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61.76 5.7折 ¥ 10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童世骏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0666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4316976
上书时间2024-10-17
在为本书初版撰写序言时,我把自己从进大学开始的个人学术生涯背后的国家发展宏大叙事,概括为“从老四化到新四化”。“老四化”是指我作为七七级大学生在1978年春天进校时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新四化”是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同时也体现为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到了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说,国家的发展目标在物质文明(“富强”)、政治文明(“民主”)、精神文明(“文明”)和社会文明(“和谐”)之外,又加上了生态文明(“美丽”)这一项,从“四化”起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在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化目标的这个相互提升的过程中,有关“现代化”的讨论,在学术界话语(以及受此影响的公共话语)中,也逐步转向有关“现代性”的讨论,并以不同方式不断拓展和深化。笼统地说,“现代化”讲的是朝向某个目标的过程,“现代性”讲的是拥有某种特性的状态,前者是后者逐步从设想变为现状的过程。相比之下,“现代化”话语的乐观色彩更浓一些,而“现代性”话语的反省意识更强一些。当“现代性”还只是一个“化”的目标的时候,“现代化”话语更多的是对现代性进行设想,为现代化提供辩护。随着现代化努力的种种结果——不管是否曾被预料——逐一呈现,随着名日“现代性”(以及所谓“后现代性”)的种种现象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中国迅速成为日常现实,对现代性的设想和对现代化的辩护非但不那么必要,而且越来越成了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几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要重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树立“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清醒认识,尤其要认识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
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反省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或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可以从社会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角度去理解,而且可以从社会理论领域之内的两种互动一“理论界”与“学术界”和“思想界”之间的互动、国内学术与国外学术(尤其是西方学术)之间的互动来理解。从1978年以来,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学者,这些互动我都有幸亲身参与,有幸从这个巨大规模的集体学习过程中有所学习。收入本书的各章,既记录了我的一些学习收获,也汇集了今后继续探索的许多问题。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其中三个部分是初版时就有的,第四部分是这次再版时增加的。第一部分是“中国视野中的西方思潮”,很大程度上把西方思潮当作中国改革开放的同时代思想背景和思想资源来介绍和讨论。第二部分是“西方影响下的中国思想”,讨论现代中国至关重要的“体用”范畴、“民主”概念、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第三部分是“中西对话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内核与外围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我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三大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及与这三大问题高度相关的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第四部分是“中西对话的方法论思考”,讨论普遍与特殊之间关系这个中西对话乃至更广范围内更多层次上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基础性问题。
以上文字的形成和发表,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前辈、朋友和学生的启发,尤其是上海社科院和华东师大的许多老师、同事和同学的帮助,在此向他们一并致谢。
童世骏
2022年7月14日
从“四个现代化”起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今天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在现代化进程与现代化目标相互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现代化”的乐观期待,也逐步转向针对“现代性”(意即现代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的深刻反省。
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反省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或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可以从社会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从社会理论领域之内的两种互动—— “理论界”与“学术界”和“思想界”之间的互动、国内学术与国外学术之间的互动——来理解。本书既汇集了作者在上述这些互动中的学习收获,也汇集了今后将继续探索的许多问题。
童世骏
1958年9月生于上海市。1982年、1984年分别在华东师大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哲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校党委书记等职。
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
适读人群:大众
“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及其派生概念,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舶来品。近代以来,“现代化”逐渐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的目标。而在本书作者、七七级大学生童世骏眼中,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历经了“从老四化到新四化”的转变,他正在和我们一起,见证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但“现代化”本身,是有其性质和特征的,而这种性质和特征,亦即“现代性”(modernity),便不是通过某种宏大叙事可以简单涵盖的了:因为它们并不都是正面的。
在中国,马恩学说及其经典著作对于哲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很难避开的话题,但近现代西方哲学其实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概念。西方哲学界对于解决所谓“现代性”问题(也可说是解决“资产阶级社会”带来的问题)的努力,绝不是马恩学说可以单单涵盖的。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程和将其与中国发展现实结合进行探讨的努力,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值得一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