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5.53 5.4折 47 全新

库存10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金华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018145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7元

货号4311134

上书时间2024-10-17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提起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基础教育的同行多不陌生,他们的办学经验也曾经在《上海教育丛书》中反映过,而我却仍然希望我们的教育丛书能聚焦大同中学的课程改革,完整梳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什么我会特别看重大同中学的课改经历呢?这要从上海教育的拨乱反正说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教育界虽然经历了整顿教育秩序和恢复高考工作,并且开始了拨乱反正的进程,但是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认知却还停留在“努力恢复十七年”(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开始的1966年所经历的17年)的水平上。当时提出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还只是从“政治运动”转为“提高质量”,至于什么是质量,为什么要提高质量,并没有深入的战略性思考,还处于“为教育而教育”的狭隘观念和封闭、凝固的思想状态之中。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思考教育问题的视野和气魄一时可谓石破天惊,震撼着教育界,被誉为教育的“三个面向”。“三个面向”题词既是对教育适应党工作重点转移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引,更是小平同志为我国长远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的根本方向,提出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明确的改革任务。上海敏锐地抓住“三个面向”题词发表的机会,全力推动教育界学习题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而推动教育的突破性改革。
 自此,上海教育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基层学校的创新突破层出不穷。大同中学的课改探索以及许多至今仍然享誉全国乃至海外的改革典型,比如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上海实验学校的实验探索、青浦教改的经验等,就是在“三个面向”题词指引下不断涌现和不断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成果。
其中,大同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提出从单一的学科改革推进到课程结构的整体改革,从局部、零散的改革走向系统整体的改革,并于1987年开展了“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活动课”的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的实验,从必修、选修、活动层面开启了剖析课程的认识和深化课程的实践。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一直支持和推动大同中学的课程改革,帮助学校不断对课程方案进行提炼和调整,也不断积蓄并酝酿着全市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
 1988年,上海市推出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海之所以坚定而勇敢地在全国率先和主动地进行课改有三大动因:一是基于上海教育改革“先一步、高一层”的目标定位;二是基于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紧迫需求;三是基于此前一些学校广泛开展的改革实践已经为全市整体系统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中大同中学的课改探索就极其宝贵。
 课程改革是关乎国家、民族和地区未来的大事,关乎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也是关乎从宏观决策到微观实施各个环节的重大命题。它具有内在的专业属性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的神经末梢落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它的系统运行需要强有力的心脏搏动,需要有效的政策设计和机制保障,还需要学校创造性、针对性的探索,为面上的改革提供样本依据。大同中学的可贵之处不仅是义无反顾地率先进行课程改革的大胆探索,并且在课程改革的每个阶段都取得了突破性、标志性的成果,从而成为上海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
本书稿系统梳理了大同中学从1987年启动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实验到2022年落实国家“双新”改革实践三十五年的课程改革历程,是大同中学课程改革的一部发展史,是几代大同人课程改革的探寻之旅、反思之旅和创新之旅。从“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活动课”课程结构改革的启程,到基于“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校本化实践的发展;从学校课程实施中学习时空的有限性,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基础标准的共同性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破解之道;从教师教学的集体性与学生学习的个别化中的路径选择;从国家课程的落实,到学校实施特色培育之间的课程统整与深化;从高考新政背景下学校课程供给改革的重构,到五育融合体系的构建,等等,可谓全方位、全历程地再现了大同中学走过的课程改革探索之路。
大同中学的课程探索不仅还原了上海课程改革走过的历程,彰显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还突出地反映了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是坚持课程改革与育人目标的自觉统一。大同中学虽然很早就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探索中,却并没有把课改看成是学校的符号,而是始终把育人作为办学和课改的目标,在“笃学敦行,立己达人”办学思想的引领下,着意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同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全面开花;全体教职工要对学生全面负责”的“三全思想”,随即强调要“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坚持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健康发展个性,培养四有新人”,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进而提出“人格健全,学力出众”,以及“人格健全、才学出众、科学思维、国际视野”,乃至“五大素养、八大能力”。不难发现,学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在表述上虽有所差异,但指向都十分明确,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其共同的追求在于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作为育人的主旋律,始终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始终把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重点。
其二,是把课程改革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课程改革之所以会成为世界范围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在于它上承国家意志,下涉国民素养和个体幸福,而这些诉求的实现集中落实在学校场域中,这就是我们强调课程领导力的原因所在。大同中学作为一所历史名校,既没有躺在名校的荣誉和光环之上,也没有躲在历史的阴影和压力底下,而是守正创新,以课程改革为引擎,不断落实育人目标,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不断彰显办学特色,不断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坚持课程改革,实践现代教育”的传统被大同历任校长继承下来,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地去研究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去开拓立德树人的路径,不断探寻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
多年前,我曾经论述过《21世纪历史名校的使命》。我认为学校之“名”,“名”在文化传统的赓续和面向未来的开拓,名在校长、教师、学生活跃的思维品质和无限潜能的挖掘,名在学校不断地在把握从历史走向未来进程中的创新。大同中学作为一所历史名校,三十多年的课改经历表明它能及时意识到身边已经、正在和将要发生的变化,能够积极主动调整办学目标并建构实现目标的运行方式;能够尽力创设宽广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丰富的人生;也能够让教师成为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者,把学校成员焕发的精神转换成富有生机的教育行为。
其三,是把握学校课程实践的内在逻辑,注重系统整体地推进学校变革。在当代,课程概念的外延虽然有日益泛化的趋势,但课程改革并不是学校教育中的孤立事件,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充分实现需要确立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这是学校课程实践的内在逻辑。通过本书,我们既可以看到大同中学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领悟教育改革的要求所提出的课改思想,又能清晰地感受到课程理论不断深化的发展脉络,同时还能领略到学校对于课程统整的驾驭和系统推进课程的特征,这些都殊为可贵。
唯愿已有110年历史的大同中学能够在“勇立潮头唱大风”中不断与时俱进,敢想、敢试、敢为样本,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永葆历史名校的青春!
是为序。

 

 尹后庆
 2022年12月



 
 
 
 

商品简介

创建于1912年的上海市大同中学,长期以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的教育哲学,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改革。建校110年来,十三任校长,一以贯之,以“教育救国,为国育才”为己任,融会中西文化之长,坚持传承创新。形成了“勤奋,朴实,活泼,进取”的校风,“严谨,扎实,求真,创新”的教风,“刻苦踏实,好学多思, 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风以及“团结、改革、创新,实干、奉献、进取”的大同教师团队精神。本书系统梳理了大同中学三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从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学校持续三十年的课程探索以及评价改革、管理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反映着一所与时俱进地名校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郭金华,现任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局长,多年任上海大同中学校长,从事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多种。2020年9月10日,被上海市政府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2020年12月,获得“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目录
本书系统梳理了大同中学三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 从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学校持续三十年的课程探索以及评价改革、管理改革等方面, 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 反映着一所与时俱进地名校的发展历程。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 :中学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读者

课程改革是关乎国家、民族和地区未来的大事,关乎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也是关乎从宏观决策到微观实施各个环节的重大命题。它具有内在的专业属性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的神经末梢落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它的系统运行需要强有力的心脏搏动,需要有效的政策设计和机制保障,还需要学校创造性、针对性的探索,为面上的改革提供样本依据。大同中学的可贵之处不仅是义无反顾地率先进行课程改革的大胆探索,并且在课程改革的每个阶段都取得了突破性、标志性的成果,从而成为上海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

本书稿系统梳理了大同中学从1987年启动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实验到2022年落实国家“双新”改革实践三十五年的课程改革历程,是大同中学课程改革的一部发展史,是几代大同人课程改革的探寻之旅、反思之旅和创新之旅。从“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活动课”课程结构改革的启程,到基于“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校本化实践的发展;从学校课程实施中学习时空的有限性,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基础标准的共同性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破解之道;从教师教学的集体性与学生学习的个别化中的路径选择;从国家课程的落实,到学校实施特色培育之间的课程统整与深化;从高考新政背景下学校课程供给改革的重构,到五育融合体系的构建,等等,可谓全方位、全历程地再现了大同中学走过的课程改革探索之路。



精彩内容

创建于1912年的上海市大同中学,长期以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的教育哲学,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改革。建校110年来,十三任校长,一以贯之,以“教育救国,为国育才”为己任,融会中西文化之长,坚持传承创新。形成了“勤奋,朴实,活泼,进取”的校风,“严谨,扎实,求真,创新”的教风,“刻苦踏实,好学多思,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风以及“团结、改革、创新,实干、奉献、进取”的大同教师团队精神。本书系统梳理了大同中学三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从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学校持续三十年的课程探索以及评价改革、管理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反映着一所与时俱进地名校的发展历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