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3.39 4.3折 ¥ 78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严鹏,陈文佳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39641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4296185
上书时间2024-10-17
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工业革命开创了现代社会,工业文化对于国家兴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工业文化是一种教育,旨在使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势不可当的工业化历史进程,认识到实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并形成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价值观,参与现代经济建设。本书意在从劳动教育、研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概述工业文化的基本知识,传播社会主义工业文化。本书是一本立足工业文化理论体系进行知识传授的工业文化研学教材。
一、工业文化与国家创新体系
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18 世纪中叶首先出现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步入现代工业文明,直到今天,人类仍生活在工业社会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工业革命创造了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业文化。
工业的发展要靠创新。工业文化是一种肯定工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并以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价值观体系。因此,工业文化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可追溯至19 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李斯特的时代,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美国、德国相对英国而言都是欠发达的农业国。李斯特赞成保护本国处于萌芽的工业,并支持国家为实现和加快工业化与经济增长而制定一系列政策。李斯特明确预见了许多当代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包括将技术引进与本地的技术活动相结合并以此实现技术积累,通过积极的干预政策来培育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工业等。a 不过,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才首次出现于弗里曼(Chris Freeman )一篇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中。1985 年,伦德瓦尔(Bengt-.ke Lundvall )在一本册子中使用了这一概念,提到了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此后,这一概念逐渐被广泛使用。中文文献有时将这一概念翻译为“体系”,有时则翻译为“系统”,但所指的是同一个事物。伦德瓦尔将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为“一个在国家层面上涵盖不同组织、机构和社会经济体内部组成,及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开放的、复杂的且不断演变的体系,这个体系决定了基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建设的效率与方向”。b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衍生于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演化与创新经济学将知识的搜寻、学习与积累视为创新的基本机制,因此,所谓国家创新体系,就是一个国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知识流动以方便新知识产生的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广义定义包含塑造人力资源和学习过程的国家体制和组织,其中,部分机构是从事教育培训的正式组织,旨在直接培养能力,另一些则是非正式机构,构成经验学习的主体。c 工业文化是一种重视创新与鼓励创新的价值观,并将创新引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经济,故而工业文化是国家创新体系赖以运转的社会形态,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内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工业文化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培育工业文化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世界历史表明,以重视制造业和崇尚劳动为内核的实业精神的盛衰,往往与国家经济的兴衰存在着相关性。实业精神便是工业文化作为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国家来说,培育工业文化是一种能够促进工业发展和延缓工业衰退的可操作性政策。培育工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旨在使实业精神能够以各种方式得到传播,使青少年对工业产生兴趣,并树立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正确的价值观。工业文化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在以学科教学为主体的基础教育中,不存在正式的工业文化教学,只能以各种形式渗透工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研学旅行为学生在家庭教育空间和学校教育空间之外开辟了更广阔的社会教育空间,能够将多样、零散、泛化的社会资源整合及转化为教育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a 对青少年来说,工业是相对陌生的领域,缺乏感性认知与直观认知,也就难以激发探索兴趣。因此,学校或社会机构通过工业文化研学将青少年学生带到工业劳动现场或工业遗产旧址,设计一定的课程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工业,培养他们基本的劳动观念,传授与其年龄相适宜的劳动技能,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育工业文化的有效途径。换言之,工业文化研学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路径之一。
二、本教材的特点与使用建议
尽管工业文化早已产生,人们自觉地使用这个概念并利用这个概念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时间却并不长。在教育领域里,研学实践或研学旅行在发达国家已有丰富的经验与成熟的体系,但在中国还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兴教育形式。因此,将工业文化与研学实践相结合的工业文化研学,同样存在着大量尚待拓展的空间。为此,本教材将从工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按照工业文化的理论体系,从工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工业文化的价值观、工业文化的相关产业及工业文化教育等方面概述工业文化的基础知识,使相关专业学生、研学行业从业者等广大读者对工业文化能有初步的了解。研学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本教材也旨在为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提供先导性的理论铺垫。
本教材的特点与使用建议包括:
(一)前沿研究与拓展性阅读材料相辅相成
本教材的撰写者既有在工业文化领域长期开展原创性理论研究的学者,又有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工业文化教育实践的一线教师,还有曾经参与工信部工业文化研学标准制定工作的研究人员,因此,教材讲授的知识建立在前沿研究的基础上。但为了更好地讲解知识,传播与普及工业文化,本教材在主干部分以精练的语言呈现基本概念等知识,在“拓展与延伸”模块中补充背景知识和案例,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
(二)理论知识兼顾实践案例
研学实践包含广泛的类型,工业文化研学只是其中一种,大部分学校与机构都不会只开展一种类型的研学。因此,本教材并不以研学为主体,而是侧重于对工业文化知识的介绍,这样教材将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方便那些并不专门从事工业文化研学的从业者和实践者在需要时快速了解工业文化。教材正文进行理论讲解,附录中则收录一些较好的工业文化研学案例,可供实践者参考。附录所收案例,涵盖了中国工业化起点“江南造船”工业文化研学项目、老工业城市青岛的工业博物馆研学项目、福建泉州活态化国家工业遗产安溪茶厂研学项目、大国重器型企业大连光洋研学项目、四川“嘉阳小火车”研学项目以及参与制定工信部工业文化研学标准的武汉学知的研学项目,极具代表性,同时充分展现了对工信部所评国家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电子化教材与线上资源相结合
工业文化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为巩固与发展实体经济而推行的一项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实施。从经济学角度说,工业文化是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一部分,既是一种旨在确立与维护工业经济重要地位的战略观,又是一种在微观层面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价值观体系。工业文化作为产业政策的目标在于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价值观,激发青少年对于工业的兴趣和从业意愿,从而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各层次的人才。工业文化研学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是发展工业文化与实现相关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本书将从工业文化的内涵出发,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工业文化教育对于培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具体探讨工业文化研学这一工业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梳理国外经验,介绍本土案例,为中国发展工业文化研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实例。工业文化研学是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新生事物,本书作者涵盖高校学者、政府机构政策制定者、基层教师,视野宏阔,结构合理,具有前沿性与前瞻性。
严鹏: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工业文化研究,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工业传奇》顾问。
陈文佳: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2017年9月起在该校开设工业文化选修课。
刘玥: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海中学历史教师,曾参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文化研学首批标准制定工作。
秦梦瑶:
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历史教师,该校工业文化教育基地骨干成员。
前.言
第一章.工业文化基本内涵
第一节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工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工业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节世界工业文化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工业文化发展历程
第三节工业文化新动向·
第三章.工业文化价值观
第一节企业家精神
第二节工匠精神
第三节劳模精神
第四节工业文学
第四章.工业文化产业
第一节工业遗产
第二节工艺美术
第三节工业设计
第四节工业旅游
第五章.工业文化教育·
第一节工业文化教育·
第二节工业文化与劳动教育·
第三节工业文化研学
参考文献
附录.工业文化研学项目案例·
案例一江南造船工业文化研学项目
案例二青岛纺织谷工业文化研学项目
案例三金石滩集团大连光洋工业文化研学项目
案例四安溪茶厂工业文化研学项目
案例五嘉阳桫椤湖工业文化研学项目
案例六武汉周黑鸭品牌工业文化研学项目·
案例七春伦茉莉花文创园工业文化研学介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