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0.78
1.9折
¥
58
全新
库存29件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59646903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31058872
上书时间2024-10-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1.本书汇集了从《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到《北大授课》《行者无疆》《君子之道》等二十余部名作中的精华,是余秋雨读行四十年之感悟精粹,精华中的精华。
2.秋雨散文风靡华人世界且多年不衰,兼具辞彩之胜与思想之美,白先勇先生评价“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3.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修行,分别涵盖余秋雨对历史、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戏剧、人生、旅行、修养等方面的思索,全方位展现余秋雨独有的人文创见。
4.与旧版相比,新增“修行”一章,整理余秋雨人生修行的归结性思索,以亲身经历讲述提升人格境界的实践方法。
5.本书制作精良,封面烫蓝金,内文精选三十六幅齐白石山水小品配图,四色全彩印刷。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特别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专享的非常不错教材,获“全国很好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重量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优选专享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优选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地区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很好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一.史识
二.斯文
三.翰墨
四.此生
五.行旅
六.修行
内容摘要
秋雨散文风靡华人世界,且多年不衰,本书撷取了余秋雨二十余部名作精华,分为六个部分: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修行。
深厚的人文学养叠加过人的语言才华,兼具辞彩之胜与思想之美,集中展现了余秋雨独有的人文创见,亦方便读者一览余秋雨读行四十年感悟精粹。
主编推荐
1. 本书汇集了从《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到《北大授课》《行者无疆》《君子之道》等二十余部名作中的精华,是余秋雨读行四十年之感悟精粹,精华中的精华。2.秋雨散文风靡华人世界且多年不衰,兼具辞彩之胜与思想之美,白先勇先生评价“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3.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修行,分别涵盖余秋雨对历史、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戏剧、人生、旅行、修养等方面的思索,多方面展现余秋雨专享的人文创见。4.与旧版相比,新增“修行”一章,整理余秋雨人生修行的归结性思索,以亲身经历讲述提升人格境界的实践方法。5.本书制作精良,封面烫蓝金,内文精选三十六幅齐白石山水小品配图,四色全彩印刷。
精彩内容
我同意有些学者的说法,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
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
人们看到,儒、道、佛这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
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
。中国文化人最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在后面两种中,又以第三种即佛的境界更为难得。
儒家重善,道家重真,都看轻了美,而法家当然更不在乎美,因此造成了中华文化在整体上对审美问题的若即若离。
我历来提倡“审美历史学”。美不是历史的点缀,而是历史的概括。商代历史的归结是青铜器和玉器,就像唐代历史的归结是唐诗,或者说,欧洲好几个历史阶段的归结是希腊神话、达?芬奇和莎士比亚,而不是那些军事政治强人。
二.斯文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闹市街口,不管是本城人还是外来人都感到了某种陌生和紧张。巨人作出一个个造型,佩上一条条绶带,用处都不大。原
因是,大家都无法感知巨人的脾气和性格。
巨人的脾气性格,就是中国的文化。就像当年英国的旗帜飘扬到世界各地的时候,至少让人以为,里边似乎包含着莎士比亚的影子;就像德国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后,经常会用贝多芬、巴赫和歌德让人对它另眼相看;就像美国纵横捭阖、盛气凌人的时候,总有好莱坞影片的诸多形象相伴随。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化好像做不来这些,一直忙着排场很大、格局很小的事情。结果,常常越“文化”,越让人感到陌生。
记得我上初中时在书店里看到老舍先生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他说,写文章有两个秘诀:一是尽量不用成语,二是尽量少用形容词。我当时一看如醍醐灌顶,因为这种说法与我们老师的说法截然相反。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两个‘老’字间挣扎:听“老师”的,还是听“老舍”的?最后我作了正确的选择,听老
舍的。
智者对于知识应保持以下三种态度:一、需要时懂
得到哪里去找;二、对各种知识做出严格的评估、选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