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大红楼听讲座第一辑
  • 在北大红楼听讲座第一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在北大红楼听讲座第一辑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5.4 3.7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出版社北京

ISBN9787200183993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112865

上书时间2024-10-15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依托北京大学红楼建立,2021年10月正式挂牌。北大红楼同建党紧密相关,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馆内基本陈列“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此外,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还设有蒙藏学校旧址馆区。

目录
何为大学 大学何为
—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解读
从《敬告青年》到伟大建党精神
— 陈独秀《敬告青年》解读
李大钊《青春》解读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 李大钊的“三不朽”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解读
鲁迅,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风景
— 解读鲁迅在北大红楼
红楼内外的邓中夏
重温《共产党宣言》
基于李大钊《史观》解读“探源工程二十载,实证文明五千年”

内容摘要
本书是普及性历史文化类读物,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的《北大红楼读书会》系列节目为基础,精选9期
名家讲稿,配以纪念馆馆藏文物图片、历史图片、
当代彩图等,为读者展现历史现场。本书是系列图书的第一辑,主讲人有陈平原、王炳林、何杰、韩永进、侯琨、孙郁、何建明、王学东、王巍等学者名师,语言平实,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解析蔡元培、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物及其作品,共同重温激扬岁月、感受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希望系列图书能够带领广大读者回首革命岁月,聆听世纪回响,在感受革命历史的澎湃激情中,汲取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精彩内容
1917年的中国,当时还显得很沉闷,思想界很难看到那种灵光一现的现代人文的思想,科学更不用说了,都不发达。所以当陈独秀、胡适他们振臂一呼,搞起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过了一年,鲁迅就成为他们的好友,加入《新青年》的队伍,写了大量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说是《新青年》杂志里非常有亮点的存在,今天读起来依然让我们感动。
鲁迅先生在加入《新青年》之前,他有一段沉默的时期,他为什么加入这个队伍?我刚才讲了中国当时太沉闷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觉得中国的读书人,包括从西洋留学回来的人,他们满脑子老师教给自己的东西,但是这些理论不能够切合到中国的实际。所以鲁迅发现这些留学生有一些人是洋腔洋调,他不喜欢。但是鲁迅在《新青年》杂志的时候,他对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印象是很好的,因为陈独秀这个人很率真,而且他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你看陈独秀的字就非常狂放,这种狂放我们在鲁迅的杂文里也能够感受到一二,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的表达里面有相通的地方。而李大钊,鲁迅认为他很和善,鲁迅也很喜欢。
当时在北大红楼,最火的是胡适。胡适那个时候了不得,他的课讲得也好,学问也与常人不同。可是鲁迅不太喜欢胡适这个人,胡适上起课来滔滔不绝,人很帅,文章也“一清如水”,鲁迅为什么对胡适兴趣不大呢?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在《新青年》队伍里边,胡适在面对现实的难点的时候,他不像陈独秀和李大钊那样决然,那么鲁迅感觉到这种温暾的态度不是现在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的。胡适的审美停留在典雅的、古典的这样一种层面上,非常安宁,非常规矩。鲁迅的文章有的时候是不按规矩来的,是超越了世俗世界、感知世界的那种方式,而胡适他就是在一板一眼的这样规范的逻辑里面来思考问题,这也是鲁迅不太喜欢胡适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在方法论上不一样。不过早期他们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
我们说鲁迅是《新青年》的主将之一是有根据的。《新青年》的主将当然是陈独秀,其实在这个杂志上刊发文章最有亮点的应当是鲁迅先生,这个是大家公认的。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是很多的,有诗歌、小说,还有翻译作品。我们说他是一员猛将,就是因为他在当时的这些众多的作品里面表现了三种思想,我觉得是特别有意味的。
第一个就是他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化负面元素的批判,这个是很深刻的。鲁迅先生强调要以幼者为本位,而不是以长者为本位,他在《我们怎样做父亲》的文章里面就谈到了这样的一些观点。在小说《狂人日记》里面,他说传统的仁义道德对年轻人,它有一种戕害的作用,这个是跟鲁迅自己的家族和幼时的记忆有关的,那个时候的传统文化是凝固的,尤其是把儒教变成控制人思想的工具的时候,年轻人的生活是黯然无光的,鲁迅通过作品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些负面的东西。
第二个就是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翻译介绍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域外的一些文艺理论的思想。鲁迅先生首先是一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一个作家。鲁迅一生翻译的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自己写作的作品的数量,当时他翻译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翻译了武者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他对于俄国文学、日本文学和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情有独钟。所以鲁迅他自己的写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里面所表现的那种个人的精神、博爱的精神以及对于中国底层百姓的那样一种慈悲的感觉,一方面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跟读了大量的域外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他在北大上课的时候就讲过,他自己翻译的文艺理论的书,这是很有意思的。
第三个就是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不断地鼓舞年轻人走自己的路,要有一种变革的意识。他希望年轻人不要沉浸在古老的文脉里边,要走自己的路,他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所以在《新青年》杂志上,鲁迅先生所写的这些作品,在话语方法上完全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陈独秀和胡适这些人,鲁迅有他自己的一套话语方法,从来不是只有是或者不是。他在说是的时候,他会紧跟着一句去修订它,就是很可能这个是会变成不是,这个是他的表达方法。这个话语逻辑是我们只有在尼采、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后来在萨特和卡夫卡这样的文本里才能感受到的。鲁迅在那个时候就创造了一个奇特的表达格式,但是当时能够跟上鲁迅这种思考节奏的人是很少的,所以《新青年》同人们羡慕鲁迅文笔的这样一种高妙峻急之气,但自己却难能达到这样的一种高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