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眼睛:天才与他的时代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52.36
5.1折
¥
298
全新
库存18件
作者[英]西蒙·沙玛
出版社上海三联
ISBN9787542684400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32066503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西蒙·沙玛(SimonSchama,1945—)英国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也是BBC纪录片撰稿人和主持人、《纽约客》文艺评论员。编写并主持过获奖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和《犹太人的故事》。代表著作有《风雨横渡: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风景与记忆》《富庶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死亡的确定性:无端猜测》等。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W.H.史密斯文学奖等诸多嘉誉。
◎译者简介黄格勉北京大学艺术史论及经济学硕士双学位,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学文学硕士,现为艺术从业者和译者。
林晓筱浙江传媒学院教师,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曾翻译出版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艾拉·莱文、雷蒙·格诺等作家的作品。
目录
第一部 一名画家的前途
第一章 本质
1. 斯海尔托亨博斯,1629年
2. 莱顿,1629年
3. 斯海尔托亨博斯,1629年
4. 莱顿,1629年
5. 纽约,1998年
6. 海牙,1631至1632年冬
第二部 典范
第二章 扬与玛利亚
1. 罪孽,1571年3月
2. 赎罪
第三章 彼得罗·保罗
1. 在废墟中作画
2. 在朱利欧的阴影中?
3. 礼品马匹
4. 兄弟情谊
第四章 安特卫普的阿佩莱斯
1. 忍冬花
2. 郁金香
3. 信念的重负
4. 绅士的养成
5. 出口鲁本斯
第三部 奇才
第五章 RHL
1. 哦,神恩庇佑的莱顿
2. 上底色
3. 历史课
第六章 竞争
1. 夏日烛光,1627年
2. (有限的)伙伴关系
3. 唯有信仰
4. 追随无双之人
5. 扮相
第四部 浪子
第七章 解剖阿姆斯特丹
1. 五种感官下的城市
2. 涉足异乡
3. 尸体解剖
第八章 肢体语言
1. 喜结连理,打扮一番
2. 违规
3. 激烈
4. 移动的手指
5. 参孙之眼
6. 与鲁本斯摔跤
第九章 越过门槛
1. 用炭笔画太阳,1640年5月
2. 越过门槛
3. 推进
4. 坠落的鸟,1642年6月
第五部 预 言
第十章 曝光
1. 真东西?
2. 变动的线条
3. 曝光
第十一章 绘画的代价
1. 拉起手套
2. 阿佩莱斯思忖荷马的半身像?
3. 牺牲
第十二章 足量的恩典
1. 粗糙的笔法
2. 混杂的队伍
3. 寂灭
4. 未完成,1667年夏
第六部 后话
第十三章 伦勃朗的鬼魂
1. 惠更斯之眼
2. 热拉尔之眼
3. 伦勃朗之眼
作者的话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图片来源
内容摘要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对准活跃于那个时代的众多艺术家,他们之间的交集与擦肩而过、传承与超越、惺惺相惜与相轻相竞,一展尼德兰艺术界百花齐放的盛况。
作为一名有人文精神的艺术鉴赏家,沙玛冷静而富有同理心,不仅全方位解读绘画作品的意蕴内涵,也由画及人,带领我们探知一代大师的内心世界与复杂人格。
本书文史并进,历史部分鲜活好看,如小说般跌宕起伏;画作解读娓娓道来,从创作背景、艺术技法到哲思内涵,无不精彩。
精彩内容
同时代的人,以及后来的批评家,都纷纷为《夜巡》这幅画拍手叫好,绞尽脑汁地想要弄清其中的奥秘。在各种传记中,总有人说赞助人因为画得隐晦、不完美、不像,所以要求退回委托费用。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却完全是无稽之谈。按人头算,每个入画的下级军官都给伦勃朗带来了100荷兰盾的收入,总共1600荷兰盾。不过,附着在拱门上的铭牌上写着的名字数量却是十八个,所以前景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即班宁·科克和中尉威廉·凡·罗伊滕堡(WillemvanRuytenburgh),给伦勃朗付的钱很可能更多。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弗兰斯·班宁·科克上尉、威廉·凡·罗伊滕堡中尉或者画中的其他任何人物对这幅画有不满意的感觉。班宁·科克尤其喜欢这幅画,甚至让人画了两幅复制品,一幅由艺术家赫里特·伦登斯(GerritLundens)完成,另一幅则是水彩画,收录于一本两册的家庭肖像集里,用于纪念他和妻子家族的艺术赞助事业。
……《夜巡》的设计仿佛是科内利斯·德雷贝尔的机械,永远处于运动中,一群不断集合的人,有人在开枪,有人在敲鼓,军官在发号施令,小狗在吠叫,还有人挥舞着旗帜,正要出征。《夜巡》就像一帧胶卷上的画面,绝不停歇。
……喧闹非凡,却不会无缘无故。伦勃朗的理念一以贯之,是要使人迷惑,而不是要与什么东西抗争。他不会想到要给火绳枪兵队传达某种他们无法理解的讯息,让他们绞尽脑汁地想,然后暗自嘲笑他们鲁钝。他想要钱,想要得到赞扬,想要更多活路。无论是在《蒂尔普医生的解剖学课》还是在其他富有野心的作品里,伦勃朗都尽力凸显赞助人的长处,拍他们的马屁,但方式总是令人信服,以至于赞助人无论一开始多么震惊,最后还是会确信这无论如何就是他们最初想要的那幅画。伦勃朗想要赞助人臣服于他的能工巧匠,并为自己的非凡品位沾沾自喜。他尤其押了这样一个注,赌班宁·科克和同事会更乐于看到自己仿佛身在一场宏大的戏剧中、在摇曳灯光下的姿态,而不是在一幅反复造作叠加、模式化的群像里。毕竟,这只是在他17世纪30年代的工作实践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延伸,他上一个阶段的肖像,无论是单人像、双人像还是群像,都已经具有了戏剧性,仿若历史画。当然,伦勃朗的理念必然是有许多风险的。标题是后来的误称,因为这幅画看起来描绘的是夜景,但那其实是因为清漆变黑的缘故。不过,伦勃朗确实是想表现这群人物从阴影走向耀眼光明的样子,似乎正在呼唤班宁·科克的队伍参与到显圣的氛围中,观者对着那刺眼的光芒看上一眼,视野也许却变得更加模糊。即便那么爱慕着这幅画的霍赫斯特拉滕,也坦诚地说宁可伦勃朗再往上加一些光线。
……其实,伦勃朗很好地把握住了不同贵族等级之间的细微差别,既把凡·罗伊滕堡和班宁·科克联系在一起,又能把二人区分开。凡·罗伊滕堡身穿的服饰更加闪耀:一件迷人的米色外套,皮革呈鲜黄色,上面装饰着别致的法式蝴蝶结,边缘有丰富的图案。这套服饰还搭配着一双骑士马靴。在上尉相对朴素的服饰旁边,整套装束显得异乎寻常地迷人。不过,民兵军官毕竟没有统一的制服。他们示人的样子是经过自主选择的,需要自己出钱购置服饰,而凡·罗伊滕堡选择穿戴得如凡·戴克笔下的人物般华丽,当然是为了宣传他的地位和财富,可能有点太高调了。不过,他的爱国情怀缓和了这种自恋,他外套边缘的华丽装饰,实际上包含着源自阿姆斯特丹纹章的细节,而帽顶底部的穗带以及肩部的流苏是蓝色和金色的,这两种颜色代表着火绳枪兵和“战争委员会”(Krijgsraad),后者是阿姆斯特丹民兵组织的最高指挥。
不过,中尉如此显山露水,却反而让上尉的指挥气势更加强大。上尉身着黑衣,胸前挂着一条火焰般的橘红色饰带,显得十分威严。画面前景部分如此具有震慑力,尤其仰赖这种惊人的色彩对比。但伦勃朗在工作中反其道而行之,特地没有遵循光学在空间中发挥效用的传统思维定式,即浅色一定制造向前的感觉,深色则是向后。班宁·科克的衣着虽然主要是黑色,却不光支配了凡·罗伊滕堡的浅黄色,而且明显看出他走在罗伊滕堡的前方,使得中尉看起来显然比自己的上级军官要小,由此也体现出了各自的地位。最能说明正面朝向观众的指挥官和只露出侧脸的下属之间的关系的,是班宁·科克正发出号令的手的影子,它正好落在凡·罗伊滕堡的紧身上衣上,仿佛从上尉嘴里发出的口令回响着,幻化成了一个图像。
但《夜巡》不单单是向两位贵族人物致敬而已,不能将后方的一众人物画得毫无区别。除了高级军官以外,还有第二连队的十六个人,其中许多是布匹商人,也为肖像付了钱。和从过去到现在的批评家臆测的正好相反,伦勃朗当然打算好好对待这次委托制作的机会,只是不想落入传统民兵群像常见的那种堆叠形制的窠臼。其实很容易就能发现,伦勃朗在尊重画中军官的等级行列之余,也有意识地想要将火绳枪兵队营造为一个小小的社群组织,其中每个人都象征性地代表着某种独特类型的社会人,每个人都对队伍的团结统一有着自己的贡献,也因此维系着这座大都市的团结统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