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5.48
4.4折
¥
5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英|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46201
出版时间2024-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2080511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英,男,河北霸州人,1958年出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传记《悠远的云》、长篇纪实文学《梨花雨》、诗集《雅风集》和长篇游记随笔作品集《江山行迹》、长篇传记《田野里的墓碑》。其作品曾见诸《人民日报》(海外版)、《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甘肃日报》等报及《鸭绿江》《参花》《散文选刊》等文学期刊。近年来在全国30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20多万字的散文作品,部分作品曾入编国内权威读本,在国内省市级征文中曾10多次获奖。其中《风吹麦浪》《母亲的葫芦瓢》《童年的槽子糕》等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教辅。
目录
第一章 找回来的记忆 \\ 1
刨柞头 \\ 2
打草 \\ 4
拾粪 \\ 7
偷场 \\ 10
拣红小豆 \\ 15
第二章 岁月风雨 \\ 21
上海河 \\ 22
整地 \\ 30
家乡的水井 \\ 33
赶海 \\ 36
奶奶的熏陶 \\ 38
一次心理失衡的“酗酒” \\ 41
第三章 军营岁月 \\ 45
一张“便条”和我的个人三等功 \\ 46
我们被“酒精考验”过 \\ 49
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 \\ 53
一场借“狗”发挥的闹剧 \\ 56
一卡车花椒赚来个“万元户” \\ 59
静静的白鹤林 \\ 63
重聚绵阳 \\ 69
第四章 故里情怀 \\ 73
六郎堤上的畅想 \\ 74
难忘的最后一课 \\ 79
第一次结拜 \\ 93
人生角色的转换 \\ 97
回乡两年后的崛起 \\ 100
幸遇“伯乐”的人生机缘 \\ 103
一次出差的意外发现 \\ 107
晋祠:那炷袅袅的香 \\ 109
村里秧歌队 \\ 112
“非典”岁月 \\ 114
大写一个“义” \\ 117
美丽的四川 \\ 120
第五章 我的专家之路 \\ 127
一段特殊的“大学经历” \\ 128
张药商与亳州之行 \\ 131
北戴河遐思 \\ 135
难忘香山红叶时 \\ 139
开封论“痹” \\ 143
参加“庐山会议” \\ 149
走上国际讲坛 \\ 152
“天下第一”的那一幕 \\ 154
今朝风流 \\ 157
也曾“独立寒秋” \\ 160
银川,我对你说 \\ 164
重游桂林 \\ 167
烟台“授业” \\ 171
“金牛”的感慨 \\ 174
冰城记忆 \\ 176
厦门:会诊“重症” \\ 180
见习西医“南京风湿病峰会” \\ 184
义乌的荣耀 \\ 186
站在黄浦江边 \\ 189
为香港骄傲 \\ 192
北京的“影响” \\ 195
步入人民大会堂 \\ 198
东京的考察 \\ 200
第六章 我的情感世界 \\ 203
那根隐痛的神经 \\ 204
难忘的大连“省亲之旅” \\ 208
天堂的母亲,儿子想您 \\ 211
不速之客 \\ 215
涪江,你好吗? \\ 219
冀中小城迎战友 \\ 223
内容摘要
本书是当代河北籍作家王英的一部自传性散文集,全书共六章,218千字,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创作散文50余篇,从不同侧面呈现、表达了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珍贵记忆和人生感悟。“找回的记忆”记述了作者从拾柴、拾粪、打草、捡红小豆等农村琐事中捡拾到的童年景象;“岁月风雨”描述了特定年代中一个农村青年从上海河、整地等艰辛劳动中练就的担当与作为;“军营岁月”从一张便条、一次立功、一卡车花椒中再现了作者入川从军的激情岁月;“故里情怀”将作者退役还乡、自主创业的故事娓娓道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我的专家之路”聚焦作者勤奋向学,研读医典,最终应邀现身医学论坛并被授予省市及全国风湿病、中医药学会联盟要职的成长历程;末章“我的情感世界”从心灵深处梳理描画出作者那鲜为人知而又细腻动人的“情感世界”。
散文集文字优美,内容充实,是对作者丰富人生经历的梳理与提炼,品读这些生动感人的人生故事,读者也可以从中得到共鸣与启发。
精彩内容
偷 场童年的往事我大都忘记了,就连偷场这件事,要不是每年春节回家和儿时的伙伴们在一块闲聊神侃,也都没有了印象。
写下这个题目,我立刻就觉得首先应该把偷场是怎么回事儿解释清楚。
过去没有意识到偷场有什么不妥,认为那是一种对家里生活有益的活动。
现在看来,这项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家里生活的需要,也是对当时农村社员家庭苦涩生活的一条注脚。
偷场,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事情。那是在冬天,地净场光,下午放学后,再也没处去拾柴火了,可家里大人们还叫我们去拾柴,为的是烧火做饭和烧炕。这个时节,村子边上、房前屋后、沟坡壕沿那些散落的树叶儿、草根儿,早被起大早儿的勤快人像篦头发似的一遍一遍地不知搜寻了多少遍,几乎无处不留下被大筢子、小筢子搂过的痕迹。可既然大人们把我们打发出来了,总得有点收获吧,可那收获哪里去找呢?这会儿,那些平时以嘎咕出名的伙伴凭着机灵的眼睛立刻就找到了目标:“瞧!那不是现成的?”忘记当时是谁向场里的一个目标一指,于是,大家眼前一亮,不约而同地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把目光齐刷刷投向了屹立在场边的那一垛花秸和那一垛豆秸。
对呀!聪明!伟大!当时,我们为这一惊奇发现高兴了好一阵子,尽管这种兴奋中带有一丝胆怯的成分。然而,事情做起来绝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想和做原本就是两码事,而且在做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那天,我们大摇大摆地进场后直奔花秸垛和豆秸垛而去,心想,这可好!现成的柴火,又没有人,从垛上撕下来,装一筐背回去烧呗!
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都为即将到手的成果而欣喜和鼓舞,我们接近着那目标。
“干什么的?!”耶?!谁在喊叫?从哪儿发出来的声音?噢!还有看场的呢?!我们顾不得多想,像一群受惊的兔子,立刻呼啦一下跑散了。
我们的第一次偷场就这样在那声断喝中宣告失败了。
第二天下午,我们吸取了昨天的教训,改变了行动路线,不再走麦场前面,而是从饲养棚后面猫着腰蹑手蹑脚地走到后场边停住,蹲下来,听了听,观察了下四周,看有无动静,在没有发觉任何动静的情况下,我们相继绕到饲养棚前面,然后,试图以最快的速度直奔大场边上的花秸垛和豆秸垛而去。
“又他妈来啦你们!滚!”这次我们都听清楚了,那声音是从饲养棚屋里传出来的,而且我们都听出来了,那声音是我们队里的老饲养员吴贺然。吃一堑长一智,我那个姓徐的表叔,把我们召集到一块儿研究起对策来。最后,大家决定,明天再来就如此这般,照计而行。尽管我们那天没有偷到花秸和豆秸,但我们对于以后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