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人生(精)/擘雅文丛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3.57
3.5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卓新平|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
ISBN9787520215060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044127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卓新平,土家族,1955年生于湖南慈利,198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当选德国(欧洲)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1992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96年任世界宗教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998年至201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19年任《世界宗教研究》主编。2000年至2004年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自2001年起任中国宗教学会会长,2003年起任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评审组组长,2004.年入选中宣部首批“四个一批”人才,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08年起任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2011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2013年起任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理事会副主席。2014年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理事,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出版个人学术著作32部,合著及主编著作数十部,发表学术文章500多篇。
目录
第一编 读万卷书
一、书恋
二、逛书店
三、图书馆的乐趣
四、读书会
五、我与社科书店
六、看书之厚与薄、快与慢
七、书院之梦
八、书香社会
第二编 行万里路
九、走出湖南
十、初到北京
十一、大好河山
十二、德国之旅
十三、哲学家之路
十四、重返慕尼黑
十五、欧洲印象
十六、在伯明翰大学度过的学年
十七、亚非拉美大洋洲掠影
十八、美国经历
十九、多伦多与温哥华
余论
内容摘要
本书为作者游学近半个世纪的见闻、认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大部分来与感兴趣的读者、行者分享。其体会是,读书可以激励并帮助人们周游世界,而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则能够更深刻、更透彻地体悟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精彩内容
一、书恋我没有出生在书香家庭,小时候因在家里无法找到一本有点价值的书籍而向父母抱怨,并曾使学师范出身、当过短时期教师的父亲颇为尴尬和内疚。本来可以说书与我这种家庭出身的人无缘,迄今身边以读书为业的家人仍旧稀少;但不知什么原因,自己从小就对书籍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奇特好感
,看到书就觉得有股磁力在吸引我,使我无法自拔。自上小学后认识了几个字,就开始了对书本的寻觅。当然,那时吸引眼球的只有小人书即连环画,因图文并茂而深得童心。为了更好地了解书中绘画,就得仔细辩读图下几行不多的文字说明,故而也引发了自己对文字阅读的兴趣。据说连环画在世界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死者之书》等绘画作品,以及中国战国时期的铜器画,在人类文明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自己只能把拿到手的一分、两分硬币去街上书摊租书看。当时的书摊是把小人书放在一排排书架上让人挑选,书架前放了几排长凳子供人坐下阅读。其价格是一分钱可以看一本,而两分钱则有时可优惠到看三本书。尽管价格便宜,但我因囊中羞涩而仍无法支付,往往
在把手上仅有的一两分钱花完之后就站在板凳后面“蹭”书看。这种方法就是跟着前面坐着看书的人一起看,但也只能随着其看书节奏或快或慢。有时“蹭”书看的孩子还不少,甚至在同一本书后面会有好几个孩子蹭着看,故而会出现挤队现象。不过,一般“蹭”书的孩子都比较自觉,会顾及先来后到而维系秩序,因为一旦发生争吵就会被书摊老板赶走,这样反而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于是,蹭书看时位置不好就不得不歪着头、侧着身或踮着脚看。这种看书也往往使我经常忘了吃饭时间,甚至在站了几个小时后会腰酸脖子疼、两腿发抖。但读书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会使我得到补偿,觉得一切都很值
得。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中,觉得书摊就是人最多、最显热闹之地,这是我喜欢看书的最初经历,也是对大众阅读的最早体悟。那时家里有个保姆姐姐偶尔来照看幼小的弟弟妹妹。记得有一次随保姆去她家玩,好奇的我拉开抽屉寻找小人书看,不料用力过猛而把抽屉拉出掉在地上,书也撒落。保姆的父亲听到声响朝我们瞪了一眼
,吓得我们匆匆把书装进抽屉后撒腿就跑,从此不敢再去她家。后来我们家境稍好,我就硬着头皮向父母多要
一些零花钱,然后偷偷拿去买小人书看。到小学快毕业时,我已经攒了二十多本小人书,这是我的最初藏书。
真后悔当时向周围的小朋友们炫耀我的这些藏书,结果这些书被同院的一个大孩子全部借走而不再归还。我血
本无归,失去了这宝贵的第一次藏书。
上中学之后,看书的机会多了一些。但赶上“文化大革命”爆发,“读书无用”论盛行,看书的条件及氛围都很差。当时老师不好好教,学生不好好学,时光多被荒废。初中时学校安排我们学生晚上值班“看管”那些被“打倒”的老师,他们都集中住在一个大教室中。由于此前不久有一个老师想不开而自杀了,所以我们这些值班的学生非常紧张,害怕承担责任。晚上那些老师都睡下了,唯独学校最大的“走资派”沈校长仍在灯下夜读,弄得我们盯着他也不敢睡觉。夜深人静,看管的大人们都撤了,沈校长这才把我们几个小孩子叫到身旁,让我们踏踏实实去睡觉,告诉我们他还要看书但不会自杀,而且还幽默地说他若要自杀
我们也防不了,他顺手把电线一拉断就完事了。沈校长这种淡定和对读书的执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遂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后来他被“解放”了,此时已上大学的我还经常回到中学专门向他请教。
在高中时期,我因为“品
学兼优”而担任了班干部,各门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属于学习最突出的学生。
不过,当时我只是注意课堂
所学知识,阅读不广。在同学们闲聊之际,有两个同学非常能侃,似乎天南海北无所不知,这让我非常羡慕,开始关注文史知识。虽然班主任对之不以为然,告诉我学好书本知识就足够了,应该练好基本功而不是好高骛远。不过,这并没有打消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依然想方设法四处找书来看。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次学校组织“收黑书”运动,班主任让同学们回家找书,然后交给我收齐,第二天统一
上交学校。我收到书后回家整理,发现这些哪是“黑书”啊,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我整整读了一个通宵,而且还把一些我特别喜欢的诗歌、散文抄了下来。看到那些极富吸引力的书籍不得不被我上交,心里非常不甘且极为痛惜。这一经历也使我开始了“抄书”的习惯。
P4-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