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小屋(精)/托尼·朱特作品系列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0.77
6.4折
¥
4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英]托尼·朱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29173
出版时间2024-0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993121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是当代知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牛津大学和纽约大学。
1995年,他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研究欧洲问题;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并获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2009年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纽约时报》《纽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新共和》等知名报刊撰稿。著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责任的重负》《未竟的往昔》《重估价值》《思虑20世纪》《事实改变之后》等作品。
目录
驻足停留丨丹尼尔·朱特
序言
记忆小屋
夜
第一部分
艰苦年代
食物
汽车
帕特尼
绿线巴士
互仿的欲望
五港总督号
第二部分
乔
基布兹
铺床工
巴黎已成明日黄花
革命者
工作
精英
语言文字
第三部分
向西去,朱特
中年危机
被禁锢的头脑
女孩,女孩,女孩
纽约,纽约
边缘人
托尼
尾声
魔山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托尼·朱特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后口述的回忆录。
在患病后的一个个难眠之夜里,朱特以记忆为砖木,思想为榫卯,筑成一间“记忆小屋”,珍藏过往、慰藉平生。里面既有伴他成长的祖母的犹太料理、伦敦的绿线巴士、剑桥大学的铺床工的逸闻趣事,也有他对政治、时事的观察和参与。这些文字在抒情与分析、私人性与公共性、具体发生的历史与身处其中的个体感受之间穿梭,追索的既是一个历史学家的人生历程,也是20世纪的复杂历史。
主编推荐
1.作者托尼·朱特是享誉全球的历史学家和知识分子,曾入选《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荣获普利策奖、汉娜•阿伦特奖、奥威尔终身成就奖等殊荣。2.本书是托尼·朱特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后口述的回忆录,每一篇文字都是对他个人体验的一次回顾,最终又都引向了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既具有散文式的抒情,又具有史学式的理性。3.本书入选《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瞩目图书。4.收录了托尼·朱特之子关于父亲的纪念长文,追思之余,动情描摹出朱特不为人知的一面。
精彩内容
其后五十年,除了将它看作一件令人愉快的、唤起美好记忆的事物外,我对切西莱斯的小屋似乎并未作过他想。然而,当我于2008年被查出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并很快意识到自己大概再也无法四处游历——实际上,若能书写游记便已是万幸了——时,却正是这间切西莱斯的旅店在我脑中一再浮现。为什么呢? 我得的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它虽不影响人的神智对过去、现在与未来做清醒的审视,却会逐步截断人将其诉诸语言的所有途径。起先是丧失独立书写能力,须由他人或机器代为记录思想。接着便腿脚失灵,要想增添新的阅历,非劳心劳力不能成行,单只交通一项,解决起来就已过于复杂,以致交通本身变成了目的,能换来的好处倒无暇消受了。 接着是失声:这不仅是一种说明一个人必须由机械或他人从中协助才能表达自我的隐喻,更是因为膈不能再泵出足够的空气,无法在声带上造成发出有意义的声音所需的不同压力,从而导致的真正意义上的失声。到了这一步,病人大多已四肢瘫痪,无论周遭有没有别人,都只能被迫处于一种静止不动的沉默中了。 对那些想要继续交流言语、思想的人,它便构成了一项不同寻常的挑战。铅笔用不上了,黄色便签簿也跟着一起失去了作用。 无法再去公园散步醒脑或去健身房锻炼,同时任由思路浑然天成般累积于胸。从此再也无法与朋友们做任何有助益的交流——早在ALS中期,患者的措辞就已追不上他的思想,交谈本身断续、言不及义,令人灰心丧气。 我想我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获得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答案的。我在患病几个月后发觉,自己半夜会在脑子里写故事。当然,我原想利用叙述的繁复来代替滞重的绵羊而达到相同的、放空自己的效果。然而在进行这项小小的练习时,我发觉自己竟将过去从不认为互有牵连的片断——像拼乐高玩具一样——重组到一起去了。这结果本身并非多大的成就:意识流自会带着我从蒸汽机想到德语课堂,又从伦敦绿线巴士精心设置的巴士线路想到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城市规划的历史——轻易就能开辟出许多思路,引我前往各个有趣的方向。问题是,我如何能在第二天将这些已经被埋没了一半的思路记录下来。 至此,对欧洲中部温馨小村中美好时光的感怀,才开始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一直以来,我对近代早期思想家和旅人用以储存和调用细节与描述的记忆载体都十分着迷:它们在弗朗西斯·耶茨(FrancesYates)所作的关于文艺复兴的文章,以及其后史景迁记录意大利旅人游中世纪中国的《利玛窦的记忆宫殿》(TheMemoryPalaceofMatteoRicci)中都有优美的展现。 这些有志于成为回忆者的人为安顿自己的学识所建造的不是区区旅店或民宅,而是宫殿。我却无意在自己脑中建造宫殿。现实中的宫殿总给我一种奢靡的印象:从沃尔西的汉普敦宫到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穷奢极侈的目的与其说为了舒适,毋宁说为了炫耀。我无法在寂寥的夜晚一动不动地向往这样一座记忆宫殿,正如我不可能叫人去给我缝一套星条旗纹样的灯笼裤和背心一样。然而,既然不造记忆宫殿,何不造个记忆小屋? 小屋的好处,不仅在于我对它的重现可以真实入微——从门阶边覆雪的扶手,到为阻挡瓦莱的风而加设的内窗,而且在于我很愿意对它一而再地造访。而一座记忆宫殿若要起到仓库的作用,供人储存不断重组、分类的往事,则需尤其引人喜爱才好,而大凡宫殿,哪怕只对一个人做到这一点,也是不易的。一年来,每个月每个星期的每天晚上我都会重返小屋,穿过那些熟悉的短廊,踏过它们旧损的石阶,并在两三把恰好无人的扶手椅中的一把上坐定。就这样,我的愿望推动着我的思想,几无失误地编织、分类、整理出各种故事、论辩以及可用在某篇文章中的事例,留待翌日写出。 接下来呢?小屋又在此处,从一个唤起回忆的契机,变成了储存回忆的载体。一旦约略弄清了所要言说的事物和最佳脉络,我便离开扶手椅,走回屋子门前,将来路再走一遍。通常从储藏间——比方说是放滑雪用品的储藏间——开始,途经那些更有故事的空间:酒吧、餐厅、休憩室、钉在布谷鸟报时钟下的老式木钥匙架和凌乱排列在后楼梯上的各色书籍,并从那儿抵达卧室中的某一间。如此踏遍在记叙或说明中被安排了储存任务的各个场所。 这套系统还远谈不上完美。各条路线时有重叠,而我则必须尽量为每个新的故事创建一张相对独立的地图,以免将这个故事的某些特性与不久前的某个故事混淆起来。因此,虽然看起来我大可将与食物有关的内容归于一个房间,与诱惑或性爱有关的内容归于另一个房间,而与友人之间就知识文化所产生的交流归于第三个房间,这其实却并非保险的做法。与其信任我们惯常依赖的思维储存逻辑,倒不如遵循更微观的空间分布来得好,比如从某一面墙上的这个橱柜,摸索到那个抽屉。 然而人们常常表示,以空间为线索整理脑中事物并在几小时后将它们唤回,对他们来说存在各种困难,对此我很有些惊讶。因为我自己——当然也是受制于这异乎寻常的身体的监禁——已经逐渐开始觉得这是所有储存记忆的方式里最为简易的一种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