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历史细节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46.73
6.8折
¥
69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陆波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83449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1996748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陆波出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学硕士,从事律师工作二十余年,资深律师。现专注历史文化写作,为腾讯·大家签约作家。著有《北京的隐秘角落》《寻迹北京问年华》,在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 荣获腾讯·大家2016年度作家,作品入选2018年“阅读北京”年度推荐好书。
目录
目录
自序/001
第一辑王朝旧迹/001
南池子浮生往事/003
袁崇焕京城旧迹/018
三座“无依无靠”的明朝牌楼/041
残缺一角的西直门城墙/052
颐和园西北部的宿云檐城关/078
颐和园后山四大部洲的傲慢叙事/088
燕园:一座园林惊心动魄的转让史/105
大佛寺街的大公主府/121
那些葬在金山口的娘娘们/132
西山狮子窝与紫禁城总管/146
第二辑市井迷踪/159
朝内大街81号谜案/161
火器营传说里的一段旧案/174
东四三条的完颜格格/184
梅兰芳:生死一座万花山/196
曾经的护国寺三街坊/216
烟袋斜街的岁月底色/233
史家胡同里的富贵花/243
老舍笔下的小杨家胡同和百花深处/253
五道营胡同的“安定门金爷”/268
第三辑山寺传奇/281
藏在胡同深处的智化寺/283
鼓楼拈花寺秘史/302
潭柘寺往事:见花如见岁,见塔如见僧/315
香山玉皇顶山中废寺/325
香山古道、茶棚与远方/338
妙峰山香会传奇/349
内容摘要
本书为腾讯·大家签约作家陆波全新历史文化散文集,分为“王朝旧迹”“市井迷踪”“山寺传奇”三辑,探寻北京的历史遗存,爬梳古都的旧人旧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穿行于北京街巷深处,挖掘那些潜埋在城市缝隙和历史褶皱中的隐秘细节,赋予历史以生命气息和人文韵致。内容
精彩内容
自序岁月磨洗,时间易逝,对于漫长的人类历史来说,三年、五年、十年乃至百年又算什么呢?我们所有的一切——金钱财富、文化科学、智慧经验,包括我们所受的灾苦,都敌不过宇宙时间的摩挲与涤荡。若干年后,一代代人灰飞烟灭,所有的记忆将抽象为空洞,所有累积的情绪与思索也将荡然无存。这便是时间之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力量。而所谓古迹,只能是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探察范围内寻觅历史的草蛇灰线——这些痕迹或许不够清晰,或许似是而非,或许看似没有意义,但只要是历史的遗存,其简陋衣身下必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内容——这正是我感兴趣并孜孜不倦愿意探寻的。我写作的出发点也正在于此。
这本书是继《北京的隐秘角落》《寻迹北京问年华》之后,又一本以北京的历史痕迹为写作对象的作品集,其中有部分章节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那时候去实地考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疫情让我们深感无力,在最为灰暗的病疫折磨时刻,我在思索什么呢?感觉世界与我隔绝成为无限遥远之地,唯有写作让人意识到尚有生命的延续。如加缪所言:“人生苦短,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那么我们剩下来的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摒弃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了。这,也是完成这本书的动力。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人,大部分时间在古都北京生活,在这里上学、成家生子、忙碌工作,这是我熟悉且无比热爱的地方。我曾经去过世界各地许多的都城,无论是现今的首都还是史上的著名古都,我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古城可以与北京媲美。譬如,近些年世界各地人士纷纷到访的日本古都——京都,它曾经的天皇御所、几大寺院,我也曾经到访过,它们是历史一脉相承的日本文化审美的集合,内敛、精致,营造的山水树木,在樱花与秋枫的氛围里,掀起各自的绚烂以及随之而来的凋敝。是的,我曾四次到访京都,几乎走遍它的古迹,与其说这些古迹是真实的历史延续,不如说它们具有现代日本人赋予的某些共性而已,它们自身的格局均有限,在追求物哀之美的道路上却大相径庭,我称之为具有强烈而单一的日本式审美的“孤独之城”。
而北京则反之,它具有整体性,显示了古代中国天下大一统的世界观。你在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将天地人三者如此融合并恢宏构造的都城架构,即使它已失去古代城池的大部分城墙与城门——其宏大威严曾经是唯一不二的存在——但仍具有辽阔之美的属性!《日下旧闻考》卷五《形胜》篇中说:“燕蓟为轩黄建都之地,山带海,形势之雄伟博大,甲于天下……美矣,茂矣!”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北京的建城史可追溯至西周,即召公建城于燕地,燕国立。至辽金,北京作为副都城,连接北方的高原与平原经济贸易与人员往来,已现蓬勃生机。至元,则为马可·波罗笔下的繁华大都。明清之后,天子守国门,都城日渐宏大,围绕紫禁城为中心点的城与市,扩散出一个有着紧密人类生活的广阔所在,同时又有着疏朗开阔的郊野风光,民居、寺庙交叉错落,古风淳厚。明末清初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对京城的“形胜”如此描写:“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北京,平原的尽头,也是无尽高原俯瞰下的平原乐土。在它的西北天际线,则是不可胜数的高大山峦,直至更辽阔的高原。这不仅昭示它的地理优越,从今人的角度看来,更是平原人与高原人融合交流的一个重要点位,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风貌与视野,也决定了古都北京在人文传承上的独特之处。
在我看来,任何宏大叙事下的北京都有一言难尽的尴尬,因为它的错综复杂的权力交替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讲述起来难免顾此则失彼,所以不如干脆静下心来查勘每一处古迹,如加缪所言:“认识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就是去认识里面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相爱,以及如何死亡。”我非常赞同,所以我希望在我考察的古迹里,找到那些跟人类活动、言行相关的材料,思考他们做某件事情的细节,譬如修一座寺、一条古道,缘由几何?他们的激情与热爱是怎样赋予物件灵气的?他们曾经震惊世间的壮举发生在什么地点?如袁崇焕保卫京城的广渠门外,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交通密集,当年的古战场究竟何在?几百年后,人事已改天换地,但还是有人怀念并崇敬这位民族英雄,并固守他的陵墓。古今延续的人文精神或许正是一座都城的内涵所在。
这本书的编辑工作是在疫情时期完成的,有困难也有意义,在此衷心感谢本书编辑陈彦瑾女士,她以出色的编辑水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及补正。也感谢我的家人一如既往对我的支持与鼓励。希望这本书的出版为众多的北京历史文化爱好者贡献一点我的拙见,以我之管窥,启众人之洞见,开拓今人不断探索、认识一座城的更大视野。
陆波2023年12月6日朝内大街81号谜案一、69号院最后的故人朝内大街81号院,因坊间盛传的种种离奇可怕的传说,被打上了“京城四大凶宅之首”的烙印。但事实上,院主人朱德蓉(也有称朱德容)女士连同她十九岁的保姆——西四妞妞房胡同的李文娴,无缘无由地消失在了1957年的夏天,这才是朝内大街81号最大的谜案。
拥有法国籍的朱德蓉,原本是下定决心终老于自己私宅——朝内大街81号(时称69号院,1965年进行门牌号整顿,才变成81号)的,却在七十三岁高龄那一年,没有办理诸如居住人口注销登记、房产处置等任何事项,就和十九岁的保姆李文娴一起,无声无息地从这个世界消失了,这非常离奇。一种可能,她凭借法籍身份回到了法兰西(但照料她生活的北京姑娘李文娴怕是走不成的),这恐怕是她唯一的出路了。作为法国人,住房已被收走,只持有与当时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法国国籍,且无儿无女,年逾七旬,她的大多至亲基本离世,除了回原籍国家,朱女士怕是别无选择。
之所以引发这一推测,源于当时另一位法籍人士的选择。1954年,贝家花园主人——法国籍医生贝熙业给当时的执政高层写信,希望留在大半生生活并当作家乡来热爱的北京,但没有被批准。按照当时的政策,要么你放弃原国籍加入中国籍,要么你以侨民身份生活,但必须有本国领事的批准文件。于是,八十二岁高龄的贝熙业,携他年轻的夫人——北京女子吴似丹,离开北京回到法国。
同为法国籍的朱德蓉与贝熙业情况相似。她应该算朝内大街69号院最后的故人。她的离开,标志着69号这个院落结束了一个时代。
二、从69号院到81号院我们先按时间顺序讲述这座院落的历史,以1965年作为时间点,之前称为69号院,之后称为81号院。
它最初应该是清朝末年的一片普通民宅院落,在1910年发生了一次产权转移。
1904年,距离朝内大街81号西南三里地外,今天王府井大街与甘雨胡同交会处正在兴建一所辉煌的天主教堂——八面槽天主堂,也就是今天的东堂。教堂由法国和爱尔兰合建。其实这座教堂在清朝早期顺治年间便已存在。当时有两位欧洲传教士懂西方天文历法,会一些机械机巧,皇帝很新奇,便优待他们。其中一位叫安文思的葡萄牙人,通晓天文学、算学、地理学,精通机械制造技术。他很会想办法生存并传教,便日夜不息制造各种新奇好玩的西洋器物,呈给皇帝。皇帝龙心大悦将他留在宫中,任职钦天监。顺治十二年(1655),清世祖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也就是今天王府井东堂的位置。俩传教士便在空地上建起一座教堂,这就是最早的东堂。东堂内曾保存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绘的圣像。康熙年间,传教士安文思依然受眷顾,他向康熙皇帝进献了一个亲手制作的自鸣钟。这个钟每小时报时一次,每次报时伴有一首音乐,时间不同演奏的音乐也不相同。音乐快要结束时就像万炮齐鸣,渐渐地,声音越来越低,直至消失。他还为康熙皇帝造了一个自动行走的机械人,能够自己行走十五分钟,右手拿着一把出鞘的剑,左手拿着盾牌。这些新奇玩意,的确让东方人开眼界。
1677年,安文思病故后,康熙皇帝特降旨哀悼:“今闻安文思病故,念彼当日在世祖章皇帝时营造器具,有孚上意;其后管理所造之物,无不竭力……”康熙五十九年(1720)京城地震,东堂塌毁,次年,由奥地利传教士费隐主持重建,于1721年落成。重建后的东堂是更壮观的欧式教堂,有自鸣钟楼,楼下有日晷石一对,还有一个三层楼的观星台。内置多种西洋仪器,也有郎世宁画的壁画,当时人称“此堂置于罗马,亦无愧色”。传教士们为他们在东方的成就无比骄傲。
但到了嘉庆皇帝登基大位,他不喜欢西洋人,留在北京的传教士越来越少。嘉庆十二年(1807),东堂的传教士想把书籍藏在一个稳妥的地方,但担心白天搬运引人注目,就在夜间偷偷搬运,结果不小心灯火倒在书箱上,引起火灾。这一把火,把东堂烧得徒剩四壁,房顶也塌了,屋子也毁了。这样,安文思建造的东堂,历经一百五十年便结束了它的历史。
到了1904年,法国和爱尔兰又遣传教士利用“庚子赔款”,在东堂原址上再建教堂。这一次建筑的形制是在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上,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创了个中西建筑融合的模板,宏丽壮观,延续至今,今天更成了王府井大街一个重要的网红打卡地。
三、传闻与真相说了半天东堂,它与三华里开外的朝内大街81号有什么关系呢?真有关系!
今天关于朝内大街81号的各种惊悚传闻中,其一便是该宅的地下室有秘密通道,直通东堂地下!据说下去地道的人,有去无还……81号宅内的确有地下室,但这座住宅并不对外开放,尤其自1994年之后这里一直作为危楼被锁住大门,结果越锁越神秘,离谱的传闻也越多。可以说近三十年,能够进入宅内了解其结构的人不多,各种语焉不详反而增添了其神秘感。
话说下地道后有去无还的事还是近些年盛传的呢。说是2000年的时候,81号院隔壁有一个在建楼房。有一天几个工友晚饭酒喝多了,就去楼房地下室方便,打个打火机黑灯瞎火走着,有人一头撞到一堵墙上。其中有一老工人说,当初盖咱们这个楼挖地下室时就挖到了一个地道口,朝着隔壁(81号)院的,老板让拿砖头堵上了。另外三个年轻人听了,借着酒劲说扒开砖头进去看看,那老院宅有地下室,说不定藏着啥宝呢。四个人走进通道,发现是无尽的黑暗,而且这个通道并没有连接楼上住宅的出口,而是一直无限延续下去……老工人吓得一身白毛汗,反身原路跑回他们自己的地下室,而另外三个随着荧荧火机光亮,还在执意向前走去。
老工人回到地面上,看见隔壁原本漆黑的宅子二楼某窗户突然闪烁了几点光,不过很快就恢复到原先的死寂。在月光下,西洋建筑的轮廓有些突兀怪异,这在京城一板一眼方方正正的楼宇之间尤为特别。老工人以为这仨人终于找到了进入81号的出口,带着打火机进入了二楼某房间。但是,这仨工人再也没有回到工地,他们消失在了那个夜晚。
这个传闻引发人们的猜测就是,81号地下室有暗道,而且直通王府井东堂地下室。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