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活动论(新修版)(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07.39
6.4折
¥
16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杨保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323336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69元
货号31919104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杨保军,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A岗);《国际新闻界》副主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工程”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次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长期担任新闻学院史论教研部主任。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新闻十论”,被学界誉为“国内新闻理论界持之以恒做基础研究的第一人”。杨保军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获得者,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获得者。
目录
导论:理论新闻学解析
一、新闻学科的地位与性质
(一)“新闻有学”的一点说明
(二)新闻学科的基本性质
二、新闻学的独立性
三、理论新闻学的体系与结构
(一)体系的追求与舍弃
(二)几类体系结构模式
(三)一种新的建构设想
四、新闻理论研究的变化与趋势
(一)齐头并进的新时代
(二)批判反思的新气象
(三)国际交流的新发展
第一章 新闻活动自身
一、新闻活动的本质
(一)新闻活动的基本内涵
(二)新闻活动的本质
二、新闻活动内容分析
(一)新闻活动内容的历史构成
(二)新闻活动内容的现实构成
三、新闻传收活动的系统考察
(一)新闻传收的方式或类型
(二)新闻传收要素的构成
(三)动态考察中的环节结构
(四)新闻传收模式的基本构成
四、新闻传收活动矛盾探究
(一)新闻传播内在与外在矛盾的构成
(二)新闻传播内在矛盾的层次性
第二章 新闻活动主体
一、新闻活动主体的界定标准
(一)按照职业活动标准的界定
(二)按照参与性标准的界定
二、新闻传收活动中的四类主体
(一)新闻源主体
(二)新闻传播主体
(三)新闻收受主体
(四)新闻控制主体
(五)四种活动主体的共同特征
三、新闻活动主体间的关系
(一)新闻活动主体间的总体关系
(二)新闻活动主体间的具体关系
第三章 新闻活动对象
一、报道对象——新闻事实
(一)新闻事实及其基本特征
(二)新闻事实的构成分析
二、新闻报道对象的确定
(一)确定报道对象的规律性标准
(二)确定报道对象的规范性标准
(三)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其他标准
三、收受对象——新闻文本
(一)新闻文本的界定
(二)新闻文本的一般特征
(三)新闻文本的信息构成
(四)新闻文本的价值属性
四、双重客体的关系
(一)微观层面的对应关系
(二)宏观层面的两个世界
第四章 新闻活动媒介
一、作为整体中介系统的新闻活动媒介
(一)对新闻活动媒介的一般理解
(二)新闻活动媒介的形态构成与特点
二、新闻活动媒介功能的宏观分析
(一)建构传收关系的桥梁
(二)传送新闻信息的通道
(三)实现新闻媒体各种功能的基本手段
三、作为“软中介”的新闻活动媒介
(一)新闻符号中介系统
(二)新闻思维中介系统
(三)新闻传播特有的方式方法系统
第五章 新闻活动原则(上)
一、真实为本的事实原则
(一)新闻真实本身
(二)实现新闻真实的理念与方法
二、公正至上的价值原则
(一)公正原则的内在蕴意
(二)新闻公正的实际衡量
三、追求“及时”“公开”的方法原则
(一)及时传播原则
(二)公开传播原则
第六章 新闻活动原则(下)
一、对新闻传播业的基本理解
(一)新闻传播业的本质与特征
(二)历史向度中的变革描述
(三)整体发展的规律探寻
二、当前中国新闻传播业的总体特征
(一)当代世界新闻业的一般特征
(二)当代中国新闻业运作的特征
三、当前中国新闻传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原则
(二)指导性原则
(三)群众性原则
(四)战斗性原则
第七章 新闻传播规律
一、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与特征
(一)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
(二)新闻传播规律的特征
二、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
(一)新闻传播效用律
(二)新闻传播选择律
(三)新闻传播接近律
(四)三条规律的基本关系
三、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
(一)新闻传播规律的自发作用方式
(二)新闻传播规律的自觉运用方式
第八章 新闻活动的界限
一、新闻活动的自主范围——新闻自由
(一)新闻自由的实质
(二)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
(三)新闻自由的特征
(四)新闻自由的实现
二、新闻活动的界限设定——新闻控制
(一)新闻控制的实质与途径
(二)新闻控制的特征
(三)新闻控制的根据与限度
三、新闻活动的道德约束——新闻自律
(一)新闻自律的基本结构
(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
(三)传播者应有的主要品质
(四)实现新闻自律的主体方法
第九章 新闻活动环境
一、新闻活动环境解剖
(一)新闻传播的内环境
(二)新闻活动的外环境
(三)新闻传播内外环境的关系
二、新闻活动环境的特征
(一)存在形态的有形与无形
(二)边界形式的封闭与开放
(三)表现样式的独立与融合
(四)生存方式的稳定与变化
三、新闻活动与环境系统的关系
(一)新闻业与社会整体环境的基本关系
(二)新闻活动与社会主要子系统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新闻活动论》建构了以“新闻活动”为主线的新的新闻理论体系,这在国内新闻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原创造性。本著最主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新的建构新闻理论体系的路径;二是在不少问题上,如新闻的形态、新闻活动主体的构成与关系、后新闻业时代的开启、新闻符号世界与事实世界的关系等提出了新的思考方法和学术见解。此次为新修版,订正讹误,根据时代发展调整文中一些说法。
精彩内容
新闻学到底有学还是无学?一再提出这样老掉牙的问题,似乎有点可笑,然而这确实是新闻学界面对的一种现象,面对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如果不做出严肃认真的回答,不仅会影响新闻学学科的建设,也会影响新闻教育的顺利进行。但我也不想在此进行系统的阐释,只是大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就当前的现象来看,新闻学界似乎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气象,学术著述连篇累牍,学术会议此落彼起。我国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确实,几乎没有人会在公开场合说新闻无学。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在“显学”的背后,还依然存在着否定新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暗流”。人们很容易看到,不少人就像在政治表态中那样,扮演着“多面人”的角色,公开场合振振有词,慷慨激昂地论述新闻学的科学性、独立性,但在私下里,在小圈子里,仍然认为新闻学是没有什么实质性学问的,称不上是一门学科。甚至一些长期从事新闻学研究的知名学者,也在小范围内否认新闻学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嘲笑新闻学的学术品位。顺便说一句,这种学问上的“两面派”或者“多面派”行为,不只是显得滑稽,也有辱一个学者的精神,是一种缺乏学者风范的表现。
关于新闻学到底是否有“学”的争论,我以为可以概括为两个具有内在关系的基本问题:第一,“学”与“术”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新闻学只有“术”,没有“学”,这就是所谓的新闻无学论,它的实质含义是新闻学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有人认为新闻学既有学,又有术,这就是有学论,或“学”“术”统一论。第二,学术品位问题。对无学论者来说,当然不存在这一问题。对有学论者来说,在坚持新闻有学上底气不足,自认为新闻学即使有“学”,其学术品位也太低,无法与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学术成就相比,因此,是一门表面上有学、实质上无学或至少是学问不足的学科。
我是新闻有学论者,并且认为新闻学的学问很深、很广。新闻学不仅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新闻传播现象或新闻传播活动,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和话语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和学术成果,并且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另外,研究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的学者队伍也在日益壮大。我们可以预料,新闻学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有较大的发展,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得到较快的、全面的提升。
新闻学是既有学又有术的一门完整的学科或者学问。梁启超在1911年写过一篇名为《学与术》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
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驭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疗治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关系,凡百皆准此。”严复对学与术的关系也做过精到的论述,他说:“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刘梦溪说:“学的内涵在于能够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形成建立在累积知识基础上的理性认知,在学理上有所发明;术则是这种理性认知的具体应用。”以这样一些基本的标准,衡量新闻学的学与术,谁能证明、谁又敢说新闻无学呢?
现在一些人认为新闻无学,并不是真的认为新闻学无学,而是认为新闻学现有的“成果”还很难够得上有学。假如这一判断是正确的,我们还要提请这些人注意,现在够不上有学和新闻本身有学不能混为一谈。因此,我常常以为,“新闻无学”有时是一个虚假的命题,没有实质的所指。如果人们问,新闻无学到底是什么意思,似乎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出像样的回答。一些人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并没有认真思考过相关的问题。说新闻无学的人,往往是不负责任的无学论者。果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让人信服,新闻学研究者们也就可以扬长而去、万事大吉了。
一些人认为新闻学没有多少学问,是觉得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像哲学、文学、史学那样系统的基础理论,这其实是一种误会或者偏见。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理论,也都有自己的应用性,都既有自己“形而上”的抽象,也有自己“形而下”的实证,新闻学并不例外。任何学问,本质上都不是象牙塔中的玄学,任何学问,一旦离开社会便失去了根基,离开社会的学问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变化终将使理论走出经院,不仅进入市场,而且甚至进入战场”。不同学问间的差别在于不同学问关注的对象不一样,或者关注同一现象、对象的角度和层次不一样。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人类的创造,都有一定的应用性,没有应用性的学问,人类也不会创造出来。即使是被普通人看得玄乎其玄的哲学,也有其应用的层面。因此,以应用性的强弱界定一门学科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问、是否有学,显然找错了标准。另外,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还没有创造、总结、提炼、概括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就说本学科无学、没有理论。何况,新闻学事实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基础理论体系(我在下文还有具体说明)。而且,就我现有的认识水平来看,既有的新闻理论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不成体统,缺乏广度和深度;也不像有些人说得那样,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或者根本就跟不上实际的发展变化。想当然地批评几句是非常容易的,但这不是建设性的态度,而是隔靴搔痒。说严重点,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逃避的表现,甚至是哗众取宠。事实上,今日中国的新闻学者,大都比较关注国内新闻传播实际的最新变化,一些学者的眼界还相当开阔,他们高度关注国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并能够比较及时地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看法和观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