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阅读经典:名人传
  • 课外阅读经典:名人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课外阅读经典:名人传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6.47 2.0折 32 全新

库存5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罗曼·罗兰

出版社花城

ISBN9787536086487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31818351

上书时间2024-10-15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法国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传统的精英教育,后来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从事文艺创作。罗曼·罗兰从古典文学中继承了其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精神,以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以作品中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反当时文坛上弥漫的颓靡之风,更是激励了颓废消沉的欧洲民众。罗曼·罗兰的代表作有剧作《狼群》,传记《名人传》,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母子》,等等,并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给我的兄弟卡尔和约翰·贝多芬
给我的兄弟卡尔和约翰在我死后开拆并执行
书信集
致阿门达牧师的信
致弗兰茨·格哈得·韦格勒医生的信
致韦格勒的信
韦格勒和埃莱奥诺雷·冯·布罗伊宁致贝多芬的信
韦格勒和埃莱奥诺雷·冯·布罗伊宁致贝多芬的信
贝多芬致韦格勒的信
贝多芬致韦格勒的信
贝多芬致莫舍勒斯的信
思想录
关于音乐
关于批评

米开朗琪罗传
原序
导言
上编战斗
一力量 
二力的崩溃
三绝望
下编舍弃
一爱
二信念
三孤独 
尾声
死亡
这就是神圣的痛苦生涯

托尔斯泰传
原序
  “最近消失的光明”
《童年时代》《高加索纪事》《哥萨克》
《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三个死者》
《夫妇间的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忏悔录》与宗教混乱
《我们应当做什么?》《我的信仰的基础》
《艺术论》
《民间故事与童话》《黑暗的力量》《伊万·伊里奇之死》
《克莱采奏鸣曲》
《复活》
托尔斯泰之社会思想
他的面目
战斗结束了
关于托尔斯泰的遗著的注解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书
托尔斯泰著作年表

内容摘要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建功至伟的的人物。作者把握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坎坷、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精彩内容
贝多芬传“尽力为善,爱自由胜于一切,即使为了谋取王位,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1792年《手记》)他个头矮胖,脖子粗壮,生就运动员般的体格,脸盘宽大,肌肤呈红砖色,只是到了生命的尽头,尤其到了冬天闭门不出远离田野的时候,脸色才呈病态而发黄。广额饱满隆起,头发异常黑厚,似乎从未梳过,朝四面八方竖起来,像“美杜莎头上的蛇”罗素1822年记载:1801年查理·车尔尼还是孩子的时候,看见贝多芬留着长发和多日不剃的胡子,穿着羊皮衣裤,以为遇到了鲁滨孙。。目光如炬,透出一股神奇之力,震慑着所有看他的人,眼睛的色泽并不分明,在棕色的带悲剧色彩的脸上发出野性的光芒,一般人以为它们是黑色的,其实不然,是灰蓝色的。据画家克罗贝的笔记记载:他曾在1818年左右给贝多芬画像。平时小而深凹,激动或生气时突然睁大,眼珠在眼眶内骨碌碌地转,奇妙而又真实地反映出它们所有的思想。据米勒医生1820年记载:他的眼睛会说话,有时美丽温和,有时迷惘怅然,有时咄咄逼人,非常可怕。他常以忧郁的目光凝望天空,鼻子方正而短宽,就像狮子的鼻尖。嘴巴精致,但下唇嘟起,稍突于上唇,下颌骨坚硬结实,仿佛可以磕破核桃。下巴的左边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得脸的左右两部分显得不对称。莫舍列斯说:“他的笑容好看,和他交谈的时候,常使人觉得亲切又鼓舞人心。可是他的笑容也是不愉快的、粗野难看的,而且笑的时间短暂。”——这是难得快乐的人的笑,他平日的表情是忧郁的,表露出“不可疗治的悲哀”。1825年,雷斯塔伯说,看到贝多芬“温和的眼睛和令人心碎的痛苦”,他好不容易才没哭出来。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小酒吧里遇见贝多芬,只见他坐在角落里,闭着眼,抽一根长烟斗。这是他接近死亡的日子里越来越常有的表现。朋友跟他说话时,他忧郁地微笑,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记事本,以聋子特有的尖嗓门要人家把要求写下来。他的脸色多变,在灵感突然闪现,或他弹钢琴被人撞见时,或在大街上猝不及防地被人发现时,他的表情往往吓呆了行人。“他的脸上的肌肉鼓起,血脉偾张,野性的眼睛加倍地可怕,嘴唇发抖,活像一个被妖魔制服的魔术师,而这妖魔是他召来的”,这是莎士比亚的脸。克勒贝尔说是“莪相的脸”,所有这些细节来自贝多芬的朋友或旅行遇见他的人的笔记。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是“李尔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旧房子的寒碜阁楼里,祖籍佛兰芒。贝多芬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出色的人,他出生于安特卫普,二十岁时才住到波恩,成了当地公爵的乐长。贝多芬最像他。不该忘了这个事实,如果你想了解贝多芬奔放独立的性格,还有不同于德国人的特点。他的父亲是男个高音歌手,并不聪明,而且酗酒;母亲是女仆,厨子的女儿,头婚嫁的是男仆,男仆去世后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颇为艰苦,不如莫扎特幸福,缺少莫扎特享有的家庭温暖。人生才刚刚开始,在他看来就如可悲残忍的斗争。父亲想发挥他的音乐天赋,视他为小神童,到处向人炫耀。贝多芬才四岁,父亲就每天把他钉在扬琴前面好几个小时,或和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把他累死。幸好他没有因此而厌绝了这门艺术。为了让贝多芬学好音乐,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年少的他就要为家庭的生计操心,想办法赚面包糊口,这样的重担来得太早了。他十一岁就是剧院乐队的成员,十三岁是大风琴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她是我的慈母,值得我的爱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当我喊出‘母亲’这甜蜜的字眼,她又能听到的时候,谁比我更幸福呢?”1787年9月15日贝多芬写给奥格拉堡的医生沙德的信。母亲是患肺病去世的,贝多芬以为他也患了同样的病,他常觉得身体疼痛,除了疼痛还有忧郁症,比病痛更严重。1816年贝多芬说:“不知道死的人真可怜!我才十五岁就尝到死的滋味了。”十七岁,他就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教育两个兄弟的责任。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贝多芬不得不羞愧地劝父亲退休,父亲的养老金也交到他这个做儿子的手里,因为大家担心他的父亲会把养老金喝光了。这些不快的事情留给贝多芬很深的烙印。然而在波恩,他在一家人那儿找到了可靠的支持和亲密的友情。这家人姓布罗伊宁。这家人的女儿——可爱的埃罗奥诺雷比他小两岁,他教她音乐,她给他传授诗歌的入门知识。她是他儿时伴侣、青梅竹马的朋友,也许他们之间存在相当深的温情。后来埃罗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是贝多芬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们之间的深挚友情一直保持到老。医生夫妇深情的信件、忠实老友贝多芬写给亲爱的善良医生的信件足以证明他们的友情。到了暮年,这份情谊更为浓烈感人,青春时代的热情丝毫没有冷却。我们援引了这些书信,读者可以参看下文的《书信集》。贝多芬也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和导师克里斯提安·哥特罗·内夫,他的高尚品德和艺术智慧对贝多芬的影响很大。贝多芬的童年虽然悲苦,但他对童年,对度过童年的地方保留着深情而忧伤的回忆。他被迫离开波恩,几乎终生都在维也纳这座无聊的大都市及其凄凉的近郊度过,但他没忘记莱茵河山谷,父亲般庄严的江河,正像他称呼的“我们的父亲莱茵河”。确实,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仿佛具有人性,就如巨大的灵魂,流淌着许多的思想和无穷的力量,没有一个地方比秀美的波恩美丽,比它雄伟,比它温和,江河的浪水拍击抚慰着它鲜花盛开、浓荫遍地的山坡。贝多芬最初的二十年是在这儿生活的,这儿是少年心中的梦境——水边悠闲的牧场,笼罩在雾中的白杨树、灌木丛、垂柳和果树,它们的根被静寂而急速的流水浸泡着;村庄、教堂、坟茔好奇地在河边探身,七座蓝色的山峰在天边描画它们峻峭的侧影,上面是瘦削的外形古怪的倒塌古堡的轮廓。贝多芬忠诚的心永远停留在这块土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梦想回去,但梦想没有实现,“我的故乡,美丽的地方,我在那儿看见过白日的光亮,它和我离开它的时候看见的一样美丽明亮”1801年6月29日给韦格勒的信。。
1792年11月,贝多芬定居德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1787年春天他已去那儿做过短期旅行,他在那时见过莫扎特,莫扎特对他好像不大注意。他于1790年12月在波恩认识海顿,海顿教过他一些课。贝多芬也拜过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和萨列里为师,前者教他对位法、赋格曲,后者教他歌词。
大革命爆发,革命的烽火开始蔓延整个欧洲。战争蔓延到波恩的时候,贝多芬正好离开它,路上遇见向法国进军的部队。1796年至1797年,他给弗里贝格写的鼓动战争的诗谱曲,曲名为《行军曲》,另一首是表现爱国的合唱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他歌颂的是革命的敌人,然而他白费功夫了——革命征服了世界和贝多芬。从1798年起,尽管奥地利和法国的关系紧张,贝多芬仍和法国人、使馆以及刚到维也纳的贝尔纳多德将军关系密切。在和他们的谈话中,他开始表现出对共和的好感和拥护,大家可以看到后来的贝多芬的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期,施泰因豪泽给贝多芬画像,非常准确地描绘了他当时的面目。这幅画像和后来别人画的贝多芬画像的区别,就如法国名画家盖兰画的拿破仑像和别的画家画的拿破仑像的区别,盖兰画的拿破仑,神色严峻,野心勃勃。而施泰因豪泽画的贝多芬,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瘦,领带把他的脖子勒得僵直,姿势笔挺,目光紧张,带有怀疑的色彩,他知道自己的价值,他相信自己的力量。1796年,他在笔记本里写道:“鼓起勇气,尽管我的身体虚弱,我的天才终会取胜……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年华到来了,我活了二十五年了……今年我这个人必须脱颖而出了。”他刚刚出头,他的第一次钢琴演奏会于1795年3月30日在维也纳举行。特·伯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说他非常骄傲,态度粗野,性情阴郁,说话带很重的外省口音,只有他的密友了解他是个表面笨拙骄傲其实非常善良的人。在写信给韦格勒谈到他的成功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当我的钱袋不能帮助急需帮助的朋友,我只要坐在我的工作台前,很短的时间,我就能帮助他摆脱困境……这是多么快慰的事。”参见1801年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我的朋友不应缺少任何东西,当我有东西的时候。”1801年左右他写信给里斯如是说。后来他还说道:“我的艺术应该让穷人得益。”痛苦已经敲开他的门,它在他体内安营扎寨后死赖着再也不肯出去。1796年至1800年,耳聋开始肆虐。在1802年的遗嘱内,贝多芬说他的病已开始了六年,即1796年开始。从他的作品目录我们注意到,包括钢琴三重奏的作品第1号是1796年之前的创作,包括三支最初的奏鸣曲作品第2号是1796年3月发表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贝多芬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他耳聋后创作的。关于贝多芬的耳聋,可参看克洛兹福雷斯脱医生在医学丛报上的文章。耳朵日夜嗡嗡响,内脏疼痛,把他折磨得不能安生,听力越来越衰退,好几年他没把这些情况透露给任何人,甚至对最亲爱的朋友也守口如瓶。他避开人群,不让他人发现他的残疾,只有他独自保守着这个秘密。但到了1801年,他不能再沉默了,他绝望地把这事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牧师。
我亲爱的、善良的阿门达……我多么希望你能经常在我的身边!因为你的贝多芬是非常不幸的人,要知道我本人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力,已经大大地衰退了。当你在我身旁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出不少征兆,我隐瞒了病情,从那时起,情况越来越糟,即使可以治愈,也需要等待(才能知道)……但听力能痊愈吗?我当然希望,但希望渺茫,因为这样的毛病是最难治愈的,我必须过着可悲的生活,避开一切我认为珍贵的东西,尤其是我处于自私的可怜的人群中!……我必须躲在隐忍里!大概我应该要求自己克服所有这些疾病,但我怎么能做得到?参见诺尔《书信集》第13。
写给韦格勒的信文如下:……我过着悲惨的生活,几乎两年来,我避开社交圈,因为我不能冲着人说:“我是个聋子。”如果我操的是别的职业,耳聋还不大紧,但就我干的是这个职业,这这处境就非常可怕。我的敌人会说什么话,而且我的敌人数目不少!……在剧院里我必须紧靠近乐队才懂得演员们的表演,如果我坐远了,我听不见乐器的高音和人的声音。和人家谈话,有人居然没有觉察我的耳聋,真奇怪。他们轻声说话,我勉强听得见,是的,我听见声音,但听不见他们说话的内容,而当他们大声嚷叫时我又受不了……普卢塔克指引我隐忍……然而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和命运抗争,但在我的人生的某些时期,我是造物主最悲惨的造物……隐忍!多么可悲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参见诺尔《书信集》第14。
贝多芬当时的几部作品反映了这种悲苦的心情,如作品第13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尤其是作品第10号(1798年)之三的钢琴奏鸣曲中的“广板”。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伤的印记,还有许多作品,如欢乐的《七重奏》(1800年)、清新的《第一交响曲》(1800年),都反映出青春的无忧无虑。大概灵魂需要一些时日才能习惯痛苦。它如此需要欢乐,没有欢乐,就自己创造;“现在”太残忍,它就生活在“过去”;幸福的日子不会一下子消失,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仍然在长久地闪耀。贝多芬独自在维也纳受罪,他就躲在对故园的回忆中,当时的思想印着思乡的痕迹。《七重奏》内变奏曲的“行板”的主题就是一支莱茵河歌谣。《第一交响曲》也是歌颂莱茵河的作品,是对着梦想微笑的少年的诗篇。它快乐、柔情,让人从中感觉到对快乐的希望,但在某些段落,在引子,在某些低音明暗的对比里,在离奇的谐谑曲里,我们多么感动地看到了年轻的脸上那未来天才的目光,那是波提切利在《圣家庭》中画的婴儿的眼睛,从中已可以看到未来的悲剧。
除了忍受肉体的痛苦,他还有另一种心神的不宁。韦格勒说他了解的贝多芬素来都是激情到了极点的人,他的爱情好像永远都是非常纯净的,激情和肉欲丝毫没有关系。现代人却把二者混为一谈,只不过证明大部分人的无知,不知情为何物,不知情之珍贵罕有。贝多芬的灵魂像清教徒,他厌恶下流淫秽的言谈和思想,他对爱情的神圣有着坚执的看法。有人说他不能原谅莫扎特,因为莫扎特糟蹋了自己的天才,居然写了《唐璜》。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说他“终生保持童贞,洁身自好,没有弱点可自责”,这样的男人容易上当受骗,是天生的爱情牺牲品,他确实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停地钟情,如痴如狂地掉进情网,梦想幸福,马上幻灭,然后痛苦悲哀。贝多芬的最丰富的灵感,就在这不断的爱与骄傲反抗的交替中寻求根源,直到他年龄渐长,激昂的天性才在忧伤的隐忍中趋于平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