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演进史五:明清戏曲背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戏曲演进史五:明清戏曲背景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44.53 5.1折 8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永义

出版社九州

ISBN9787522517797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941264

上书时间2024-10-15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曾永义(1941—2022),台湾台南县人。台湾大学文学博士,“中研院院士”。长年从事戏曲、俗文学、韵文学、民俗艺术的维护发扬与教学研究工作。曾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知名学府客座讲学或访问合作。出版《戏曲学》《戏曲剧种演进史考述》《戏曲演进史》等戏曲研究类学术著作20余部,创作戏曲剧本22种。被誉为当代戏曲研究的“中流砥柱”,其《戏曲演进史》被认为“完善了一代之学的内涵和外延”,是该领域的标志性著作。

目录
己 明清戏曲背景编

序 说

明清帝王之戏曲生活
引言 
一、明代宫廷演戏
二、明代帝王对戏曲之好恶与影响
三、清代宫廷演戏 
四、清代帝王对戏曲之好恶与影响

第二章 明清士大夫、庶民百姓之戏曲生活
一、明清士大夫之戏曲生活
二、明清宗人贵族、政府主官、庶民百姓之戏曲生活
结 语

第三章 明清戏曲腔调与魏良辅之创发“水磨调” 
引 言 
一、明中叶后弋阳腔之流派与乾隆间改称高腔
二、魏良辅之创发“水磨调” 
三、明清之新生腔系
结 语
附 录:明清南北曲谱与宫谱提要

第四章 明代曲论要籍述评
引 言
一、魏良辅《南词引正》与《曲律》 
二、徐渭《南词叙录》 
三、王骥德《曲律》
四、沈宠绥《弦索辨讹》与《度曲须知》 
五、吕天成《曲品》 

第五章 清代曲论要籍述评
一、李渔《闲情偶寄》 
二、静安先生曲学述评
后 记

第六章  明清重要曲论述评:“当行本色论”“南北曲异同说”
引 言
一、明人“当行本色论”述评
二、明清“南北曲异同说”述评

第七章 明清重要曲论述评:“戏曲脚色说” 
引 言
一、明清“戏曲脚色”之命名由来
二、明清“戏曲脚色”之源流
三、明清“戏曲脚色”之扮相与技艺
四、明清“戏曲脚色”之分化
五、戏曲脚色衍变中可注意之十一点现象
余 言:脚色之运用

结 语

内容摘要
《戏曲演进史》是曾永义教授参照诸多文献资料与底本,而写就的鸿篇巨制,全面阐述了中国戏曲的演进过程。本书为其第五册“明清戏曲背景”,主要内容分为八章,包括明清帝王、文人士大夫、庶民百姓之戏曲生活;明清戏曲的腔调,如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京腔、高腔,尤其是魏良辅所创发改良的“水磨调”;对魏良辅《南词引正》《曲律》、徐渭《南词叙录》、王骧德《曲律》、李渔《闲情偶记》之《词曲部》与《演习部》等明清曲论要籍的述评;对明清“当行本色论”“南北曲异同说”“戏曲脚色说”“内在结构论”等重要曲论的述评等。所论种种,皆为使“明清戏曲”臻于登峰造极之境的有力推手。

主编推荐
◎ 本书作者曾永义(1941—2022)教授,在戏曲学、韵文学、俗文学等领域造诣精深,被誉为“两岸戏曲交流的盟主”。 《戏曲演进史》是曾教授戏曲学研究的集成式著作,鸿篇巨制,体大思精,是当下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 明清两代人的戏曲生活,是孕育明清戏曲使之成就为文学艺术优选境界综合体的“大温床”。有此“温床”和七只强力的“推手”,焉能不使戏曲鼎盛而睥睨群伦?本书特立“明清戏曲背景编”,同时作为明清传奇和南杂剧的发展析论,及其名家名作论述的基础。

精彩内容
结尾通过本编的论述,可见明清两代在内廷之演剧机构、士大夫之家乐、民间之勾栏,以及明代遍天下之乐户歌伎、清代之优僮、女戏搬演之下,上自帝王下至庶民,不喜戏曲的除了明英宗外,更难找出第二位。而嗜好戏曲的,无论帝王、贵胄、官吏、士大夫、庶民百姓,则比比皆是,以致其戏曲生活多彩多姿,也因而自然促成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所产生的戏曲名角也就指不胜屈。
譬如李开先《闲居集?词谑》之颜容、侯方域《壮悔堂集》之马伶、褚人获《坚瓠癸集》之周铁墩,都是常被提及的例子。所以说明清两代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普遍性地爱好戏曲之生活,使得戏曲臻于极盛发达;也就是说,明清两代人的戏曲生活,其实就是孕育明清戏曲并使之成就为文学艺术最高境界综合体的“大温床”。
而在“大温床”中的“大推手”,则有:其一是魏良辅之创发水磨调,他创发的方法是在昆山腔的基础之上,与同道切磋琢磨、广汲博取,并在乐器上有所增益,一方面强化音乐功能,另方面也解决了北曲昆唱的扞格,三方面应和了当时南戏雅化的趋势,从而成就了“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而传衍迄今的中国音乐之瑰宝“水磨调”。
其二是明清新崛起的三大腔系和原弋阳腔改称的高腔腔系。高腔腔系之特色是锣鼓帮衬,无须曲谱,不入管弦,音调高亢,一唱众和,好用滚白滚唱,鄙俚无文。相对于昆山水磨调腔系而言,它是“通俗歌曲”。梆子腔之特色,原是以梆子节奏,其声呜呜然、节节高,令人热耳酸心,即今之山陕梆子,犹存粗犷之风,发音要求必自丹田,音密而亮,人称“满口音”,高亢而圆润。但蜀人魏长生所传之四川梆子,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月琴为副,名为“琴腔”,则其声“工尺咿唔如话”,“节奏铿锵,歌声清越,真堪沁人心脾”。而皮黄腔系则为复合腔系,西皮刚劲明快,二黄柔和深沉,可以互补有无,相得益彰,所以成了近代中国戏曲代表剧种“京剧”的主要腔调。至于弦索腔系虽然流播不如四腔之广,但于清初已能与昆、弋、梆并据一方,为中原周边庶民所喜闻乐道,自亦不可忽视。这四大腔系若比起魏良辅所创发“水磨调”之讲究字音口法,轻柔婉约之为“艺术歌曲”而言,则相对普遍高亢、鄙俚无文,自是属于“通俗歌曲”。雅俗虽不免抗衡,亦自能相反相成;而五大腔系所以能够流播广远,丰富众多群众的心灵生活,也是因为其扎根方音方言的腔调各具特质,皆能撼动人心。而也因为五腔并存,使得昆山腔系的词曲系曲牌体和诸腔的诗赞系板腔体交相竞奏,于是清俏柔远固然有余,而热耳酸心更繁会盈耳。
其三,魏良辅和王骥德各著《曲律》。任讷《曲谐》认为明代曲家最不可少的两个人物是魏良辅和王骥德,因为无良辅则今日无昆曲无雅乐,无骥德则今日无曲学。也可见王骥德对明清戏曲的影响力和魏良辅一样的大,二人地位也不相上下。
其四,李渔之剧论见于其《闲情偶寄》之《词曲部》与《演习部》,前者论剧本创作之原则事项,后者论戏曲舞台搬演之规范事例。由于其本身是成功的剧作家,又是戏班的班主,所以所论皆为经验中获致之文学艺术心得,故能循循善诱,导人省思,为世所推崇,虽自诩为发前人未发之秘,亦非过于自誉。而纵观其《笠翁剧论》,亦可见其经验老到,故能剖析宏深,其成就之高,堪称历来之第一人。
其五,对于戏曲歌乐理论之探索,既幽深且窈渺。自金元芝庵《唱论》,降而明人魏良辅《曲律》、沈宠绥《度曲须知》,乃至沈璟创构《南词全谱》之艰辛,以及其后诸家如徐于室、钮少雅《南曲九宫正始》等之后出转精,不仅使得戏曲歌乐之探讨发展到了极致,而且曲谱也提供了戏曲填词的规律,宫谱则制定了戏曲歌唱的准绳。它们对于明清戏曲的兴盛与提升,都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其六,脚色起于唐参军戏,至明清才发展完成。历代学者每多迷失于其名义,原因在其于探索之道,误入歧途。脚色之名起于市井口语,是为“俗称”;“俗称”每因形近、省文或音同音近而讹变而趋于符号化,是为“专称”。专称之生、旦、净、末、丑、杂,实由“先生、儒生、书生”“姐儿”“参军”“苍鹘”“纽元子”“杂当”之市井口语讹变而来。发展完成之“脚色”,可下如此之定义,那就是:戏曲的脚色是一种符号,其各门类,必须通过演员扮饰剧中人物才能显现出来。它对于剧中人物来说,是象征其所具备的类型和性质;对于演员来说,是说明其所应具备的艺术造诣和在剧团中的地位,所以一般以“演员”释“脚色”是既粗疏又不正确的说法。而脚色的分化发展,随剧种变迁而越趋精细,也说明其戏曲表演艺术逐次提升的现象。
其七,戏曲结构有内外在之分,外在结构为戏曲剧种之体制规律,标示剧种之文学体式;内在结构则指戏曲排场艺术见于舞台之处理。外在结构随剧种之成立而定型,亦随其变迁而更异;内在结构则纯粹出诸剧作家之艺术修为,作家不同,则排场之呈现自然有别。而外在结构可以制约内在结构,彰显其剧种之艺术特色;剧作家只能在其剧种外在结构之制约下,施展其艺术技法。所以论戏曲结构不可以内外不分,而学者每忽略于此。戏曲内在结构之排场,虽早见于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而被用来作为批评戏曲之重要观点,则晚至清康熙间;其理论之建构更降及晚清民初始见具体,迄清徽师《明清传奇导论》可谓完成。而其无论如何,清康熙间人既已注意及此,亦可见其对戏曲艺术之讲求已向上更进一层。
若此,总而言之,则明清戏曲有一大“温床”和七只强力的“推手”,焉能不使戏曲鼎盛而睥睨群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