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度心理学
  • 温度心理学
  • 温度心理学
  • 温度心理学
  • 温度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温度心理学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2.25 4.5折 49.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著 者:[法]汉斯·罗查·伊泽曼 译 者:韩阳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66789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1744784

上书时间2024-10-15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汉斯·罗查·伊泽曼(HansRochaIJzerman)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全球著名的人类社会性温度调节领域专家。他在该领域的顶尖媒体(包括《心理科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通报》等)上发表过30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他还是《社会心理学》和《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副主编。伊泽曼曾为《纽约时报》和《赫芬顿邮报》撰稿,接受过荷兰国家广播电台的采访,并在荷兰和比利时的国家电视台上崭露头角。

目录
第1章 热饮、电热毯与孤独感——温度与人际关系 
第2章 人体机器——温度与体验认知 
第3章 企鹅哈里——动物对气温的应对 
第4章 人类似企鹅——内部体温调节的作用 
第5章 鼠妈妈给予的温暖——温度与依恋 
第6章 下丘脑之外——文化如何改变社会性温度调节 
第7章 寒冷时节卖房背后的逻辑——营销与温度 
第8章 从抑郁症到癌症——温度即治疗 
第9章 幸福的哥斯达黎加人——温度、天气和幸福感 
后 记 
致 谢 
注 释

内容摘要
人类织布裁衣、建造房屋、结成社区、发展科技,对外在温度变化未雨绸缪;同时也会抱团,通过肢体接触和社交网络营造温馨的氛围,积蓄内在能量。
季候流转,世情冷暖,从极地到赤道,从远古到当下,与温度有关的策略帮助地球上的万物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该领域的先驱汉斯·罗查·伊泽曼立足生物进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从人际关系、依恋、文化、健康、幸福感等主题入手,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验,向我们展示外在温度变化与我们的内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以及我们可以如何从中获益。其中的关键往往就在我们每日可见的热茶、冰咖啡、暖气、空调中,而本书将让我们获得更系统而科学的认识。或许在越发孤独和艰难的情形中,我们需要的正是学会为自己和他人增添一缕温情。

精彩内容
第1章热饮、电热毯与孤独感——温度与人际关系谢尔顿·库珀走进公寓,发现好朋友莱纳德(Leonard)和霍华德(Howard)都愁云满面地在客厅里待着。
“怎么了?”谢尔顿问。
“没事,就是霍华德今天得在这儿睡了。他和他妈吵了一架。”莱纳德回答。
“那你有没有给他杯热饮?”莱纳德没说话,盯着谢尔顿看,不明所以。霍华德一下瘫在沙发上,也是一言未发。
“莱纳德!社交礼仪里可是说了:要是朋友心情不好,就该送上热饮,比如茶。”“听着不错。”霍华德很是认同。
谢尔顿是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主角。他刚才所言,可能会激起网上愤世嫉俗的言论,因为他说要用“热饮”鼓励朋友振作。不过,和他一样认为身体上的温暖和情感上的支持不可分割的大有人在。几个世纪以来,词作家和诗人都乐于将爱和关怀与温度的适度升高联系在一起,而孤独感和背叛常常被认为是冰冷的。芭芭拉·史翠珊a曾经唱过,回到“家中,温暖裹住全身”。此外,巴西乐队霍塔·奎斯特(JotaQuest)也曾高歌“爱是温暖,温热灵魂”。还有,披头士乐队(theBeatles)也唱过,幸福是“一把温暖的手枪”—这其实是一种讽刺,故意歪曲了《花生漫画》(Peanuts)的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Schulz)的名言:“幸福是一条温暖的小狗。”即便在日常用语中,类似隐喻也随处可见。“温暖的”人都关爱他人,会积极做出回应。我们可能会受到“热情的欢迎”,也可能得到“冰冷的眼神”。波兰人可能会热情地(mówiciep?o)相互交谈,但法国人则偶尔会“打冷他人”(battrefroidàquelqu’un),也就是“冷落他人”。
回溯到1946年,现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所罗门·阿希就通过实验发现,若描述一个人时使用“温暖”或“冰冷”等词语,便会极大改变其他人对这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可能被认为是聪颖智慧、技能高超或意志坚定的,但这些描述都比不上“温暖”或“冰冷”的评价影响大。阿希发现,人们会觉得温暖的人慷慨大方、善于社交、教养良好。相反,一个人若是冷冰冰的,别人不仅不会觉得他具备上述品质,还会认为他具有相反的个性:吝啬小气、冷漠疏离、心胸狭隘。阿希认为,温暖—冰冷的维度是社会认知的基础。不过,科学家们用了很多年才发现这一不争的事实:上述基础品质不是简单的语言或思维隐喻的产物。我们实际上——字面意义上的——能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冷暖。
时光快进到21世纪。2008年,在耶鲁大学宏伟的建筑物中,另一项实验正在进行。一名女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走进心理学大楼的前厅,与一位女性研究助理见了面。女学生要去四楼参与实验,助理便主动说要陪她一起去。助理的手里都是东西:咖啡、写字板还有两本书。两位女生朝电梯走去。
走进电梯后,研究助理请学生帮忙先拿一下杯子,然后在写字板上写了些什么。很快,电梯门打开了,两个人走了出去。
学生此时并不知道,实验的第一部分已经结束。刚走进实验室,就有人让她读一份对虚构“人物A”的描述。这个人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务实,而且谨慎。学生的任务是围绕10项人格特质(跟“温暖”或“冰冷”相关的各5个)对A做出评价。
参与这一实验的41名大学生并不知道,研究者们早已将他们分为两组。在电梯里,一半学生帮忙拿的是装有当地威洛比(Willoughby)咖啡店热咖啡的一次性纸杯,另一半拿的是装有冰咖啡的马克杯。这个小小的细节已经足够影响学生们对A的印象。跟拿过冰咖啡的人相比,拿过热咖啡的人明显觉得A更为“温暖”。这对心理学家来说是极具突破性的发现。这意味着,身体上体会到的温暖可能真的会提升一个人对心理或社交温暖程度的判断。
这一实验打开了研究温度与社交关系的洪闸——我自己的实验也概莫能外。
如果单单拿一下热饮就能让我们觉得其他人善于交往,值得信赖,那么这样做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和他人更亲近吗?我所指的并不是身体上更靠近,而是在心理和社交上更贴近,也就是我们说“好朋友”或“亲密家人”时表达的内涵。我下定决心要一探究竟。
“电梯咖啡实验”过去一年后,我和自己在乌得勒支大学的学术顾问共同发表了一份变式实验的结果。我们设计的是“实验室茶”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让受试者在填写电脑问卷时握住一杯茶。这次也一样,一半受试者握住的是热茶,另一半是凉茶。(前几年,冰咖啡在荷兰并不常见,但热茶和凉茶都比较常见。所以,由于担心荷兰人认为冰咖啡太过奇怪,我们便用凉茶代替。)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电梯里,还是在实验室里,让别人握住热饮或冷饮都会影响其对他人的感知。
之后,我们进行了下一步。我们让受试者观察一份基本评估量表,表上有几幅简单的维恩图。每幅图都包含两个圆,在量表最左边,两个圆形只是很靠近;而到了量表最右边,两个圆形相互交叠,几乎达到重合的程度。在两个极端之间,量表上两个圆形交叠的面积从左至右逐渐变大。我们让每名受试学生假设其中一个圆代表自己,另一个代表实验人员。我们要据此探究,两个圆是否交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交叠的情况是近乎重合还是几乎完全分离?我们此前已知,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更忠诚、更热忱、更成功的人,所绘维恩图中两个圆交叠的面积通常较大。在我们的实验中,与握住冷茶杯的人相比,握住热茶杯的人所画的两个圆形交叠面积更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握住热茶杯的人认为,他们的自我与实验人员的自我交融程度更高。简而言之,他们认为,自己与实验人员更亲近,且理由很简单,就是他们握着的是热饮——不用喝,只是握住而已。
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实验,发现受试者甚至会使用更多词语来表达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近。这项研究如下:我们没有再让受试者握住热茶杯或冷茶杯,而是让人们待在乌得勒支大学的房间里,有的房间比较暖和(温度为72℉至75℉,即22℃至24℃),有的房间比较凉爽(温度为57℉至64℉,即14℃至18℃)。接着,我们让受试者看了一段视频,是白色棋子和红色棋子移动的片段。然后,我们让受试者描述自己刚才所见,“温暖的”受试者会这样说:“我看到红色棋子跟着其他棋子,之后把它们吃掉。首先,她抓住了左边的第二颗棋子,然后是右边的。接着,她移到后面,抓住其他棋子,最后移到前面,吃掉了它们。”而“冰冷的”受试者则会说:“兵跟着后出战,但后不喜欢兵,就独自走了。这对白方不好,会引发冲突和各种问题。兵特别混蛋,就看着后消失,最后弄得谁都不开心,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王或兵自己。”无论在“冰冷”还是“温暖”的条件下,参与者都倾向于将棋子人格化。不同的是,“感到温暖”的参与者会使用更多动词描述自己看到的内容,而“感到冰冷”的参与者则更青睐形容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