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列国志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2.34
5.7折
¥
3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姚桂梅//杨宝荣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16281
出版时间2010-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1875973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杨宝荣1975年生。1999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3年、2008年分别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曾赴荷兰自由大学进修。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非洲问题研究,主要涉及非洲国家债务、发展问题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
姚桂梅1964年3月生。1987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非洲经济发展、中非经贸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代表作:《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合著)、《非洲各国农业概况》(主编)。
目录
第一章 国土与人民/1
第一节 自然地理/1
一 地理位置/1
二 行政区划/1
三 地形特点/13
四 河流与湖泊/15
五 气候/16
第二节 自然资源/18
一 矿物资源/20
二 水力资源/24
三 植物与动物/25
第三节 居民与宗教(含社会结构)/29
一 人口/29
二 民族/33
三 语言/39
四 宗教/40
第四节 民俗与节日/44
一 民俗/44
二 节日/51
第二章 历史/53
第一节 古代史/53
一 喀麦隆古代文明研究/53
二 喀麦隆古代文明/57
第二节 近代简史(15世纪~1884年)/65
一 西方列强在喀麦隆沿海地区的早期活动/65
二 西方列强争夺下的喀麦隆/70
第三节 现代简史(1884~1960年)/74
一 德国“保护”下的喀麦隆(1884~1916年)/75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喀麦隆(1914~1918年)/85
三 英、法委任统治下的喀麦隆(1922~1946年)/87
四 英、法托管下的喀麦隆(1946~1960年)/94
第四节 当代简史(1960~2003年)/107
一 喀麦隆联邦共和国时期(1960~1961年)/107
二 喀麦隆联合共和国时期(1972~1984年)/119
三 喀麦隆共和国时期(1984年~)/129
第五节 著名历史人物/136
第三章 政治/40
第一节 国体与政体/140
一 政治制度的演变/140
二 宪法/144
第二节 国家机构/144
一 国家机构的设置/144
二 国家机构的职能/146
第三节 立法与司法/154
一 立法体制/154
二 司法体制/159
第四节 政党与社会团体/162
一 政党制度发展史/162
二 主要政党/167
三 主要社会团钵/171
第五节 著名政治人物/173
第四章 经济/175
第一节 概述/175
一 经济发展概况/175
二 经济发展政策/177
三 经济发展规划/177
四 经济结构调整/183
五 经济发展水平/186
六 基本经济结构/188
第二节 农牧业/190
一 农业经济现状与问题/190
二 土地资源/193
三 种植业/193
四 林业/198
五 渔业/200
六 畜牧业/201
第三节 工矿业/202
一 工矿业发展政策/202
二 矿业/205
三 加工工业/209
四 电力工业/212
第四节 交通与通信/214
一 公路运输/214
二 铁路运输/216
三 航空运输/217
四 水路运输/217
五 通信/219
第五节 财政与金融/220
一 财政状况/220
二 金融业/223
三 证券交易所和保险机构/227
第六节 对外经济关系/229
一 对外贸易/229
二 外国资本/239
三 外援与外债/244
四 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246
五 与中国的经济关系/249
第七节 旅游业/254
一 旅游业发展概况/254
二 著名旅游城市/255
三 主要名胜/261
四 游客出入境/263
第八节 国民生活/263
一 居民生活类型/264
二 劳动就业/268
三 工资与物价/269
四 社会保障/273
第五章 军事/276
第一节 国家安全环境和安全政策/276
一 国家安全环境/276
二 国家安全政策/279
三 国家军事战略/279
第二节 军事组织/280
一 建军简史/280
二 国防体制/280
第三节 军种与装备/281
一 陆军/282
二 海军/285
三 空军/287
四 宪兵/289
五 其他军事人员/289
第四节 国防预算和军费开支/289
第五节 军事训练和兵役制度/292
一 军事训练/292
二 兵役制度/293
第六节 对外军事关系/293
一 军事协定/293
二 武器来源/294
三 军事合作/294
第六章 教育、科学、文艺、卫生/295
第一节 教育/295
一 教育发展概况/295
二 教育方针/297
三 教育体制与教育体系/297
四 国际教育合作/303
第二节 科学研究/304
第三节 文学艺术/305
一 文化政策及机构/306
二 文学/307
三 戏剧、电影/310
四 音乐、舞蹈/312
五 美术/315
六 文化设施/318
第四节 医疗卫生/319
一 常见疾病/319
二 医疗卫生状况/321
三 民族医药/324
四 医护人员的培养/325
第五节 体育/325
一 体育机构/325
二足球运动/326
三 奥运会成绩/327
第六节 新闻出版/328
一 新闻出版政策/328
二 通讯社与报纸/328
三 广播、电视/330
四 期刊/331
第七章 外交/332
第一节 外交政策/332
一 外交政策/332
二 外交基本目标和原则/334
三 参加国际组织/336
第二节 同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系/336
一 同美国的关系/336
二 同加拿大的关系/339
第三节 同法国、英国、英联邦和欧盟的关系/339
一 同法国的关系/339
二 同英国与英联邦的关系/343
三 同欧盟的关系/345
第四节 同苏联/俄罗斯、东欧国家的关系/345
第五节 同周边国家的关系/347
第六节 同中国的关系/353
一 阿希乔总统时期同中国的关系/353
二 比亚总统执政以来同中国的关系/354
主要参考文献/358
一 外文文献/358
二 中文文献/359
三 主要网站/362
内容摘要
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几内亚湾东北。自15世纪末起,欧洲殖民者入侵喀麦隆,成为他们从事奴隶贸易的重要集散地。19世纪70年代以后,喀麦隆先后属于德国的“保护国”、法国和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和托管地,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20世纪60年代喀麦隆获得独立,开始了历史的新时期。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喀麦隆的自然、人文、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让读者能更多地了解这个虽离我们遥远却很愿接近它的国家。
精彩内容
第四节 民俗与节日一 民俗1.姓名、称谓和日常礼仪喀麦隆人的姓名多由三部分组成,依次是本人小名、父名(有的是父亲的姓)和外文名(有的是宗教名),如迪邦达·姆埃尔·阿列克西、安比能·奥洛科·马利等。在社会交往场合里,一般可以称呼对方的外文名字,而且多与“先生”或“朋友”连起来称呼,如“阿列克西先生”、“阿列克西朋友”等。
喀麦隆人讲究礼仪,注重礼节。两人相遇,即使是初次相逢,总是相互热情握手,表示问候和祝愿。关系亲密的朋友相遇,双方常要相互拥抱并贴近对方的面颊,热情地嘘寒问暖,显得异常亲近。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居民遇见外国客人时,总是真诚友好地鞠躬致意,以鼓掌表示欢迎,同时讲一些令人愉快与祝福的话。喀麦隆女性遇见外国客人,大多行弯腰屈膝礼
。
喀麦隆人乐善好施,视无偿帮助朋友为美德。如果外国客人遇到什么困难,喀麦隆居民总是慷慨相助,不索取任何报酬。即使外国客人主动向他们付小费,他们总是语气坚定地给予谢绝。
喀麦隆人非常好客,尤其是对外来客人显得格外热情与友善,同外来客人稍稍熟悉便会真诚地邀请到家做客,倾其家中所有给予招待。喀麦隆人待客的传统主食有大米饭、面饼、甜食等,副食有番茄、辣椒、苋菜、葱头、
马铃薯、牛肉、羊肉、鸡肉、鱼、虾等。常见的待客膳食是将牛肉、羊肉、
鸡块、鱼块油炸后,拌上番茄、辣椒或者蔬菜,再用火炖熟,浇在米饭上或者用面饼卷着吃,别有风味。
在喀麦隆西部的撒可尼拉族人中还有献蛇迎宾的礼节,非常奇特。当贵宾临门时,主人就会毕恭毕敬地献上一条活蛇绕到客人的脖子上,以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和衷心祝愿。虽说这种迎宾方式使大多数客人感到恐惧,但客人还必须入乡随俗,向主人表示谢意和感到高兴。
在巴蒙王国的宫廷礼仪中,身份的高低和关系的远近通过身体的姿势、
手势和其他特征表现得一清二楚。不论是用手遮住嘴巴还是将手掌置于下颚下方,都表示对国王的敬畏。说话必须轻声细语,以防气息和吐沫飞溅到国王身上,避免正视国王。如果靠国王太近,触及他的身躯或站在他的身影之上,就有可能面临灾祸,突发疾病。人们对草原国王的称呼语有豹、动物之王、羚羊、世界保护伞、太阳、神等,这些称呼也表明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居住和饮食习惯喀麦隆北部居民的食品同南部居民的食品存在差异。南部居民的主食是木薯、谷类、香蕉、芭蕉等。人们将木薯捣碎磨成粉,加水熬成粥状,将西红柿同肉块或者鱼块熬得烂烂的,最后将上述食物混合,晾凉后用手抓食。
芭蕉因有腥味,涩口,不能生吃,当地人便将芭蕉晾干磨成粉,加入面粉、
鸡蛋和糖制成面包,或者去皮切片用油炸。北部居民的主食是小米、玉米、
高粱等。他们将这些粮食捣碎磨成粉,加水调匀,制成蒸糕,同蔬菜一道食
用,其味道格外鲜美。
大多数喀麦隆人喜爱用手抓饭吃。进餐时,每个人面前备有两杯水,一
杯供饮用,另一杯是用来饭前洗手的。一盆主食,一盆菜肴,放在一张席子上。一家人围坐四周,每一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盆边沿部位,用右手食指、中指和大拇指将主食捏成团状,放进菜盆里滚一下,夹着一块肉或者一块鱼,放进嘴里食用,动作干净利落,可做到饭菜不沾手指、不洒在席子上。
喀麦隆人的住房根据气候、建筑材料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区别,从俾格米人和游牧民族的临时性草棚到南部或沿海城市的多层楼房。
北方的游牧民族建造那些可以快速拆除、便于运输、重新搭建的轻型建筑。这些建筑呈蜂窝状或半圆形,用柔韧性的柱子、杆子作支撑,上面铺上席子、树叶或者黍杆。临时性的草棚晚上用席子或者布条缝制的防蚊网遮住门口。家人并排睡在木制的大床上,棚内只有瓷盆、磨黍子的臼、凳子等简
单的家具。
定居的富拉尼人住在有永久性住房的村子或城镇中。他们的住房分为两种:要么是圆形的泥屋盖上圆锥形的茅草屋顶,要么是矩形的土砖屋体配上平屋顶。一般而言,一个大家庭由几间这样的屋子围成一个院子组成,外边是泥墙或草席围成的篱笆。院子的人口处建有一个门卫间,用于接待来访者,客人若是年长的未婚的儿子可以在此处过夜。在院子里,家长和她的妻子们各有一间屋子,妻子的屋里住着她的女儿和年少的儿子。单独的屋子有老
年人的屋子、厨房和仆人房。在每间屋子后面都挖有浅沟,还有用席子遮蔽起来的厕所。在屋外,放置一个大罐用来储水。富拉尼人的家具非常简单,床是用细杆做的架子铺上席子而成,白天还可以当作椅子。只有酋长才有扶手椅,有的还有从姆布姆和巴亚买来的小木凳。富拉尼男人的床边一般放置一个衣柜或衣箱,他们还有挂在屋顶的武器,有的还有《古兰经》或写有《古兰经》译文的木匾。富拉尼妇女将她们的东西挂在屋顶的网兜里,或者放在啮齿类动物够不着的架子上。
阿达马瓦高原上的其他部族如姆布姆、杜鲁和巴亚人,住在宽大的圆形或者矩形的棚屋中,屋顶用草铺成呈金字塔形或圆锥形。几间棚屋组成一个家庭,外围用草席当篱笆。在较大的村子里,村民们经常围绕一个较大的露天广场建造院落。在棚屋里,一个齐肩高的隔离物将屋子一分为二,一间用来睡觉,一间当做厨房或者储藏间。男人睡在富拉尼式的床上,妇女和儿童睡在地上铺的草席上。屋内除了一些小凳子,几乎没有其他家具。
北方山区的人们经常栖息在陡峭的岩石上。他们的屋子很小,直径不超过两米,用石头砌墙配上高尖形的草屋顶。妇女和成年子女居住的房屋和厨房、粮仓、畜圈是互相连接的。那里没有内部院落,入口非常复杂,只有穿过家长居住的房屋方能进入,而且大门只有20英寸宽。每一个妇女都有自己的谷仓(高3英尺,直径4英尺),仓顶堆积石头用来防潮和防蚁。仓内分成三部分,分别储藏不同的粮食。家长也有自己的粮仓,当妇女们粮食短缺或缺现金需要卖粮食时才可动用。
西部高地巴米累克人的住房面积一般有12~15个平方英尺,墙壁大多用枝条编制再涂抹上泥,也有用泥砖砌成,顶部是圆锥形的茅草屋顶。它们经常被涂抹上红、黄、灰或白色,装饰上彩画。屋门大约有5英尺高、5英尺宽。屋檐和内部都有巧妙的雕刻。屋顶的设计有时超过屋墙,用木柱支撑。巴米累克人居住在比较小的、分散的群体中,每一个家庭周围都有院子、田地和果园。最有特色的是有这样一间屋子,在地面和屋顶之间有一个谷仓,可以使用梯子爬上去。在妇女的房屋内,做饭的器具被放在竹架上;屋子的中间是土灶,大约8英寸高,用5块石头堆成,上面放着一个煮饭的瓦罐;在墙的一边放着一张椰棕叶铺成的木床。他们的家具有凳子、篮子和平坦的磨石。大家庭一般由10~12间屋子组成。
酋长和其他著名人物居住的房屋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有中间通道。两侧是妇女的房屋,可以通向酋长或家长的房间,屋子的外墙成为围墙的一部分,紧邻的两间屋用泥砖或棕榈席隔开。
南部林区的住房一般呈四方形,有两侧的草屋顶。男人的屋子由木架和酒椰棕叶盖成,女人的屋子用木架、树枝条和泥土盖成。房子经常被涂上绿色、蓝色、橙色,有时装饰上图画。每套房屋平均25英尺长、12英尺宽,有3到5个房间组成。新式的房屋由专业泥瓦匠建造,用砖砌墙,用水泥铺地。
20世纪70年代,在帕胡因人居住的地区,大约由10%的人的住房是现代结构,有门窗和铁皮屋顶。
帕胡因人的住房要么沿着道路呈条状分布,要么聚集在一块中央广场周围,聚会的屋子要有柱子支撑的屋顶。男人的房子紧邻广场,女人的房子一
般在他们男人的房子的后面。在林区,房屋的特征是既没有牛棚,也没有粮仓。
在沿海地区,木质框架的房屋通常覆盖着木屋顶,也有用波状铁皮作屋顶的。居住在伍里河和萨纳加河之间的渔民用酒椰棕骨、棕叶搭建了棚屋,每年12月到次年5月捕鱼季节居住在这里。
南方的俾格米人居住在小草棚里,他们在地上用有较强黏性的树叶围成圆形,再将树叶的上端用一种草紧紧扎牢。他们也建造椭圆形的避身所,用棕榈叶或芭蕉叶作屋顶,这种草棚一天就可建成,可以使用半年。
南方城市的住房建设发展很快,市中心一般都有高层建筑和现代公寓。
但大多数市民生活在非常拥挤的郊区,他们的住房是土和木头建造的传统建筑。这些住房没有现代卫生设施,居民使用公共喷泉。在一些地区,条状的村子已经和郊区融合为一体。
3.服饰、文面刺身、头饰文化喀麦隆是个多部族国家,从人们的着装上就可以区分他们所属的部族和宗教信仰。
富拉尼人是个游牧部族,男人着装非常简单,只有一件长达膝盖的上衣和适用于在草地敏捷行动的紧裤管的袋形裤子,头顶红土耳其帽,手拿赶牲口的棍子,有时候还有一把短剑;妇女身穿宽罩衫,腰间围着一块腰布,从左肩到右臂下也围着一块布,佩戴手镯和耳环。巴蒙族深受穆斯林文化的影响,在服装方面表现得特别显著,男人的裤子以及窄条和方块的料子上都有刺绣。威德昆族人在欧洲人和传教士到来以前,男人围着粗糙的树皮腰布,这种树皮腰布是用红木树的红色颜料染成的;而妇女则在身后披树叶,身前加穗饰来遮住私处。这种穿戴方法在喀麦隆其他许多部族中也很普遍。随着
欧洲人的到来和受外界的影响,在人民中流行着各式各样的服装。威德昆族男人的服装,从短的腰布和无袖衬衣发展到穿上衣、裤子和长袍;女人的服装,从齐膝的裤子(通称翁多)发展到穿上衣、裙子和宽罩衫。现在男人中最
普通的服装(特别是在恩格巴氏族的男子当中)是模仿巴利族和提卡尔族的一
种刺绣很多的长袍,配上一条两边分开的四尾裙和一顶黑色拉菲亚便帽,或配饰有无数一寸左右短穗的棉布帽,有时也戴刺绣得很好的本地棉布帽。巴利族男人传统的服装是一种刺绣得很好的长袍,围绕腰问扎上一条分成两片的裙子,再配上一顶便帽,有时在脖子上挂着一串珠子,手腕上戴着象牙手镯;妇女着一块块折叠的布,前后约6寸宽。上述服装的样式现已不再流行,仅仅在传统的节日里才可以见到。
喀麦隆的威德昆族人、恩莎人、莫加莫族人有着文面的风俗。传统的刺法是顺着男人和女人的前额中心刺一条向下垂直的线。威德昆族人还在女孩和青年妇女嘴的两边刺文,有时也在两颊上刺文。现在,人们的脸上文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图案,有的是几条横向刀痕,有的是一个五角星,有的是几个三角形状,有的甚至是公鸡或者蝎子的图案。不同的图案具有不同的含义,外来人既难于弄明白,也难于打听清楚,这是非洲人的祖传秘密,绝对不向外人透露。
在喀麦隆的一些部族(如威德昆族),青年男子和妇女还流行着挫牙的爱好,中老年妇女还在她们的胳膊和肚皮上文身。
在喀麦隆的甸芒德姆,有人把水果用于装饰头部,即把水果插挂在头发上。他们一般都用较小的水果,如甜莓、苹果、椰果、香蕉等。这种果饰既可用整只的水果,也可用一部分切割下的水果,还可将各种水果交叉镶嵌。
他们往往用一种叫酒米果的果汁将新鲜水果浸泡后再插挂,以防插挂的水果变色。这样做的一般是妇女,特别是未婚的姑娘,但有一些老妇人和男子也
如此装束。男人一般选用一只香蕉或一只椰果,放在头部中央,同头发结扎在一起,非常好看。姑娘头上的果饰,还可送人食用。能够吃到姑娘头上的果饰的年轻人一定是被姑娘选中的对象。
4.婚丧及节日习俗在喀麦隆,铁匠被人们看成有控制风、火、水等自然因素的伟人,铁匠死后,全村要停止劳动一天。
在巴米累克族中流传着一种观念,认为人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死者将通过其继承人而继续生存,因此,死亡并不是悲伤的事,而是值得欢庆的“喜事”。酋长去世要组织全村人参加盛大的晚宴,以示庆祝。酋长的墓要安放在一个大圆坟内,坟内放一木制宝座,让其尸体端坐在宝座上,将土埋至头顶。一两年后再取出酋长的头骨,安放在豪华的大厅内做祭器,相传酋长的头骨能观察、通晓、判断一切,是酋长继续活着的象征。
基尔蒂人尊重勤劳勇敢的牛。男子求婚以牛为聘礼,数量可达10头之多。男人每年都要喝一阵子牛奶,借此表达对牛的厚爱之情。
居住在喀麦隆高原到乍得湖沿岸的游牧部族颇尔族人,每年11月份举行霍顿戈节,它意味着人们放牧后平安归来。庆祝活动要持续数天,其中最有特色的庆典活动是牧畜大检阅,浩浩荡荡的牛群、羊群通过主席台的场面十
分壮观。届时还有艺术家表演热烈欢快的舞蹈。霍顿戈节也是颇尔族青年男女互相求爱的日子。 P44-5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