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5.96
4.1折
¥
8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梁捷|责编:齐桃丽//胡佳莹
出版社浙江人民
ISBN9787213112881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1962847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经济思想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多部著作,包括《看!这就是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通识》《梁捷西方经济思想史讲稿》《经济学家都干了什么》等,另有译著《超越功利主义》《合作的复杂性》《城市秩序》等十余部。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经济学家在研究什么
第 01 讲 如何不害怕经济学
第 02 讲 为什么要研究因果关系
第 03 讲 如何研究经济政策
第 04 讲 经济学家有多少种不同类型
第 05 讲 书斋内外经济学家有什么不一样
第 06 讲 经济学的边界在哪里
第 07 讲 竟然有人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感兴趣
第 08 讲 为什么这些人也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 09 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研究什么
第 10 讲 如何看待街谈巷议的时髦经济理论
第二部分 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学
第 11 讲 气候变化会对人民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第 12 讲 你是“隐形贫困人口”吗
第 13 讲 什么是零工经济
第 14 讲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第 15 讲 疫情会导致粮食危机吗
第 16 讲 为什么大家不喜欢种地
第 17 讲 印度农民为什么要反对农产品市场化
第 18 讲 增产技术为什么没有让农民赚到更多钱
第 19 讲 离开家乡的打工人有多么不易
第 20 讲 经济学家为什么要去研究蚊帐
第三部分 个人抉择:行为经济学
第 21 讲 为什么个人行为受社会规范影响
第 22 讲 员工会怎样对待自己的老板
第 23 讲 合作还是背叛,这是一个问题
第 24 讲 我们如何测量风险偏好
第 25 讲 为什么我们总在事后要后悔
第 26 讲 我们如何对付拖延症
第 27 讲 为什么我们害怕模糊性
第 28 讲 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不公平
第 29 讲 为什么我们要测量信任水平
第 30 讲 为什么社会身份认同如此重要
第四部分 打工人:劳动经济学
第 31 讲 你的工作是如何找到的
第 32 讲 如今还存在种族隔离吗
第 33 讲 什么是同群效应
第 34 讲 两个人为什么要结婚
第 35 讲 要不要结婚生娃
第 36 讲 父母该如何教养孩子
第 37 讲 怎样提高人力资本投资
第 38 讲 你的收入在当地处于什么水平
第 39 讲 退休以后是否会更健康
第 40 讲 我们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第五部分 经济史:东西方经济学
第 41 讲 古代人都拿什么当钱
第 42 讲 以前人们是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
第 43 讲 白银如何成为世界重要货币
第 44 讲 鸦片是清代中国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吗
第 45 讲 山西票号是如何产生的
第 46 讲 现代银行是如何诞生的
第 47 讲 为什么金本位是金镣铐
第 48 讲 为什么金本位会导致美国大萧条
第 49 讲 什么是“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
第 50 讲 为什么金圆券臭名昭著
内容摘要
本书用宏大视角全面展示当代经济学前沿研究,涉及当代经济学的多数研究内容。本书不像传统经济学那样用数学图表建模来呈现经济学,也没有直接讨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架构,而是从发展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东西方经济学等不同维度针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本书将经济学原理与人类社会有机融合,介绍了50个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问题,从金融危机谈到新冠疫情,从股市抄底谈到商业骗局,从育儿养老谈到性别议题。
读者可以用一套完整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深刻理解社会运作规律,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做出决策。
主编推荐
1.打破过去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没有教科书的枯燥感。本书消除读者对经济学的误解和刻板印象,让读者找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经济学的门径。
2.用宏大视角全面展示当代经济学前沿研究。本书提供50个经济学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及答案,介绍了每个领域的近期新文献,涵盖大量国内外的具体案例,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学前沿的研究,探讨“人如何幸福生活”。
3.可读性较强,具有开放性。本书每一讲都是一个话题,读者可以随时打开书,从任何一讲开始读,不会有阅读压力,可以形成一个美好的阅读体验。
精彩内容
第35讲要不要结婚生娃疫情期间,我在家看视频的时间大大增加,看得最多的是旅行类和美食类的视频。每次看着网红主播在各个地方手舞足蹈介绍当地美食的时候,我经常会想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帮你拍视频?摄像机背后的那个人是谁? 看多了以后,慢慢就明白了。除了那些有团队的头部主播以外,很多网红是夫妻档。如果男方出镜,那就是女方在拍。如果女方出镜,那就是男方在拍。当然,也有一些双方都出镜的情况,两个人轮流拍。但摄像机背后一定是有人的,完全自拍也不是不可以,但有很多限制,并不方便。如果团队人数过多,还要经常在外面跑的话,成本就很高,也不一定方便。而最有效、最可靠的团队,就是夫妻或者情侣。
男性与婚姻溢价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肯定是结婚对于自身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没有帮助。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你找一个经济水平、财富积累等都远远高于你目前水平的配偶,那你的经济条件一定会马上改善。这就叫作“向上匹配”。这也是很多人在寻找配偶时最主要的关注点。但这是对称的,如果一方向上匹配,另一方肯定就是向下匹配。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寻求门当户对的组合,夫妻之间的背景差距越来越小。一味追求向上匹配会导致很多问题,想必大家见过很多,也听过很多。 第二个方面,你找一个经济水平跟你相仿的人结婚。首先,两个人的平均收入水平不会降低。其次,生活中的很多成本是可以分摊的。人均开支降下来,那么收入也就相对提高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婚姻对于个人的经济水平是有利的。 第三个方面,我们要动态地看待婚姻的后果,两个人都会因为婚姻而有所改变。比如,有一方外语不好,而另一方的外语比较好,那么外语不好的一方可能就会受到影响,慢慢提高外语水平,从而对工作和收入产生积极影响。或者,有一方平时工作生活都比较懒惰,而另一方在自律方面做得比较好,那么懒惰的一方可能就会受到督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收入也会随之提高。也就是说,婚姻会动态地改变一方或者双方,有可能使得双方的收入都有所提高。 接下来,我们就来试着讨论一下,结婚能否提高男方的收入水平。可能有些读者会有意见,为什么只讨论男方,不讨论女方。因为在现实中,双方结婚以后,女方的平均收入水平在短期内是下降的,这是生育所导致的。这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没法剔除这种因素。所以,我们只讨论结婚是否会提高男方的收入水平。 前几年,网上流传了一篇文章非常吸引眼球,即《好男人都结婚了吗?》,副标题是“探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的形成机制”。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一个笑话。 这篇文章发表在学术期刊《经济学(季刊)》上,主要回答结婚是否有利于男性收入提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下面我就试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项研究。 要比较收入高低,就需要有可比性。比如一个30岁的人和50岁的人没法相比,一个研究生学历的人和一个高中学历的人没法相比。作者要先控制其他可能影响收入的条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发现已婚男性的收入确实比未婚男性的收入高。两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就是婚姻状况,所以婚姻导致收入提高,可以称为“婚姻溢价”,这种溢价的水平大概是6.8%。婚姻不仅能提高幸福指数,还能提高男方的收入水平。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现象需要解释。作者提出了三种常见的有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男性节约了家务劳动时间。在单身时,男性一个人不仅要做饭、做家务,也要打扫房间。结婚以后,男性做家务的时间显著减少。男性可以利用这些节约出来的时间赚钱,或者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这是一种可能性,但听起来好像不大靠谱。 第二种解释是,男性在婚后更有“责任感”。在单身时,男性有可能处于躺平的状态,上班也不积极,下班以后就点外卖、打游戏,不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但男性在结婚以后就不一样了,他需要考虑整个家庭的前途,可能需要还房贷,还可能要为孩子攒钱。在这些压力下,男性可能比单身时更有责任感,更努力工作,收入自然也就提高了。 第三种解释是,妻子的“选择效应”。也就是说,并不是男性在结婚以后收入水平提高了,而是女性有眼光,选择那些未来有发展潜力、更积极工作的男性结婚。这也就是作者标题所写的“好男人都结婚了吗?”的意思。与之相应,那些没有结婚的男性,有点像被挑剩下的水果,平均收入水平就不及已经结婚的男性。这全是女性精挑细选所导致的结果。 哪一种解释比较正确呢?作者经过仔细的研究以后发现,这三种解释全都不对,全都没法通过实证检验。我们不能说好男人都结婚了。但作者认为,从数据来看,反过来的结论是成立的,男人结婚以后变得更好。所以,作者大胆提出一种解释,称其为“相夫效应”。研究发现,妻子的受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显著地正向影响其丈夫的婚姻溢价。妻子的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丈夫在婚后的收入水平提高得也越显著。 我们还不清楚妻子的学历背景如何影响丈夫的“婚姻溢价”,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一直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对女性的逆向学历歧视,比如女博士嫁不出去等等。我不大理解这种歧视,而这篇文章更是证明了这种歧视的荒谬性。
女性与生育代价对于女性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孩子。生育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工资收入?女性是否要为生育付出代价? 我还是要先引用贝克尔对于生育选择的一段著名发言:“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是父母精神收益或心理满足的源泉,用经济学家的术语来说,孩子将被看成为耐用消费品。作为耐用消费品,孩子应该被看作效用的来源。”什么叫耐用消费品?有些消费品,比如牛奶,你在三天内就会喝掉,但另一些消费品,比如汽车、房子,你买来以后可能要使用十年、八年。后者就被称为耐用消费品。贝克尔认为,孩子和汽车、房子一样,也是一种耐用消费品。 这种耸人听闻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汽车是有价格的,可孩子没有价格。但贝克尔认为,孩子虽没有标价,但是有影子价格。比如你选择买房,每月要还多少房贷就可以提前算出来,你可以事前评估房贷会对你每月日常开销造成多大的影响。同样,在选择生育之前,你也可以计算出每月要为孩子花费多少钱。这就是孩子的影子价格。 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在一定时期内,家庭的总收入是固定的,不要总想着公司股票上市、一夜暴富,那都是偶然事件,毕竟,有不少家庭因为意外而一夜破产。正常家庭的总收入是相对稳定的。父母需要用这笔收入来维持生活,购买各种消费品,也包括生育孩子。父母在分配资源和抚养孩子之间求得最大化满足,也就是效用最大化。按照这个逻辑,孩子的数量将与收入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孩子就越多。现在所有阶层都能以很低成本获得避孕手段,所以实际生育率应该只和家庭收入有关。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富裕家庭的生育率并不高,甚至比贫困家庭的生育率还低,这是怎么一回事? 贝克尔又提出一种孩子的“数量-质量”替代模型来解释这个现象。贝克尔认为,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在收入一定且父母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对孩子质量的需求增加,必定减少对孩子数量的需求。如果家庭中孩子数量比较多,那么平均分配在每个孩子身上的医疗保健、教育费用也会减少,孩子的质量必定降低。所以,一个家庭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会相互替代。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更多家庭会选择高质量的孩子,放弃追求数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如今,我们总是在讲人口数量、人口红利,但没有同时讨论人口质量,这是不对的。 贝克尔认为,随以及女性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家庭分工模式不再像以往那样高度性别化。女性也可以在外多赚钱,男性也可以在家多做家务,所以由婚姻引起的性别工资差距会缩小。在这一点上,他是对的。但是,女性目前仍然要承担更多照料孩子的责任,所以由成为母亲、照顾孩子导致的工资性别差异仍然稳定存在,这种差异在短期之内不可能消失。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接着讨论,如果女性选择生育,并且在生育之后还要在职场上拼搏,那么生育会对她的职业发展产生多大影响?会对她的收入造成多大影响?这个问题很困难,我要介绍两篇发表于同一时期、研究同一问题但观点不一致的论文。一篇是西南财经大学甘犁等人的论文,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即《工资率、“生育陷阱”与不可观测类型》。另一篇是密歇根大学谢宇等人的论文,发表在《人口研究》上,即《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 什么叫作“不可观测类型”?甘犁等人认为,在生育这件事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而这两种类型几乎是不可观测的。第一种是内生类型,也就是主动选择类型。很多女性清楚,生育对于职业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女性完全可以选择生育的最佳时机,最小化生育行为对于职业生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经济学把这种生育选择称为内生的,也就是由自己决定的。
第二种是外生类型。有一部分生育不是女性自主选择的,而是意外发生的。这种生育选择就称为外生的,不是由个人决定的。
这两种生育类型很不同。而对于这两种生育类型的女性,生育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不同。甘犁等人用复杂的医学和数学工具区分了这两类女性,最终发现,对于外生类型的女性,也就是并没有准备好生育的女性,生育当年的工资率会下降18%。但是,生育冲击只对当年工资率产生负面影响,以后几年的工资率都不会受到影响。 对于内生类型的女性,生育这一年的工资率也会降低,但是降低的幅度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可以忽略不计。背后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内生类型的女性早就做了计划,精心安排自己的生育时间。如果现在的工作不稳定,她们就不会生育。她们之所以选择生育,就是因为有把握。所以,生育行为对其工资率的影响不显著。 甘犁等人的研究,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即生育行为对工资率的负面影响有限。女性如果想要重返职场,就不必对生育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但谢宇等人的研究结果很不一样。大家使用的都是中国微观调查数据,但每个人处理数据以及计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差别。谢宇等人认为,生育对于我国女性工资率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数据证明,女性每生育一个子女,就会造成女性长期工资率下降大约7%。而且,这一负面影响持续存在,并且随着生育子女数量的增多而变大。除了生育以外,女性的人力资本、工作特征以及家庭因素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负效应。 谢宇等人认为,这个7%的生育代价主要来自生产力的差异和雇主的歧视。有了孩子以后,女性雇员可能就不怎么加班了;有了孩子以后,女性雇员就更有可能遭受老板的歧视。这两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已生育女性比未生育女性的长期收入低7%。 所以,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育会一次性地对工资产生18%的冲击,但没有长期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生育会导致长期的生育代价,会造成7%的长期损失。如今,这仍然是一个开放的、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过去的数据样本存在一些问题,学界看法不一,而且如今女性面临的职场环境也一直在演变。生育代价现在到底有多大,我并没有什么把握。但不管怎样,女性存在生育代价是没有疑问的事情。即使女性生育以后不退出职场,也要或多或少为生育付出代价。 参考文献[1]王智波,李长洪.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探究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的形成机制[J].经济学(季刊),2016,15(3):917-940.[2]贾男,甘犁,张劼.工资率、“生育陷阱”与不可观测类型[J].经济研究,2013(5):61-72.[3]於嘉,谢宇.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4,38(1):18-2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