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26.58
5.6折
¥
22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德)古斯塔夫·艾克|责编:欧阳帆|译者:周默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3988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28元
货号31939210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古斯塔夫?艾克(GustavEcke,1896—1971),生于德国,中文名“艾锷风”。自1923年受聘来华,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执教美术史,长达26年之久。艾克热爱中国文化,与鲁迅、邓以蛰等著名学者均有交往。应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先生之邀,他还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外籍会员。艾克教授对明式家具情有独钟,早在1944年就出版了《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成为世界上系统研究中国古典家具的第一人。
译者周默,1960年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清家具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家具史与美学、木材的历史与文化。主要作品:《木鉴》、《黄花黎》、《紫檀》、《中国古代家具用材图鉴》、《雍正家具十三年——雍正朝家具与香事档案辑录》(上、下册)及相关论文数十篇。
目录
艾克家具经典著作价值的再发现 朱良志
——写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重译本出版之际
致谢
图版目录
绪论
前言
箱式结构及其台式衍生物
轭架结构和同类的台式家具
板式组合
椅
腿足带挓的柜子及其相关设计
方角柜
家具用材
金属配件
手工技艺—装饰—年代测定
元以后家具制作的兴盛与衰落
结语
图版
参考文献
有关家具的分类与名称解释
家具名称及件号目录
附录 周默
不知近水花先发
——关于艾克及其《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研究的几个问题
人名简释
中国古代家具部分专业名词简释
外文中国古代家具专业名词列表
译后赘语 周默
内容摘要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是中国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由世界上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著名学者古斯塔夫·艾克所著,于1944年首次出版。艾克是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重要学者及先行者,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他第一次对中国家具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与归纳,奠定了今天研究中国传统家具的格局。书中精美的图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家具所达到的艺术成就,让中国家具及家具文化走向了世界。
本次新版《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由知名家具研究学者周默先生翻译,并以附录形式对原书内容做了进一步补充,增加了译者撰写的导读文章《不知近水花先发》,以及人名简释、中国古代家具部分专业名词简释、外文中国古代家具专业名词列表,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1.原版于1944年,是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是中国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由世界上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著名学者古斯塔夫•艾克所著,于1944年首次出版。该书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是明式家具研究当之无愧的经典,启发、影响了王世襄等后来学者。书中精美的图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家具所达到的艺术成就,让中国家具及家具文化走向了世界。
2.少量归来,180余幅珍贵图片全面修复。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1944年的英文珂罗版印数极少。在杨耀先生的推动下,中译本首版于1991年。少量30余年后,知名家具学者周默重译经典,带来全新译本。原版珍贵图片全面修复,细节完整,图案清晰。书中由杨耀先生绘制的测绘图,被陈增弼先生称为“中国家具研究目前第一次以科学的视图原理绘制的第一批图”。
3.家具学者周默翻译并导读,北大教授朱良志作序推荐。
古代家具研究学者周默新译,专业背景与学术素养加持,打造译作范本。
北大教授朱良志作序推荐,精妙阐述《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的重译与价值。朱良志教授称:“艾克这本《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是明式家具研究当之无愧的经典。”
4.超实用附录资料+收藏级精美装帧。
译者周默以附录形式对原书内容做了进一步补充,增加了导读文章《不知近水花先发》,以及人名简释、中国古代家具部分专业名词简释、外文中国古代家具专业名词列表,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香云纱布面精装加特种纸护封,内文使用100g雅致超感纸,图版部分四色印刷还原图片细节,随书附赠三枚藏书票,更具收藏价值。
精彩内容
中国家具虽经历代风格之变化,直面正在消失的传统,但仍保有其大木梁架结构特征和高贵典雅的印记。
中国家具的表现方法,完全依据于中国厅堂(图2)陈设的对称性原则,这些方法应在中国文化形成的早期就已形成(VIII,XXVIII)。
这一特征在华美精致的雕刻和漆器(VI,XXXIII)上一样可以发现,但尤其明显地表现在注重结构、讲究素朴的硬木家具上。本书的大量实例即为硬木家具。
我们以家具所用木材及传统形制为例证,以中国创新精神为引领,从而揭示其内在之所以然。其装饰含蓄,不矫揉造作,更彰显中国家具形式之活力与适用的本质(见卷首插图)。真性纯洁,刚柔相济,光洁无瑕,即是中国家具主要的审美趣向。
如此特质将会引起推崇安妮女王式(QueenAnne)和类似结构设计的西方装饰设计师的兴趣。苏州工匠在木工实践中,已熟知木性、线条和立体比例关系,从而可以找出中国家具制作的基本方法。在18世纪初叶,这些方法已变成了英国乌木工的灵感源泉,他们从中国学习和借鉴这些方法。
有关中国家具的历史文献汗牛充栋,除了文学作品
的记录外,还有商代象形文字(公元前12世纪以前),商周青铜器(公元前3世纪以前),汉代遗址的实用家具残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中亚和黄河流域发掘出土的文物,须弥座,从汉到郎世宁与清帝国末期的石刻和绘画,特别是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精美绝伦的唐代家具(7至8世纪)。自古至今,家具的基本形制变化不大。以下简要勾勒中国家具的缘起和发展脉络。
箱式结构及其台式衍生物早在安阳文化之前,中国便已结束了艺术荒芜的原
始时期。从商的记载与同期的青铜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早期中国木器品质的完美程度并不逊于青铜制品,且更具古老传统。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保存至今的两种主要家具式样,在商代便得到了完整的发展。
清末金石学家托忒克?端方收藏的青铜禁(图3),制作于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是箱式结构中首屈一指的例证。箱式结构是中国家具结构的两种主要形式之一。此禁恰如一件木器的金属复制品,长边一面有四块长方形板,由框架支撑;短边一面有两块,每块板上有两个矩形装饰性开光和可能与绘画相关联的浮雕装饰。不过此物的榫卯种类并不清楚。但周代中期的一件青铜器却模仿了带边框的门扇(XXIII),由此可以联想到典型的中国榫卯结合(榫卯1、1a、11a,版152、153),如龙凤榫、格肩榫、燕尾榫。考虑到商代青铜工匠的技术水平,便可猜测到中国木工很早便熟知格肩榫框架技术及其美学价值(XIV)。
可以想象此类箱式家具的尺寸可以多变,如做成矮桌、凳子和客厅中央的一张大桌。图2中榻的攒框与装板之造法及其礼仪位置延续了三千年直至清末。
自端方的青铜禁之始,两千年后可移动台式家具的造法仍未改变。图4为唐壸门式榻的复制品,它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只是其装饰性的镂空图形可能在汉及其后的几个世纪创新而来。壸门,特别是唐代的,通过许多样品为人所熟悉。图4所示之形式为众多不同类型中的一种。有时,装板没有下半部分,立材在下端以逐渐延展变大的形如腿足的构件来完成。在唐朝或更早的例证中还可以看到更多的简化:底部边框的省略、角牙的融合等(图10),但这并非普遍适用的法则。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作为骨架完整的两部分,攒框装板造法一直作为标准而沿用。
约9世纪末,新的形式有所发展。如壸门之尖弧形有了改变,而双S形轮廓则未被遗忘。攒框与装板开始分离,但这一形式在原则上被保留下来。装板的下部永远消逝了,上部成为一种往上缩进的呈V形的牙板。每块板连接处的立材(如腿足底端)则塑造成高翘的卷叶纹和带锐角的云头。图5正是显示这种形式的卧榻。此图描绘了宋徽宗所拥有的模仿早期原物的一张榻,原物可能制作于10世纪初。这一器物精心的设计带有一种混搭的风格,它代表了后来可移动台式家具发展过程中一种形式的嬗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