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0.35 4.8折 ¥ 4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苏培成
出版社上海文化
ISBN9787553525556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1558315
上书时间2024-10-14
序
1957年的高考,我考入了心仪已久的北京大学中文系。
入学的前两年,学的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到第三学年开学后,这一届学生被分为文学和语言两个专门化,进入专业学习的阶段。我愉快地服从国家的需要,进入语言专门化。从那时开始,语言文字就是我从事的学术专业。我热爱这个专业,它是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这一生的工作很单一,就是在学校当语文教师。我在中学教过语文,在大学教过现代汉语,也教过几年古代汉语。从“文革”后期,开始做一些学术研究工作,重点在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先后出版了大大小小的学术著作20部,内中有几部是与其他学学者合作的。直到今日我已耄耋之年,仍旧在尽我所能为语言文字研究做点拾遗补缺。
《咬文嚼字》期刊大约创刊于1995年,从创刊号起我就获得赠阅,它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在教书的余暇,也曾为它写过几篇小文。到2015年,也就是我80岁的那年,我遭遇了很大的不幸,我的老伴王立侠女士患肝癌去世。老伴走了,给我留下的是伤感和孤独寂寞。日子还要过下去,怎么过?我还是靠语言文字学,我在努力读书写作。开始时写出了《语坛往事六则》,感谢《咬文嚼字》编辑部各位专家,他们拿出宝贵的篇幅刊发我的短文,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帮助和鼓励。在那之后的几年,我给《咬文嚼字》写了五六十篇文章,和该刊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近年来,《咬文嚼字》编辑部的各位朋友,提出愿意为我编辑出版一本有关咬文嚼字的短文选集,并指定蒋逸征老师为责任编辑负责此事。由于蒋老师的辛勤工作才有了摆在各位面前的《语文应用散论》这本小书。在这本书内没有鸿篇巨制,都是一两千字的短文。它的特点在于文内讨论的问题都来自实际生活,尽量用语言文字的科学知识回答这些问题,希望对读者有点帮助。这些文章收进文集时有的略有修改,包括个别文章的标题。我要以比较满意的面貌把这些小文奉献给各位读者。文集中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发表在《咬文嚼字》期刊里的,只有四篇是刊载在其他报刊上的。
决不能轻视语言文字工作,它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能把56个民族和14亿人民组成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它是沟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千里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纽带。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大变化,语言文字又是连接世界民族心灵的黏合剂,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不可代替的贡献。祝《咬文嚼字》这本篇幅不大但有特色的刊物越办越好,让它进入千家万户,给广大读者增加新知,提高语文应用的品位,丰富心灵的储备,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优秀读物。
感谢蒋逸征老师为小书操心费力,感谢《咬文嚼字》编辑部各位先生的指导与帮助。
尊敬的读者,当您发现本书中的不妥之处时,望不吝赐教。多谢!
苏培成 2022年3月于北京市肖家河北大宿舍
“翻一番”与“翻一翻”
2001年12月7日《北京晚报》有这样一个句子:“据了解,北京市目前只有百万家园、公信正实、联华等几家具备资质的家装监理公司,拥有上岗证的监理员也才100多人,其中百万家园就占了40多人。即便这个数字再翻一翻,也无法满足众多家庭用户的需求。”其中的“翻一翻”应该是“翻一番”。“翻一番”与“翻一翻”是形近、音近而意义、用法不同的易混词组,有必要加以辨析。下面先举出两个例子,然后做点分析:
1.微机和网络的计算容量每18个月翻一番所带来的残酷速度和效率形成了一个巨大陷阱,越是强大的系统,人们就越要花时间去维护它们,并为其开发软件,排除故障和冲突,学会新的版本,不停地操作来操作去……(《中华读书报》2001年12月12日)
2.当时我们三个家人以及殡仪馆的三个火化工人都在屋内。大约过了30分钟,工人正用铁钩想把遗体翻一翻,我当时就看见一个已经烧得通红的东西。(《北京晚报》2001年12月22日)
例1里的“翻一番”读作fānyīfān,“一”和“番”不轻读。从结构上说是述宾结构,“翻”是述语,表示动作,“一番”是数量词作宾语,表示数量。“翻一番”的意思是增加了一倍,即“原数×2”,例如100翻一番就是200。“翻一番”里的“一”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改为其他数词,如“翻两番”“翻十番”“翻许多番”。“翻两番”的意思是“原数×2×2”,100翻两番就是400。“翻一番”也可以省去“一”,说成“翻番”,如“粮食产量再次翻番”。“翻”的后面可以加“了”,说成“翻了一番”,强调“翻”的动作已经完成。
汉语里还有另一个“一番”,一般要读得轻些。用在动词后面,作为数量补语,意思与“一遍”相近,指动作经历了从头到尾的过程。例如:“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动词后面也可以加“了”,强调动作已经完成。例如:“老者又细细看了祥子一番,觉得他绝不是个匪类。”(老舍《骆驼祥子》)这个“一番”里的“一”不能换成其他数词,不说“调查研究两番”“看了祥子三番”。
从理论上说,“调查研究一番”“看了祥子一番”里的动词可以换成“翻”,构成“翻一番”,意思是“翻一遍”。这个“翻一番”与例1里的“翻一番”书写形式虽然相同,而读音与意义并不相同。而语言事实是,这样的“翻一番”并不存在,人们实际使用的是“翻一遍”。我想这恐怕是要避免与“翻一翻”相混,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确吧。
例2里的“翻一翻”读作fānyifɑn,“一”和第二个“翻”要轻读。从结构上说它是单音动词“翻”的重叠式,表示一个短促的动作,与“一下”相近。例如:“他那里有本新出版的书,我想带回去翻一翻。”“翻一翻”里的“一”可以去掉,说成“翻翻”。例如:“我想讲一点我的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鲁迅《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翻一翻”里面的“一”不能换成其他数词,不能说成“翻两翻”“翻几翻”。“翻翻”的中间可以加“了”,说成“翻了翻”,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例如:“我把那本书拿过来翻了翻。”还可以加“了一”,说成“翻了一翻”。
总之,“翻一番”(“一番”不轻读)表示数量增加了一倍,“翻一翻”(“一翻”轻读)表示短促的动作。两者不同,应该加以明确区分,不能混用。
《语文应用散论》属“咬文嚼字文库·名家书系”,作者苏培成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家,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参与了党和政府推动语文现代化、规范化的多次运动变革并做出贡献。书中收录苏培成先生四十多篇语言学研究文章与札记,内容关涉语言政策、字词理据、汉语拼音、简繁转换、语坛往事等,有助读者了解我国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与专家意见,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
《语文应用散论》是“咬文嚼字文库·名家书系”中的一本,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先生。书中收录的四十多篇文章,内容涉及语言政策、字词理据、汉语拼音、简繁转换、语坛往事等不同部分,如《古典诗文的读音问题》《汉字字形与本义的联系》《人民币上的文字》等,讨论的问题都来自实际生活,帮助读者了解我国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标准,推动汉语的现代化、规范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