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1.58
4.3折
¥
27
全新
库存140件
作者许鹿希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28836
出版时间2015-0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7元
货号3102942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邓稼先之孙,1993年出生,安徽怀宁人。大学在读生。对本书内容的取舍、相片的增减编选、稿件内中英文的录入和校正以及电子邮件来往,做了很多具体工作。
邓志平,邓稼先之子,1956年出生,安徽怀宁人。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电子和计算机工程方面的工作。是《邓稼先传》的作者之一。
邓志典,邓稼先之女,1954年出生,安徽怀宁人。大学毕业后,先当医生后读研究生,长期从事医务工作。是《邓稼先传》的作者之一。
许鹿希,邓稼先之妻,1928年出生,江西省九江市人。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神经解剖学。在北医工作整五十年。自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以后,经过长期的努力,采访收集中、英文有关资料,使用做科研工作的方式撰写传记。已出版的书籍有:《两弹元勋邓稼先》新华出版社1992年;《邓稼先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邓稼先图片传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邓稼先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此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目录
第一章 出生在铁砚山房
第二章 北平陷落
第三章 在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
第四章 留学在普渡
第五章 八年时间探索科学的奥秘
第六章 1958年8月——人生的转折点
第七章 从头做起
第八章 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
第九章 出色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领导人
第十章 零时之前的煎熬
第十一章 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第十二章 再接再厉攻克氢弹
第十三章 二代轻舟立新功
第十四章 故地重寻
第十五章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第十六章 不尽的思念
第十七章 一份建议影响深远
附录 邓稼先年表
内容摘要
许鹿希编写的《邓稼先传》这本小册子出自邓稼
先的妻子与孩子们之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与追忆。在家人的眼里,他,一个忠厚朴实却又聪明绝顶之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却又是绝佳的科研领军之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用他的话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精彩内容
北沟沿甲12号是一座大门朝西的四合院平房,剥落的漆柱表明这里不是权贵之家。房子本身并不考究,但是院子宽敞。
前院有一棵古老的龙爪槐,它给院里带来安静与闲逸的气氛。
后院还有一株丁香。槐树下的阴凉和丁香旁边的静雅,对年幼
的邓稼先有很大的魅力。
邓稼先小时候格外喜欢丁香。每到夏天,树上挂
着淡紫色的丁香花,清香宜人,与邓家的生活格调相偕成趣。
几十年后,他仍喜欢到颐和园后山上那一条长有许多丁香花的小径上走一走。
前院南房三间没有隔断,显得很宽敞,它是家里的客厅。
后院正中的北屋,便是父亲的书房。正堂上方,悬挂
着“松风水月”四个大字,这是一直没有换过的横幅。长久悬挂着它,并不因为它是明末崇祯皇帝的御笔,而是因“松风水月”这四个字恰与邓以蛰教授的性情相吻合。老先生有很强的爱国心和事业心,轻于功名利禄,一生都去追求“松风水月”所代表的恬淡自适的境界。这是他个人的性格,于研究学问和认真做事并无妨碍。
邓稼先5岁开始上小学,在离家很近的北平西城武定侯胡同小学读一年级。课余,父亲又命他去私塾陆老先生
的家馆中借读,特请私塾王老先生教小孩子们读《左传》《论语》《诗经》《尔雅》等。因此,邓稼先常常在父亲书房里站在比他高得多的大铁火炉跟前背诵《左传》《论语》等古书。
一次,父亲的挚友张奚若教授来访,正碰上邓稼先穿着一件齐地长袍站在那里背书。张先生觉得奇怪,便顺口问道:“叔存兄,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还让孩子背这些东西?”张先生是学政治的,思想能紧跟时代的潮流,遇事必有自己鲜明的观
点和态
度。这时已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了,所以他见到这位受过欧美文化熏陶的好友居然让孩子背诵《诗经》《尔雅》,就有些不以为然。但是作为艺术家的邓以蛰教授却另有他自己的眼光。
他带着相当浓重的安徽口音笑着说:“嗨,我不过是要让小孩子知道一下我们中国文化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这有好处。”学贯中西的父亲不仅要邓稼先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时也
要他读外国的文学名著。在上小学时,邓稼先就读了莫泊桑、
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名家写的小说。即便如
此还嫌不足,又让他和别人家的孩子跟从王老先生学习国文。
父亲对邓稼先的英文学习要求也很严格,亲自当启蒙老师,指点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邓以蛰教授如此严格地对待孩子们的学习,却并不用孔孟
伦常的严规厉矩来束缚孩子们的心性。他在国外给夫人的信中曾经写道:“我们是小孩子的亲爱的父母,并不是他们的阎王。”这自是与老先生受西方文化影响有极大的关系。他从外国文化中汲取了精华,用于家教。邓夫人王淑蠲女士,性情原
本就温和善良,一天到晚总是为孩子们操心,她脑子里没有要
对孩子们严加管束的想法。父母从两种不同的观念出发,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家里几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就像一棵棵未经修剪的松柏自由自在地长大而各呈异态。
童年时的邓稼先,是一个长得有点瘦弱但很俊的孩子。当时父亲除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授之外还兼着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收入是很好的。家里不仅生活相当优裕,而且邓老先生
还能有一些余钱来买他喜爱的字画和文物。但由于母亲是小康人家里长大的女子,操持家务素以勤俭为本,即使家里再富有一些,这个家庭的生活也不会走上挥霍的道路。家里当时除了对生着肺病的父亲在生活上给一些特殊照顾之外,孩子们的伙食并不算好。邓稼先每天上学,就到街上买点枣糕锅饼之类的食物,边走边吃,算是“早点”。其实以那时的家境,早晨给孩子们添一个鸡蛋,甚至加上一杯牛奶,并不难办到。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