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路7号(海洋科学界的陈年旧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海路7号(海洋科学界的陈年旧事)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1.28 2.9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薛原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6266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3457138

上书时间2024-10-14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以青岛南海路7号(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典型代表人物为主体,例如童第周、曾呈奎、张玺、毛汉礼、吴尚勤、齐钟彦等学者,通过对他们的档案解读和采访,梳理了中国20世纪现代海洋科学的发展脉络和走过的历程。作者叙述平实客观,所据史料来源可靠,通过典型人物的人生履历来为时代的变化做出一个个具体的注脚。作者还写出了他在实验室和科考船上的工作与生活,通过一个个细节来还原当年的生活,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海洋科学界的个人见证。

 
 
 
 

作者简介
薛原,本名薛胜吉,1965年出生于青岛,1983年冬至1998年春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做过技工、工程师。1998年夏至今,系《青岛日报》副刊编辑。著有《闲话文人》《画家物语》《海上日记》《检讨:旧档案里的中国海洋科学权威》和长篇小说《蓝桅杆》等,编有《独立书店,你好!》和《如此书房》系列等。

目录
青岛海边的几个门牌号(代序)
潮涨潮落寻贝人
  老人与标本
  潮涨潮落寻贝人
  显微镜下的太阳
  茁壮的碱蓬
  大苍
  张老师
  苗青民博士
  “托福”袁勇
那一代人的“检讨”
  童第周的党证与轶事
  吴尚勤的“绝密”小传
  张玺的自述与检讨
  毛汉礼的入党申请书
  档案“干净”的曾呈奎
  张兆瑾的一张任命书
  孙自平的红色人生
显微镜下的“微粒”
  显微镜下的“微粒”
  我的海岸旅行
  “科学一号”船上的读书
  人生写一本寂寞的书
  寻访宋春舫
  留恋之矢
  实验室里的“作家”
  一边做助手,一边做梦
  渴望靠港
恐惧与孤独(代跋)

内容摘要
 薛原所著的《南海路7号(海洋科学界的陈年旧事)》以青岛南海路7号(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的典型代表人物为主体,例如童第周、曾呈奎、张玺、毛汉礼、吴尚勤、齐钟彦等学者,通过对他们的档案解读和采访,梳理了中国20世纪现代海洋科学的发展脉络和走过的历程。作者叙述平实客观,所据史料来源可靠,通过典型人物的人生履历来为时代的变化做出一个个具体的注脚。作者还写出了他在实验室和科考船上的工作与生活,通过一个个细节来还原当年的生活,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海洋科学界的个人见证。

精彩内容
 老人与标本在南海路7号,海洋生物标本室是值得骄傲的,其收藏的海洋生物标本在中国乃至亚洲都是最丰富的。现在已经有了专门的标本馆,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标本室是散布在生物楼里的。
标本室可以说是马绣同一手建立的。
我认识马先生是在1984年,当时我正为我们海洋地质室集体撰写的第一部专著《渤海地质》做誊清文稿工作。一天,主持具体编写统稿的Z先生递给我一
摞我刚誊清的稿子,让我拿着到标本室找马老——马绣同先生再审查一遍。我打听着来到三楼的标本室,那时马老办公的地方就在标本室里面。我沿着显得拥挤的走道向里走——两边的橱排成了墙,听到敲英文打字机键盘的声音,循声过去,看到一位头发已花白的老人正坐在桌前敲着一台旧式英文打字机。我问:“马绣同老师在吗?”老人停住手,头略一侧,摘下眼镜,说:“我就是,你有什么事?”。我说明来意,他接过稿子看看,说:“你明天来拿。”第二天下午,我来到标本室,马老把稿子递过来,又拿过一张打着英文字母的信笺说,我已经校对一遍,没什么问题,这是我打的一份英文名,下面画上横线就代表斜体,也就是拉丁文名。手写的字母容易看错,你拿回去一个个剪下来贴上去吧。我拿回去后,Z先生感叹不已,老先生就是老先生。
《渤海地质》完成后,经Z先生的安排,我找到马先生取来钥匙——马先生再三叮嘱离开时一定要拉上窗帘锁好门,陪着从北京来的该书的责任编辑参观
了一楼的标本陈列室。好大的一把铜锁,开门时我暗自一惊。一踏进这间标本室,一股浓浓的福尔马林气味扑面而来。房间里光线昏暗,深色厚实的窗帘拉得密密的,一排排放置标本的大玻璃门橱肃然矗立着,打开灯,拉开窗帘,房间里亮堂起来。
我从此知道了在海洋研究所有这样一个标本室。
十多年间,我成了这间标本室的常客。尤其在夏天,我曾带着许多外地师友来过这里,每次取钥匙也
不再通过马先生,而是找他的助手张素萍。
这期间时常遇到马先生,马先生总是拎着一个小黑皮包,不管节假日还是星期天都按时上班。外界的变化仿佛与他无关。
后来与马先生突然有了直接的关系,就是在1997年3月为马先生写过一篇特写《老人与标本》。当时我在文章里写道——怎么会想到写马先生呢?真正的原因是周末下午接到的一个电话。
电话是党委办公室主任打来的,问我能不能写一
篇关于马先生的通讯。因为最近马先生病了,已不能来上班,所领导说这位老先生一手建立了标本室,八十多岁了还天天上班,直到生病了,才不得不待在家里,我们有责任介绍他……我一口应承下来。可真要
动笔了,却突然发现自己一直感到熟悉的老人竟然是那么陌生。我通过办公室主任借阅了马先生的档案。
翻着那些发黄字迹已模糊的纸张,我的心急剧地跳了起来。马先生本身就是一本犬书,一本没有打开的大书,显然,这本大书的内容不是我这篇通讯所能覆盖的……“分类”这一观念起源于人类的实际需要,远古传说中的神农,氏尝百草正是一种分类,对各种生物进行分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内在要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属”和“种”的概念,作为生物分类的依据。近代以来,“博物学”所积累的材料已十分惊人。于是一门新的科学出现了,这就是生物分类学。到了18世纪,生物分类学在一个瑞典人的工作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个瑞典人就是林奈。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并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
林奈建立分类原则的基础是拥有大量的标本。
中国现代海洋科学的最初建置也是一座标本馆。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