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感旧集(增订本凤凰树下随笔集)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6.31
5.4折
¥
3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郑朝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50175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0元
货号2922026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郑朝宗,福建福州人。民盟成员。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历任北平师大教务处秘书,中学教师,厦门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9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福建省文联副主任,厦门市文联主任。专于中西文学研究。
目录
怀清录——一个平凡人的一生
是智者,也是仁人志士——忆余老
记萨本栋先生(附:萨公颂)
与人为善,自强不息——记王亚南校长
悼德基
怀王梦鸥先生
忆吴宓先生
忆温德先生
记冯友兰先生
但开风气不为师
文艺批评的一种方法
再论文艺批评的一种方法——读《谈艺录》(补订本)
《管锥编》作者的自白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钱学二题
怀旧
续怀旧
忆四十年前的钱锺书
《围城》与《汤姆·琼斯传》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读《记钱钟锺书与(围城>》
读《干校六记》
《鲁迅杂感精华录》编后记
《林纾评传》序
赤胆贞心的最好见证——读《战火中的书简》忆彭柏山同志
《李拓之选集》序
笔记与文风
精读与博览
书声
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提供了什么?——答《文艺学习》编者问
天才的预见——读莎剧《裘力斯·凯撒》
人格与文德
说申公巫臣
说王善保家的
火
说“狂”与“妄”
说“骄”与“傲”
关于爱情和友谊的通信
为苍蝇画像
乡愁
海色
天痕与天容
绝代佳人鼓浪屿
我徂东山
汀州杂忆
往事漫忆
西行途中
海滨寻梦记
内容摘要
《海滨感旧集(增订本)》一书是收入作者郑朝宗的散文名作近50篇。这些作品有的记人物,有的是序跋,有的谈学问,有的发议论,有的记游历。
精彩内容
人到晚年容易感旧,特别是在生病的时候。前些日子在家里养病,忽然想起了许多已经逝去的师友,其中之一便是余老。提起此老,我仿佛欠下了一笔早该归还的陈账,心里着实负疚。他去世后不久,有人建议要我写篇纪念文章,我踌躇了几天,终于没有写成,因为我不知如何下笔。那时是个严峻的时期,写作路子非常狭窄。我和余老相处十几年,对他的人品学问略知一二,但对他的生平经历却颇生疏,因此即使要写峨冠博带式的大帽子文字,也是难以措辞的。如今事隔30年,文艺界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余老的声音笑貌重新回到我的记忆里,俨然如在目前,我想趁这机会,把它记录下来,聊以了却我的夙愿吧。
余老名謇,字仲詹,江西南昌人。他来厦门大学文学系任教恰在鲁迅先生离去之后。1938年我在长汀初次见到他时,他才五十几岁,鬓发斑白,老
态龙钟,看上去很像现在的七十许人。校里同事都称他作“余老先生”,这不仅仅因为他年龄大,实际还带点尊敬之意。他容貌奇伟,很有威仪,谈吐举止,全合规范,总的说来,给人以庄严肃穆的印象。
不认识他的人会以为这是个道学先生,一向都是如此讲究风度的。其实不然。据别人告语,萨本栋未来厦大以前,他是另一样子。那时他不带家眷,长期住在单身宿舍里,工作之余,常到附近房间去找青年教师闲话,每每谈笑风生,不拘形迹。他喜欢喝酒,酒量大得惊人。他又热爱民间戏曲,每星期
必到厦门市去看戏。这哪像道学先生,分明是个脱略形骸的魏晋名士。萨本栋来了之后,经过短时期的观察,他告诉一位青年教师说:“这位新校长和前任校长不同,是个方正严肃的人,我们可要注意检束自己的言行。”果然,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方式,学校迁到长汀后便把家眷接来,下了课就待在家里,不再出去串门,有熟人来访,也不再随意戏谑。酒更是彻底戒绝,在宴会上只举杯做个样子。我在长汀看到的余老就是如此。当然,在骨子里他并不是一个道学先生,爱好生
活和饶有风趣是他的天然本性,后来也未改变,只是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一个人能随环境和年龄的变迁而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这说明他是有智慧的。余老是个智者,一切认识他的人都有此看法。
他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处理人事方面,而且也突出地表现在课堂讲授方面。他是个杰出的教师,在校内堪称数一数二。这在老年人中是罕见的,有些老年教师学识渊博,而教学效果却一塌糊涂。余老
在这方面显得特别聪明。他眼光敏锐,对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因而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决不盲目地夸奇炫博,高谈阔论,白花力气。他口才极好,又善于措辞,讲起书来,从容不迫,使每一句话都落入听者心中。此外,他还能从戏曲表演中吸取一些有用的东西,如声调、眼神、手势等等,以弥补言语之所不及。这些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效果压倒群伦。听过他讲授的人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八个字作为评语,这是恰当的,因为他的确能使各种不同程度的人都有所
得,个个满意。尤其可贵的,像“文字学”之类比较枯燥的课程,他教起来也
不吃力,也能令听者觉得有趣。
余老二十几岁中了举人,在故乡名噪一时,被称为“才子”。后来在严复当校长的时期进入北京大学(当时叫“京师大学堂”),大概也是学生中爱闹风潮的一个。我曾不止一次地听他说过闹风潮的事,学生们不知因什么事对学校不满而起哄,别的老爷们弹压无效,最后只好请校长出来讲话,严复威风凛凛地登上了讲台,把头上戴的皮帽往桌子上一
掼,那风度真是美极
了!余老是最善于描摹的,严复掼帽子的样子至今仍深印在我的脑子里。
但他对严复的学问文章可是由衷敬佩的,一卷《天演论》不知读了多少遍。
他自己早年似乎也有埋头著书成一家之言的志愿,但我和他相处的那些日子里从没见他认真地在写些什么。我曾问他:“您学殖丰富,又善属文,为什
么不留下一点东西给后代的人?”他微笑着说:“有太炎先生和季刚(黄侃)他们的著作在前头,我还写些什么呢?”这是谦逊之言
,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到了晚年,他看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极限,因而不勉强去做他认为别人做得比他更出色的事,而把全副力量用在他的特长(教学)方面,这种态度我认为是可取的。
P9-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