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82.87
6.5折
¥
12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刘三解 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1417888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28元
货号31262863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三解,历史研究者,著有《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其实你一点儿都不了解刘邦 001
第一节 他是魏人,还是楚人? 003
第二节 刘邦出生地的玄机 016
第三节 他们的名字去哪儿了? 029
第四节 “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正解 043
第五节 父亲口中的“无赖”其实是“小妾之子” 056
结 语 069
第二章 刘邦的江湖不只是人情世故 071
第一节 在家难靠父母,出门能靠朋友? 073
第二节 秦吏身份带来了什么? 085
第三节 一句大话换来一个帝国? 097
第四节 “赤帝子”为什么要斩“白帝子”? 111
第五节 江湖道义,请刘季先死 124
结 语 138
第三章 沛公发迹史:一年间“三易其主”换来步步高升 141
第一节 反秦战争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胜利 143
第二节 东阳宁君,鲜为人知的“伯乐” 154
第三节 “长者”的巧妙背叛,楚国人不打楚国人? 164
第四节 如果项梁不死,刘邦集团将不复存在 174
结 语 189
第四章 刘邦凭什么“先入关中者为王”? 193
第一节 项梁之死背后:吓破胆的项羽与脱队的曹参、周勃 195
第二节 魏王豹,鲜为人知的“西进”伙伴 207
第三节 刘邦西进时的目标可能只是“魏国权相” 216
第四节 “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真的存在吗? 224
结 语 236
第五章 一张汉初功臣表,半本历史密码簿 239
第一节 军功列侯“履历”的正确读法 241
第二节 中涓、门尉、执盾,汉帝国与《墨子》不得不说的故事 258
第三节 秦汉之际竟然有三套军事组织体制 273
第四节 刘邦入汉中之前的“诸将”是什么级别 287
第五节 从“连敖”升职“都尉”,韩信为什么不开心? 303
第六节 为什么萧何是“客”,曹参是“中涓”? 318
结 语 329
第六章 根本不存在的功臣列侯“集团” 333
第一节 “丰沛同乡会”缔造了汉帝国? 335
第二节 同为“丰沛列侯”,凭什么当不得“开国功臣”? 352
第三节 “石榴籽结构”才是汉王朝开国团队的本相 369
第四节 刘邦任命“将军”为什么喜欢后来者居上? 384
第五节 沛县起兵后的“第二把交椅”该谁坐? 403
第六节 吕氏家族到底是不是被刻意遗忘的“创业合伙人”? 417
结 语 436
第七章 西楚霸王到底是谁的继承者? 439
第一节 子虚乌有的“六国贵族复辟亡秦” 441
第二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457
第三节 “六国后”只是顺应地域认同的傀儡 471
第四节 项氏起兵时的名义根本不是“反秦复楚” 484
结 语 495
第八章 还原失败者项羽的本来面目 497
第一节 韩信为什么最终放弃了“仁君”项羽? 499
第二节 没有韩信,就不会有汉帝国 512
第三节 韩信悲剧的根源: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 523
第四节 项羽的本相:借力打力的精明政客 535
第五节 鸿门宴真正的赢家,一顿饭吃下半个楚国 549
第六节 为什么项羽选对了所有答案,还是失败了? 564
结 语 579
第九章 刘邦建立的统治秩序也是“二世而亡” 583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选举登基的皇帝 585
第二节 吕后一介女流为何能够独掌朝政十五年? 595
第三节 汉文帝登基意味着刘邦的汉朝已经死去 606
第四节 一场政变“吓”出了文景之治 621
第五节 西汉王朝“相权”跌落究竟始于何时? 638
第六节 七国之乱只是一次“受害者联盟”的集体自杀 649
结 语 663
第十章 大汉帝国为什么没有“二世而亡”? 665
第一节 汉高祖“休养生息”?不,是吕后让“大家发财” 667
第二节 秦制2. 0 版:让“黔首”不再是“植物” 691
第三节 汉帝国的军功授爵制度自开始就是一个“骗局” 711
第四节 被骗的60 万汉军老兵为什么没有“讨说法”? 733
第五节 汉文帝大刀阔斧改秦制 756
第六节 汉景帝全面否定汉文帝改革的原因 784
结 语 796
终 章 799
内容摘要
“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直至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中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由此,“周秦之变”与两千年的帝制王朝建立了因果关系。
《汉瓦》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汉瓦”。
精彩内容
前言
“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
在此之前,周王朝所建构的宗法政治和小共同体社会,伴随着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而渐趋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剧烈变动驱动着中国社会走向了列国兼并的战国时代,旧秩序的瓦解又催生了“百家争鸣”探索新秩序的思想活跃期。直至商鞅变法,僻处西戎的秦国完成了以吸纳“三晋”先进文化为主题的改制更化,“成文法”“流官制”“军功爵制”“郡县体制”等,都在这场变革之中,随着秦军的东出而扩散弥漫。
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均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为节点,即告一段落,周秦之变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无法自拔。直至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中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也让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由此,“周秦之变”与两千年之后的我们建立了因果关系,最终成为中国何以至此的关键之问。
姊妹篇《秦砖》与《汉瓦》,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又不止于回答这一问题。
《秦砖》以商鞅变法为起点,下至秦朝灭亡,绘制了一条制度的变化主线,一条缓慢而坚定地在旧有周制诸侯国组织格局下,逐步调试变化的主线。简言之,解答了在“周秦之变”的过程中,“周”何以变为“秦”,借助出土的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并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即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型。
以此为标准,则传统意义上的“周秦之变”,无论在政治制度上,还是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都需要将下限后移,直至昭宣之后,方才具备了班固在《汉书·公卿百官表》中绘制的“秦制轮廓”,如三公九卿、郡县二级政区,等等。
这个“秦制轮廓”或者说“汉制”是过去两千年间史家研究的重点,近世以来固然有大量汉简出土,对于整个认识框架仍是补充大于冲击。限于篇幅,《汉瓦》并没有复制《秦砖》的写作模式,对“汉制”作全面的解剖,而是侧重于对“何以至此”或者说“因何而变”的问题解答。
简言之,《秦砖》的主要任务是解答“秦制是什么?”,而《汉瓦》则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
众所周知,“周秦之变”的终点是“王朝循环”,而秦朝脱胎于周朝的西陲诸侯,固然采取了“吏治国家”的形式,却仍对“血缘贵族”传统保持了极大的尊重,秦始皇接续天命、传之万世的梦想,摆出的更是一副历史终结者的姿态,这与“王朝循环”完全是不相干的。
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
面对儒生陆贾对他称道诗书,这位刚刚平定天下的成功者下意识的反应竟然是: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刘氏天下从何而来? 依靠暴力取得,拥有最强的暴力,就可以宰割天下,建立刘氏王朝,这个逻辑与秦始皇并无不同。
要知道,无论是传说中的尧舜禅让,还是三代之治,莫不是古之圣贤传国,或是有土诸侯的有道伐无道,哪怕嬴秦统一,也是数百年的诸侯后嗣,这份“高贵血脉”的资本,搭配着“五德终始说”的天命转移,终究还是在三代已降“传统社会”的框架之内。
反观刘邦所开创的汉朝,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传统”彻底割裂的“家天下”。正因为如此,陆贾才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劝谏之词: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这句话的潜台词非常清晰,那就是马上可得之,自然也可失之于马上。通俗地说,暴力优势只是统治的一部分,其保质期的长短与治理方式直接相关,这也是刘邦身处的时代,最清醒的政治家们对于现实的理解。
作为后人,回望这个“第一个”,如果只跟随司马迁、班固的笔触,体会刘邦、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人的翻云覆雨和奇谋妙策,得出一个又一个类似于“性格决定命运”的经验教训,无疑就低估了这个时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更看轻了这一个个局中人的智慧。
个体的选择也好,制度的安排也罢,其中的动因,绝不是遵循着某种前置的人设而刻意设置的戏剧化桥段。那么,历史何以至此,就绝不是一个基于人设“关键词”而形成的解释学故事。所有的真相,都要回到史料细节中,还原每一个局中人所处的环境、背景,一步步地探寻。
故此,《汉瓦》一书虽然没有设置专章讨论制度沿革和权力运行,却自始至终贯穿着制度的背景,即无论楚、汉,都不是在登上历史舞台的一刻,就是人为规划出的“新制度”完全体;事实恰恰相反,作为“旧制度”中人,马上得天下的凭借,恰恰是“旧制度”和“传统”的一部分,如同一个生物的进化历程,前代的基因是基础,却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突变”。
至于究竟是哪一部分被保存和发扬光大,又有哪些部分被扬弃退化,追根溯源,其实在组织建立之初的组织形态,聚焦到汉王朝的“洪业”,根子就在王朝的缔造者刘邦身上。以他的出身、婚姻、学识、宦历为基础,生发出一张人际关系大网,将我们耳熟能详的“丰沛元从”“砀泗楚人”等功臣豪杰网罗其中,当这些人际关系化身为权力互动,就构成了汉帝国制度的基石柱础。
只不过,在深入梳理这些经纬脉络之前,我们更应该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集团”“事件”“人物”的历史本相是否属实? 正因为这些“结论”的熟识,如同一片片“瓦片”,置身于层楼之下,形成层垒的思考基点,却让我们忘记了,这些结论本身也只是“观点”“视角”,而非“事实”或“真相”,当我们满足于这些“瓦片”,继续向上堆砌汉代历史的认知大厦时,就会发现,历经之后60年的制度嬗变,高、惠、吕、文、景五个时代的变量叠加,因果律常常失效。
有基于此,《汉瓦》即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汉瓦”,就如同《秦砖》一样,固然有很多的结论会“反常识”,却绝不会“反科学”,已然足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