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南怀瑾讲国学智慧)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9.07
3.0折
¥
2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徐枫 出 版 社 群言出版社
出版社徐枫 出 版 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7320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3261776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徐枫编著的《修心(南怀瑾讲国学智慧)》中南怀瑾大师把老子、庄子、孔了等先哲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娓娓道来,趣味横生。他谈儒学,说道家,讲禅宗,评世间百态,论人生种种。对人情世故的深层解读,对得失人生的精彩诠释,对现实博弈的冷静剖析,对名利宠辱的人性点拨,对生命旅途的真诚关照,聆听南先生的谆谆教诲,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之中,恍然如梦,又如梦初醒。
作者简介
徐枫,原名徐昌强,*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副编审,长期从事传统文化图书策划和出版,在业界有一定声望。主要策划出版有《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卡耐基成功励志系列》《安徒生童话全集》《格林童话全集》等相关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文化以立根
传统文字的意义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所谓的思想在哪里
师道精神不可丢
温、良、恭、俭、让
儒家对诗文的重视
也谈教育存在的问题
骂中国文化的都是自己人
孔子的担忧,文化的担当
第二章 知识以立命
不要太高看知识分子
百无一用是书生
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坚持做人做事的节操
以德树人,得英才而乐之
学而好古,敏以求之
伟大人物往往是寂寞的
做到留名不容易
聪明怪癖,正道不取
第三章 修养以安身
勇于改过是真道德
见义勇为是大勇
什么是真正的俭朴
轻诺则寡信
独立不倚的操守
古代儒生的“死守善道”
难得糊涂是境界
平常心即是道
越是高人越谦和
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积极进取,乐天知命
修养自己,艺术地生活
人到无求品自高
第四章 智慧为人处事
巧言令色鲜者仁
世态人心真懂得
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谦退为上策
曲则全
受辱不怨的风度
对落花的不同态度
不受蒙蔽,做明白人
善用恕道征服人心
不失赤子之心
第五章 知荣辱进退
富贵考验人性
能忍辱方能成就大事
知终终之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不为所动,超脱毁誉
功高震主
成败皆由自己定之
第六章 快乐源于自我
娑婆世界,万事都有憾
执著必然苦
修养不同境界不同
真正福报是清福
心心念念,烦恼不断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当下成就,一切解脱
内容摘要
徐枫编著的《修心(南怀瑾讲国学智慧)》是享年95岁的一代大师思想精髓。大师阅尽人世沧桑,彻悟
人生真谛,让我们聆听国学大师的精言妙语,感悟温慰无比的人生智慧。
精彩内容
在说到白话文时,南怀瑾先生说:五四运动为什
么要提倡白话文?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及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两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两断了。
那为什么要实行白话文呢?在五四运动前后,一
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对此,南怀瑾先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
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二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的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
,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
。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
南先生说得不无道理。现实中,我们也有这种体会:看古文,言简意赅,意蕴深厚,而且富有美感,一旦吸收,就不容易忘却,而且往往影响一生。而看一些白话文,即使是很美的文字,但看过之后,心里明白了,但似乎没进入脑子里,也不大可能留存在记忆中多久。就此意义讲,南先生说:“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你们现在连‘命’都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说得犀利,但不无道理。一语惊醒梦中人。如今的年轻人,回头去看古文的很少,不仅是因为他不想去看,没心情去看,更是因为他看不懂,所以看不进去,这样他怎么会有兴趣看下去呢?这就无形中造成古代文化与现代人之间的一种隔膜了。虽然知识文化界不停地在把文言文通俗化,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加之其他人诠释传统文化书籍,在文化图书界,几乎形成了一种重新解译传统文化的热潮。但老实说,有几个是真正领会了原书作者真正意蕴的?大多不过是借助古人,自说自话罢了。看他们的解译,远不如看原文给人更深刻的教益。这是现代文的尴尬。
从客观来说,这些解译文字是有必要存在的,虽然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不去看它,但毕竟有更广大的普通读者需要它,因此也造成了如今解译传统文化书籍的风潮。自说自话本无可厚非,但最可怕的是误解圣贤思想,甚至“拿”来其中的智慧,做不义之事。
现代文字如果为一些不义之徒起到助纣为虐之事,不仅是可怕,而且几近可悲了。
因为古代文字和文言文教育的缺失,致使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多是流于表面,而不能真正进入到心里。
为什么形成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望?原因固然复杂。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文化以及人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也面临着精神和文化的裂变和重组问题。物质丰富,但人心浮躁,精神空虚,幸福和快乐指数下降,在躁动中思考,追寻生命的意义。
而这个,现实的文化,似乎太流于形式,太变幻莫测,不能给人踏实和信任感,从现有的文化中,似乎也
找不到可以让人安慰的答案,于是,只有回望过去,钻进历史的故纸堆中去寻找……不进则可,一旦投入到先哲创造的文化中,会惊奇地发现:很多话都让先哲们说尽了,很多聪明智慧已经被他们发掘出来了!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