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志随笔(精)
  • 五行志随笔(精)
  • 五行志随笔(精)
  • 五行志随笔(精)
  • 五行志随笔(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五行志随笔(精)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68.97 7.0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俞晓群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206617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31567549

上书时间2024-10-14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俞晓群,出版人、专栏作家。曾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万象》杂志主编,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社长。主持策划出版“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海豚书馆”“海豚文存”等。著有《自然数中的明珠》《数术探秘》《数与数术札记》《人书情未了》《一面追风,一面追问》《这一代的书香》《前辈》《蓬蒿人书语》《那一张旧书单》《可爱的文化人》《精细集》《我读故我在》《一个人的出版史》《杖乡集》《中国出版家?王云五》《书香故人来》《两半斋随笔》《书后的故事》等。

目录
序一  周山  
序二  江晓原  
自序  
上编
十五史  
五行六事  
六咎
六恒
十妖
十二孽
六祸
六痾
五眚五祥
六沴
八鬼
下编
最坏的皇帝
后妃恶行榜
储君们
反叛的皇子
篡逆者
大臣的恶名
重要典籍记略
为皇家占卜
年号与吉凶
古史舛误考
天空的记忆
祥瑞物
后记

内容摘要
《五行志》从属于史书的“志”这一篇目,记录了各种奇怪的现象、灾害以及阴阳学说。从《汉书》初设《五行志》直至《清史稿》,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十五部正史含《五行志》(或与“五行志”性质类同的志书)。千余年间,正史《五行志》的撰述绵延不绝,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史学现象。 本书即针对二十五史中的《五行志》内容,对其进行记录、梳理和研究,如整理正史中的鬼、妖、孽,六祸、六痾和六眚六祥,讨论“最坏的皇帝”“最坏的妃子”,挖掘隐藏在“迷信”背后的历史发展和政治现象。 “五行志”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把人事、气象与灾祸联系起来,看似充满迷信附会,实则保留了一些古代气象资料,以及古人的气象观,有一定参考价值,包含大量历史信息,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与政治的变化。

主编推荐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是绕不开的概念。“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五行相辅相成,构成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五行志》自东汉班固《汉书》始,至《清史稿》均有相关内容记载。何为“十妖”?何为“六祸”?为什么这些“怪力乱神”的现象会被记载在以“志”为名的史书上?今日我们看作传说怪谈的故事,却是古人眼中“真实客观”的外部世界图景。《五行志》还记载了众多当下备受影视文学作品关注的历史人物。这里有“最坏的皇帝”“反叛的皇子”,还提到了数十位被史官认定为“害人者”的女性。吕雉、赵氏姐妹、独孤伽罗、杨玉环、武则天……从“红颜祸水”的恶名上升为“社会灾异”,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必然不会做出这样荒诞无稽的评价,那么古人为何会那样想呢?《五行志》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把人事、气象与灾祸联系在一起,有制衡君权的意图。今天来看自然有一些迷信附会,但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古代气象资料及古人的气象观,也丰富了文学小说的创作素材,具有积极的科学文化价值。因此,这将会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随笔。世间怪异事,尽在五行中。古人眼中的外部世界图像并非全然无稽,其中有朴素的科学观念,亦有灿烂的传统文化。

精彩内容
我对二十五史《五行志》及《灵征志》《灾异志》产生兴趣,起始于二〇〇〇年初。当时我刚刚出版一本小书《数与数术札记》,上卷是我阅读十三经时,以其中的数字为关键词,记下的读书笔记;下卷是关于数与数术的专题文章。成稿后,我请王充闾先生作序。我记得,最初王先生对我的学术功底不太了解,他还问我说:“你知道《易经》与《易传》的区别吗?”读过我的书稿之后,王先生大为感慨,写下一篇长序《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交到我手上时,他还将全文一字一句读给我听。然后一面感叹:“晓群啊,你有这么好的基础,为什么不做学者,却要去做编辑呢?”一面又对我说:“你的研究方向很有意思,但只读经书不够,还应该读一读史书,那里的内容更为丰富。”王充闾先生的提醒,引起我对读史的兴趣。但从何处入手呢?这让我想到二十五史中,与科技史研究关系密切的志书,如《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还有我在阅读中村璋八、安居香山《纬书集成》时,见到此书中文版前言中,说到中国古代皇家占卜,以谶纬为例说,主要有三种占法在发挥着作用,一是天文占,二是五行占,三是史事谶。在某种意义上,不弄懂弄通这些内容,要想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为什么?因为在浩瀚的古史典籍中,相关的内容几乎无处不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以《五行志》为标的,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读史历程,时至今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光景。至于“漫长”的原因,大约有三个:一是内容太多。在二十五部所谓正史中,共有十五部史书设有《五行志》,或有类同的《灵征志》《灾异志》。就内容而言,它们又涵盖了整个二十五史。如《汉书·五行志》的内容,就没有局限于汉代的内容,而是上溯到春秋时期;《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的内容,涵盖了三国、两晋、刘宋时代;《隋书·五行志》的内容,涵盖了梁、陈、北齐、北周、隋等。所以就时间与内容而言,《五行志》的历史记载是连续的,全覆盖的。二是工作太忙。我的本职工作是出版,在辽宁工作时,时间还略为充裕些;二〇〇九年我来到北京工作,一直压力很大,尤其是自己的写作,重点放在撰写与业务相关的大量随笔上,十余年间,有十多本相关著作陆续面世。因此在时间上,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五行志》研究。三是难度太大。实言之,在研究《五行志》之初,我低估了这个项目的工作量,本以为像此前研究《十三经》那样,做一做笔记,查找一下前人的注释与解说,再附上自己的笔记就可以了。实则史书与经书研究大不相同,史书的文字量巨大,内容也比经书丰富、庞杂得多。还有《五行志》研究的背景,自古以来,历代史学家对这一门类的内容评价不高,称其牵强附会,众说不一。再有近现代以来,受到极端科学主义的影响,《五行志》一类学说,更是被归于历史糟粕,专门性的研究很少,因此可以参照的资料也很少。另外就内容而言,虽然班固《汉书·五行志》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五行志》体系,但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史官们在继承班固《汉书·五行志》基本框架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认知,不断改变《五行志》的记叙方式,甚至改变班固建立《五行志》的许多初衷,比如将祥瑞的内容,以及一些单纯的自然现象等内容,也简单地归入其中,这也为我的“纵向式古史研究”,增添了许多难度与工作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