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7年3月:改变世界的一个月
  • 1917年3月:改变世界的一个月
  • 1917年3月:改变世界的一个月
  • 1917年3月:改变世界的一个月
  • 1917年3月:改变世界的一个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917年3月:改变世界的一个月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51.46 6.6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威尔·英格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42152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31460163

上书时间2024-10-14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者认为,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人们被一种天真、充满希望的梦想俘虏。几乎所有关于战争的预测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战争并未像威尔逊希望的那样,让世界为民主创造安全,也没有引领世界走向新秩序……通过这本书的写作,他“愿下个世纪因理性的决策而不同以往”,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以非常戏剧性的叙事手法和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深入挖掘大量与本书主题相关的报刊、档案资料、私人书信、日记等资料,带领读者走入时人的内心,生动刻画他们的思考、个性甚至缺陷,在重塑一战时期政治的风云变幻,也重现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威尔逊总统的压力、犹豫、自大与吝啬,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颓败与惶恐,年旬六旬的西奥多·罗斯福的激进,作为首位国会女议员珍妮特·兰琦,引起的轰动和争议……

作者简介
〔美〕威尔·英格伦(Will Englund)
美国记者、作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是《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多次以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莫斯科调查,对俄罗斯追踪报道20年,并对各种话题、历史有深入研究和报道。作品曾获普利策奖。
他通过对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互联网档案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美国国家第二档案馆等机构和网站广泛查阅、搜集到的大量与本书主题相关的报刊、档案资料、私人书信、日记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这本书。

目录
《1917年3月:改变世界的一个月》编写说明 
第1章  “上吧!”
第2章  “反文明罪行”
第3章  “肥沃的泥土,腐败的落叶”
第4章  “你们这帮家伙要蹲大牢了”
第5章  “我们必须在后面推啊推”
第6章  “他们认为:革命到来之日,即是尸山血海之时”
第7章  “边缘地带”
第8章  “我不要,先生,老板”
第9章  “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愉悦氛围”
第10章  “我们正坐在火山口上”
第11章  “哥萨克们驱着马儿,到处横冲直撞”
第12章  “为了让全人类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第13章  “除了不幸的生命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第14章  “伟大的世界解放运动领袖”
第15章  “您衣兜里揣着一支小手枪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第16章  “如同一条发洪水的河流一般”
第17章  “痛斥一场地震”
第18章  “表面上装作很爱国”
第19章  “日子好过起来”
第20章  “盖子一直被捂得紧紧的”
第21章  “当人类世界因战争而疯狂的时候”
第22章  “历史会认为你是对的”
致谢
注释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1917年3月5日,伍德罗·威尔逊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讲中宣布:“我们不再是一群乡巴佬了。”他在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发表这番讲话,当时俄国革命一触即发。面对欧洲的混乱和动荡,威尔逊决心让美国摆脱自建国以来就定义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孤立主义,并在塑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仅仅10天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结束了长达3个世纪的王朝,使俄国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期,最
终为苏联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短短几周内,在威尔逊的敦促下,国会投票决定对德国宣战,确立了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新角色,以及向海外传播美国理想的承诺。然而在国内,它仍然是一个存在种族隔离条款的国家,非洲裔美国人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全力拼搏。美国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和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奔走。各行业劳资冲突不断。作为随后战争的后果,美国和俄国忍受了一个世纪的警惕和敌意,这种警惕和敌意一直持续到今天。
《1917年3月》以令人折服的全新分析重新审视了这些动荡事件及其后果。普利策奖获奖记者威尔·英格伦利用俄国和美国历史见证者的日记、回忆录、口述历史和报纸报道,对这个改变世界诸多大国命运的月份进行了颇为详细、富有质感的描述。《1917年3月》讲述了当年的士兵、和平主义者、活动家、革命者和反动者对历史的预测,展示了他们的成败得失如何构成我们复杂的现代世界的起源故事。

主编推荐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威尔·英格伦经典历史叙事作品,以精彩的笔法展现:在1917年3月这个关键性的时间点——美国决定加入“一战”,俄国是拥抱革命,并巧妙地将美国和俄国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揭示了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士兵、和平主义者、活动家、革命者和反动者是如何对历史进行预测、决策,并最终改变了美俄两个国家,决定20世纪的世界格局的。
★作者认为,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人们被一种天真、充满希望的梦想俘虏。几乎所有关于战争的预测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战争并未像威尔逊希望的那样,让世界为民主创造安全,也没有引领世界走向新秩序……通过这本书的写作,他“愿下个世纪因理性的决策而不同以往”,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以很好戏剧性的叙事手法和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深入挖掘大量与本书主题相关的报刊、档案资料、私人书信、日记等资料,带领读者走入时人的内心,生动刻画他们的思考、个性甚至缺陷,在重塑一战时期政治的风云变幻,也重现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威尔逊总统的压力、犹豫、自大与吝啬,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颓败与惶恐,年旬六旬的西奥多·罗斯福的激进,作为首位国会女议员珍妮特·兰琦,引起的轰动和争议……
★《纽约邮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波士顿环球报》《出版人周刊》等各大荐书榜单赞誉推荐。
-----------------
阅读此书时,你将穿梭于这对世界历史至关重要的一个月之中。在此过程中,你会了解到海量信息,这些信息的传达方式不仅平易近人,更引人入胜。威尔·恩格伦的写作太过很好,以至于你在不经意间就深陷其中。这惊人的31天所包含彻头彻尾的戏剧性推动着你,让你能够流畅地阅读他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事实。华盛顿和彼得格勒两个城市发生的历史故事构成了这本书的骨架,同时,远方的德国柏林、古巴哈瓦那等地也为整个故事贡献了戏剧化的一幕。
在高尔夫球场上,伍德罗·威尔逊或许正在思考20世纪重要的决定之一——美国是否要宣布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西奥多·罗斯福,年近六旬,但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复当年,他批判政府过于软弱,自告奋勇组建投入一战的志愿师,捕杀最危险的海洋猎物蝠鲼;美国首位国会女议员珍妮特·兰琦,她对选举权运动的参与、一战决策的投票等行动,以及她的性别,在华盛顿政局中引起巨大轰动和争议;驻外记者门肯,他在一战期间访问了柏林,并记录下来这座城市——柏林没有预想中的混乱,平静得出奇,看不到战争的疯狂与宣泄……
这是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介绍了一个世纪前的这个关键的月份,通过众多细节塑造了1917年参与历史走向的众多人物,使他们的思考、个性生动地得以展现。从事学术研究的历史学家还是好奇的读者,都可一观此书。威尔·恩格伦德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将引导你去了解,发生在1917年3月的事件如何在今天仍然产生着影响;事实上,在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时代尤为如此。

精彩内容
第1章“上吧!”“你们得去看看存放在那里的藏书。”尼
古拉说。
“我们刚下船。”列昂道。
“快去看看。那些藏书是免费阅读的,而且彻夜开放阅览。”“我们3点钟就起来了。”“它们读起来棒极了。这就是美国,你会见识到的。”他们照办了。列昂、娜塔莎和他们的两个儿子——此时他们疲惫不堪、心烦意乱——将自己的纽约之行的首站定为亚斯特坊广场附近的公共图书馆。“看看这个国家提供了些啥,”尼古拉喊道,“想象一下吧!”列昂名叫列昂·托洛茨基(LeonTrotsky)——职业为革命家,此君逃离沙俄帝国的魔爪后,先后遭到奥地利、法国和西班牙的驱逐。尼
古拉的名字是尼古拉·布哈林(NikolaiBukharin),他比托洛茨基早到美国几个月。
这位28岁的编辑热情似火,经营着一份号召人们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报刊《新世界报》(俄文作NovyMir),出版发行地位于圣马克广场的一座赤褐色砂石建筑内。由于远隔重洋,再加上1914年开始的世界大战将欧洲弄得支离破碎,革命的准备工作难以开展。现在两人终于安全相会了,可以开始有条不紊地为俄国革命做准备了。革命迟早会到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还有大量的筹备工作要做。当前的时间为1917年1月。
在纽约,社会主义者随处可见,但托洛茨基认为他们不够凶悍。有车阶级是哪类社会主义者呢?他很赞同纽约是资本的堡垒——它在资本主义走向更高阶段的道路上一马当先——的观点,马克思应当也是这么认为的,资本主义者反而不这样想。托洛茨基对“定居在敌人心脏地带”的想法欣赏有加。
“在纽约,社会主义革命是我的唯一事业,”他日后写道,“在那些日子里,我干的事儿和私酒商人一样无可指责。”但是,他们还是在布朗克斯区的维斯大道找到了住处。公寓配有几盏电灯、一个煤气炉、
一间浴室、一部电话(谢廖沙和列夫这两个男孩对它爱不释手)、一部电梯,甚至还有一条用于倾倒垃圾的坡道。管理员是个黑人,手脚不太干净,但他的作案对象是房东,不是租客——托洛茨基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此事时带着赞许。两个男孩都上了学,很快学会了英语,热爱着这座远离硝烟的喧嚣都市的一切。
纽约的物质生活实在是太富足了,何况还有强有力的改革运动推动着它向前发展。但托洛

媒体评论
聚焦1917年3月,海量的信息重塑了一战时期政治的风云变幻和被淹没的社会潮流。
——《纽约邮报》
英格伦巧妙地将美国和俄国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做了一次了不起的尝试。
——查尔斯·金 《华盛顿邮报》

《1917年3月》出色而详细地描述了一战时期的历史,所有对一战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拿来一读。
——《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很好引人入胜,发生1917年3月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彻头彻尾的戏剧性推动我们阅读下去,
直至今日仍然在警醒我们。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英格伦是一个很有造诣的“说书人”,他很好地抓住了时代的精神。节奏紧凑,充满了令人难忘的一战时的画面。
——《波士顿环球报》

尽管关于一战的书太多了,英格伦依然为该主题设计了一个新颖且有说服力的切入点;他聚焦于1917年3月,完成了一份令人满意、文笔出色、适应当下的作品。
——《出版人周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