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溯/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典藏系列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0.6
2.9折
¥
36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弋舟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0519187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31063696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弋舟的文学语言,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要表达的东西,确实具有很强的辨识性;叙事净省、硬朗而准确,同时也拥有珍贵的密度感。读弋舟的文字,感觉他像飘摇在大海里的小船。城市生活的幽暗或明亮,孤独或迷茫,交织在他的笔下,如进入一片混沌的世界。但他分明又是目光坚定指向清晰。无论是叙事还是评人,弋舟的语言都近乎是苛刻的追求和实验,既带有某种完美主义者的悲凉,也带有某种先锋者的慨然从容。
作者简介
目录
寓言
辩难时刻
我们为什么写小说
先锋的态度
或者,这一次是恰逢其时
职业的分野
青年作家与时代
别碰我,我已经两天没洗澡了
紫色激情的顶点
异乡
异乡笔记
天边的城
在想象之中经历慈溪
上溯
书过眼
书过眼
因为孤独
四个国,四本小说
得安慰的方式之一
三五个人,七八条枪
只读小说,断断不可以
我们熟悉台湾文学么
新罕布什尔旅馆
告别的年代
梦语者或者局外人
在时光面前颤抖
小说就是意欲命名世界的努力
谁喜欢韦尔乔
写得出来的东西
被待见
在二十公里的半径内无远弗届
这个人老了的时候会不会住到树上去
他有一张富有教养的脸
大乘批评王春林
她对尘世怀有信仰
于悠然自远中迫近澎湃的肉身
被待见
当我们的眼睛习惯于幽幽的微光
尔器诚利吾宁抛
无论那是盛宴还是残局
一辈子的习习
遇见方格子
何以梁庄,何以中国
市声如潮
彼岸无岸
在一个黄昏我喜欢上了一个空调安装工人
格桑,梅朵
和光同尘
这一手——《金枝夫人》创作谈
灵魂的尊严,从身体开始——《我们的底牌》创作谈
我们何以爱得踟蹰——《李选的踟蹰》创作谈
当茉莉成为莫莉——《等深》创作谈
从清晨到日暮——《你的眼目遍察全地》创作谈
而黎明将近——《而黑夜已至》创作谈
重拾纯洁的残片——《被赞美》创作谈
以孤独之名——《我在这世上最孤独》序
最长的弯路也是最近的归途——《跛足之年》后记
小说中的木牛流马——《春秋误》后记
十里店经常会有陌生的面孔出现——《蝌蚪》后记
和光同尘,这样的人,必定终获全胜——《巴格达斜阳》后记
我们这个时代的刘晓东——《刘晓东》序
内容摘要
本书是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弋舟的散文随笔作品,有对到过之地的感悟,有对读过书籍的理解,有对同行朋友的解读。叙事净省、硬朗而准确,同时也拥有珍贵的密度感。他的文章情操高洁、文笔隽永,引导学生读者群感悟
人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积蓄精神力量。阅读弋舟的文字,难免惊叹他的写作天赋,会想从文字中去想象这样一位作家,如果不从事写作,那他会做些别的什么?
精彩内容
辩难时刻总是无从回避,总是要
反复回答——我们的写作与栖身之地的关系。
我的祖籍是江苏,但在父亲一辈便来到了西北,而我,比父亲往西北跑得更西北了一些。归纳一下的话,就是:我们两代人的轨迹,便是一个离故土
越来越远的图景。如果我们承认,当我们以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版图来规约文学时,里面的确首先预判了某种必然的“故土原则”的话,那么,一旦我被纳入这种言说,就必然会感到莫名的尴尬——我没有故乡。因此,即便“身在西部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这个“西部文学”中最被忽视,乃至只是为了概念的完备才勉为其难需要罗列进去的指标将我的写作也一网打尽的时候,我依然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与之分辨。
也许,此一分辨,会将我从“西部文学”的大网之中释放,让我成为漏网之鱼
;或者,此一分辨,能够
为“身在西部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这个指标增加一些可资勘验的样本,使得那张大网更加地接近于“穷尽”的可能。
似乎有种委婉的抱怨?——其实这并非我想要表达的情绪,只是我所面临的问题,在表达之时,天然就会有这种“不甘于”的腔调,毋宁说,这是一种“乡愁”使然的腔调。实际上,作为一个小说家,对此我非但不抱怨,在某种意义上,还充满了欣悦。一个没有故乡的人,被扔进“故乡言
说”的强大语境里,这一点,在煎熬着我的同时,也
恰恰助力在我具体的写作当中。
瓦尔特·本雅明对于讲故事的人和小说家之间的差别做出过这样的区分:“讲故事的人取材于自己亲历或道听途说的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转化为听故事人的经验。小说家则闭门独处,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个人……囿于生活之繁
复丰盈而又要呈现这丰盈,小说显示了生命深刻的困惑。”同样,如果我们承认,今天我们所说的“西部文学”,里面的确还强烈地以“经验”作为基本指标的话,那么,我们就得承认,这个指标已经有悖于本雅明对于小说家的定义。当理论以“西部作家身在西部”这一
“经验”要求,来剖析西部文学的时候,必然更多地以一种“西部经验”来期待西部作家,这种期待即便不是赤裸裸的,起码也是潜意识中的。
经验,在本雅明那里,就是指“亲历”。这种“亲历”,甚至不是一种简单的置身其间。以“西部文学”这个今天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而论,它就是在说:西部作家务必去表达西部的山川风貌、世态炎凉。
先不论这种要求是否蛮横,至少,它是将文学之事狭窄化了,对于“西部文学”这一存在,先天地预设出了理论上的诸多藩篱。
而小说家,在本雅明那里,恰恰该是一位自觉地抵抗乃至瓦解这种“经验”的人——他从物理、地理意义上的现场退后,从理论的现场退后,将自己孤立于“故乡乃至理论的要求”之外,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得不到别人的忠告,也不能向别人提出忠告的孤独的个人”。
这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辩难时刻:理论试图最大程度地去涵盖研究对象;而研究对象则努力最大程度地游离出去。这种博弈般的互动,如果促发出良性的力量,那么双方均可因此收获体面的教养。就是说,只有动力与反动力之间有效地作用于对方,才是积极的、真正可被期待的态势。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西部作家对于“西部文学”的反动,张弛之间,此起彼伏,也许恰恰才是双方的福音。可是,“反动”何其难。尤其是今天,在创作基本上被评论任意涂
抹与褒奖的语境中,西部作家想要焕发出“反动”的勇气,的确尤为艰难。这种艰难,其一,源自理论莫名其妙的强悍;其二,当然源自被评论者莫可奈何的孱弱。这种孱弱更大的根源在于,被评论者首先尝到了被涂抹的甜头。西部作家在“西部文学”的理论要求下,配合这种理论的趣味乃至利益,养成自己的趣味乃至分享利益,足以使其丧失“反动”的动力,与理论达成某种“共谋”与“依附”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自认,我这位没有故乡的“西部作家”,恰恰因此毋宁说是被迫得以维护住了一个小说家应有的立场和自我期许。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