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2.49
4.3折
¥
75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侃章|责编:刘蔚
出版社浙江古籍
ISBN9787554016640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5元
货号30851573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个大事件,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事件。
此书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恢复高考的史实,基本上讲清了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同时也纠正了一些误传。
这本书不是按学术著作来写,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讲求史实的准确;也不是报告文学的写法,但搜集了鲜活的案例,讲求文字的生动,体裁别具一格。
作者简介
陈侃章,浙江诸暨人。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1977级(1978.3-1982.1)本科毕业。先后在诸暨县(市)委办、史志办、组织部等任职。上世纪90年代辞职下海,从事实业投资开发。曾出版《苎萝西施志》《飞将军蒋鼎文》《远去归来的昨天》《吴江年谱》等著作。
目录
序
引言
上篇 1977年恢复高考,必然中的偶然
“文化大革命”发生,高考列车突然停驶
“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
否极泰来,恢复高考提上议程
科教座谈会,恢复高考心花怒放
一、何东昌8月6日上午忧虑发言,为查全性下午慷慨激昂做了铺垫
二、查全性语惊四座,引发邓小平转折性表态
三、温元凯建言修改“十六字招生方针”
四、只有否定“两个估计”,恢复高考才能全面推进
重开招生会,恢复高考阻力重重
邓小平雷霆震怒,严厉批评
邓小平挥笔改政审
恢复高考,伟大决策诞生
恢复高考,重要节点改变社会和人生
一、恢复高考并非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结合时代需求作出的重大突破
二、恢复高考面向全社会招收适龄青年,既要有社会上多年积压的,也要有应届高中生,并根据现状将二者定出适当比例
三、招生办法简洁明了,容易操作,断然否定“文化大革命”中的推荐制
四、高考实行“自愿报名,认真进行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原则
五、简化政审环节,这个政审条件是邓小平亲自改定
政审放宽,芸芸考生仰天长啸
1977级优秀高考作文选
一、徐启华:高考状元如何炼成
二、陈平原:我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三、孙嘉萍:慌不择“路”,竟脱颖而出
恢复高考时空中缤纷的花絮
一、家庭成分,还在“横刀立马”
二、考场的意外喜剧
三、有人高考分数飞来,有人高考分数飞去
四、高考志愿,有时参考而已
五、笑不出来,填报学校和志愿调包
六、血压、血压、还是血压
恢复高考那年的课,1978年还得补
浙江省1977午恢复高考实施情况
恢复高考与“文化大革命”期间招生工作意见比较
恢复高考大事简录(1977年一1978年)
附:1950年至1976年高考大事
中篇 恢复高考回眸
恢复高考,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
一、说“‘文革’推迟高考始于刘少奇”并说“刘少奇、邓小平对推迟高考负有领导责任”云云,系推测和编造
二、邓小平领导恢复高考并决策,是伟大政治家的担当和使命感所致
三、从 等领导的大会报告,看邓小平在恢复高考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华国锋等中央领导赞同并支持邓小平恢复高考的意见
五、关于恢复高考的重大事宜,邓小平报送华国锋等批转和集体讨论,是必要的行政程序,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并不相悖
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一、两级学生的相同
二、两级学生的稍异
三、两级学生的特质与不足
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和辨正
内容摘要
恢复高考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但一直没有系统研究的专著。《冬季里的春闱》破茧成蝶,是第一本研究专著,其价值不言而喻。
《冬季里的春闱》梳理了恢复高考的史实,讲明了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厘清了恢复高考决策过程中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含量。
精彩内容
“文化大革命”发生,高考列车突然停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国治国理政,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制度发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公元605年,为隋炀帝大业元年,中国开始建立“分科取士”的科举制,其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善。“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905年,也即清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合上奏请废科举制,以便推广学堂
,咸趋实学。清廷下诏停废科举。至此,这项运行了1300年(605—1905)的科举制寿终正寝。
任何历史文化都有传承。如果对照不同的时代,今天的高考就类似于古代的科举,古代的科举就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科举的废止与高考的兴起,取才方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和科学的方向迈进,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自清末至民国期间,新式学堂逐渐开办,新旧更迭,中西交融,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传播,国外办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在中国一一落地。其考试采取单考为主流,兼
有联考、统考等方式选拔学生到大学就读;即或到海外留学,也采取考试方式选拔,以期与西方教育接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学招生方式有些五花八门。从1952年起,大学走上统一考试入学之道,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自此直到1965年9月招收的那届大学生为止,基本平稳运行了14年。这14年中,报考人员408万,共录取新生221万。高考史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刘海峰教授曾说:“中国在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在世界各国中最早主要
采用统一考试成绩来录取高校新生,是世界高校招生考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造。”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宣告“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于是红色风暴席卷大陆,各行各业狂飙突进。涉及高考的存废,从表面看来,起因于北京两所中学学生写给中央最高领导的信。实际上,最高领导人对现有大学教育早有自己的看法。
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召集吴江、龚育之等哲学工作者谈话时就说:大学文科现在的搞法不行。所有文科的教授、
助教、行政工作人员、学生统统都要下乡去,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斗争。去搞阶级斗争,那个是大学。什么北大、人大,还是那个大学好。毛还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我就是绿林大学的,在那里学了点东西。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
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文化大革命”伊始,《人民日报》1966年6月18日发表《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的社论,同时配发了北京市中学生要求废除高考制度的两封信。一封
是6月6日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信中说:“现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