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孟子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0.88 6.0折 35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解光宇//刘艳//丁晓慧|总主编:赵法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227382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3653005

上书时间2024-10-14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大众儒学关心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大众儒学经典”是我国儒学史上第一套由学者编纂解读,面向普通大众,包括“蒙学基础”、“家训家礼”、“劝善经典”、“四书五经通解”四个板块的儒学经典读本,以现代的视野、大众的角度、践行的立场,深入浅出地讲解儒家修身做人的道理。
这本解光宇、刘艳、丁晓慧、赵法生编写的《孟子读本》是其中一册。

作者简介
丁晓慧,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刘艳,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持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出版学术著作《儒学?人生?社会》(合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解光宇,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济宁市尼山学者、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韩国成均馆大学讲座教授,安徽省朱子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项;主持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l项;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1项,主持省厅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著作<中国儒学的流变》、《朱子学与徽学>等6部,在中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孟子与《孟子》 
《孟子》选读 
后记

内容摘要
 孟子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万章等人著《孟子》七篇,即“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起《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长于雄辩。
这本解光宇、刘艳、丁晓慧、赵法生编写的《孟
子读本》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孟
子》的主要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精彩内容
 善性不仅为圣人所有,一般人同样具有。孟子将理义看作“心之所同然”,就肯定了每个人都有追求
善的权利,也都能达到善的境界。同时,也意味着在对善的追求上,人与人是平等的。圣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只在于“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章句上》)。实际上,“圣人,与我同类者”(《孟
子·告子章句上》)、“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章句下》)。从这点出发,孟子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
2.四端说性善论是孟子人性学说的核心,但并不是说人人天生就是善人。这种善只是“善端”,是善的萌芽,需要培养、扩充。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章句上》),“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章句上》)。所
以,要培养“四端”、“扩而充之”,才能显现善性。
由于仁、义、礼、智四端是“我固有之”,那么,其表现为“良能”、“良知”也是与生俱来的。所
谓“良能”、“良知”像“四端”一样是天生就有的,即是人本性所固有的。孟子用小孩爱父母、敬兄长来论证人具有先天的“善性”。
3.养心说孟子虽然强调人的本性中有“善端”、“良知”、“良能”,但不是说人生来就有完善的道德。社会上的人确实有不善的。孟子把人的不善归结为“不能尽其才”。他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才”指人生来就有的资质,也就是性。不善者就是没有很好地培养“善端”。人能否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孟子以舜为例,说明舜一心向善,故为圣人。所以向善者取决于主观的“心”,即要养心,养心才能培养、扩充“善端”。
如何“养心”?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章句下》),因为追求过多的物质欲望会使人失去善性,故孟子反对“求利”和“多欲”,以“寡欲”为养心的主要内容。
如果不能“寡欲”而导致丧失善性,那么就应努力把它找回来,恢复善之本性,这就是所谓的“求放心”。
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但要靠“心”来把握。
孟子视耳、目等感官为“小体”,视心为“大体”,认为耳、目无思考作用,常为外物所蒙蔽,把人引向迷途,心则能思,通过思维的明辨,便能克制物欲以存善性。所以他强调要先把心中固有的“善”树立起来,以防感官因“蔽于物”而夺走“善”。修养好了心性,就可以不受外界影响了。
(二)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以人性善作为理论依据的,是性善论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具体体现。孑L子曾根据他的仁学思想提出“为政以德”,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
子·梁惠王章句上》)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孟子把先王的“仁政”归结为当政者的“不忍人之政”,归结为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贯穿“不忍人之心”,即“推恩”。只有如
此,才“足以保四海”、“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否则,不仅不能治国、平天下,甚至“无以保妻子”。
可见孟子的仁政学说实际上是他的性善论在政治上的运用。
孟子把治国之道分为王道和霸道两种。王道,就是为政以德,行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服,就像孔门弟子尊敬孔子一样,“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才能治理好天下。孟子从得民心而王天下的思想出发,贵王贱霸,反对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力主以德服人的“王道”。“王霸之别”体现了儒法两家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不同见解,即法家主张用武力征服而称霸诸侯,儒家则强调以争取人心而取得天下。
P7-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