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理论建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典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理论建构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0.25 6.3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黎明

出版社人民

ISBN9787010145402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287736

上书时间2024-10-14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由赵黎明著的《古典诗学资源与中国新诗理论建构》以中国古代诗学为理论资源,以现代诗论家为研究考察个案,通过对现代诗学言述中古典诗学因素的阐幽发微,试图证实古代诗学传统对于对现代诗学在诗学精神、诗学呈现、形式建构等方面的的发生学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作家个案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鲁迅早期诗学的形成与近代异端心学的关系;郭沫若早年诗论与中国传统诗学表现理论之间的关系;胡适文学革命思想与古典诗学文体学的关系;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传统诗学的内在联系;朱光潜新诗“声律诗学”与传统格调诗学的关系;学衡派“新诗”理论的传统理据;“唐宋之争”与袁可嘉、粱宗岱知性诗学革命的对应关系,等等。二是古典诗学的一些重要范畴对现代诗学建构的影响,如“兴”诗传统与新诗象喻理论之间的关系;“歌诗”传统与新诗“声音解释学”的关系;“自然”范畴在五四诗坛的接受与建构价值;“诗辩”意识对于现代诗歌文体建构的影响等等。论著的主要学术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资源、实现传统诗学的创造性转化,构建具有华夏特色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中国新诗学。

作者简介
赵黎明,湖北宜城人,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文理学院“隆中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诗学、文学语言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九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独立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六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诗气说”与中国新诗节  奏理论
  第一节  “诗气说”及其诗学精神
  第二节  新诗坛对诗气传统的阐释
  第三节  对自然节  奏的不同理解
  第四节  “诗气说”与新诗节  奏建构
第二章  “声解”传统与新诗“声音解释学”
  第一节  “声解”传统:可资利用的诗学资源
  第二节  “声解”传统在现代诗坛的“断裂”
  第三节  新诗“声解”重建的可能性
  第四节  传统资源与新诗“声音解释学”
第三章  “自然”之辨与新诗现代化的两种路径
  第一节  “自然”范畴与“诗界革命”
  第二节  “绝对自由主义”与“制裁主义”
  第三节  “自然的音节”与“人工的音节”
  第四节  推翻“枷锁”与“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四章  “兴”诗传统与新诗象喻理论
  第一节  “取象”与“契合”
  第二节  “隐”与“神秘”
  第三节  “漫然成篇”与“注重人工”
第五章  近世心学传统与鲁迅早期诗学
  第一节  “摩罗诗力”的中国渊源
  第二节  宋明心学与“摩罗诗力”
  第三节  “心力”:鲁迅与龚自珍、谭嗣同诗学精神的遭遇
  第四节  “自性”:章太炎思想与鲁迅诗学的建构
  第五节  “摩罗”诗性:渎圣害俗的传统诗学谱系
  第六节  自由与自然:“摩罗”诗性的中西汇通
  第七节  摩罗诗力:古典诗学更新的涅槃之路
第六章  传统诗学表现理论与郭沫若早期新诗理论
  第一节  情感本位与真情决定真诗
  第二节  “直接表现”与“兴”
  第三节  “绝端的自由”及诗歌的超功利性
第七章  传统诗体资源与留美时期胡适的诗体探索
  第一节  《留学日记》中的文学革命“思想草稿”
  第二节  “诗的文字”与“文的文字”
  第三节  诗歌与戏剧、唱本等文体融合
  第四节  诸种白话诗体的“实地试验”
  第五节  从破体到创体:诗体革命的发生
第八章  格调诗学传统与朱光潜新诗“声律诗学”
  第一节  “兼比兴协音律”与“诗有固定的音律”
  第二节  “声律讽咏”与“具有音律的纯文学”
  第三节  “论诗专取声”与“同调、同感、同情”
  第四节  传统诗学的内在转化
第九章  传统诗学要素与废名的新诗理论
  第一节  “尊情”传统与“最见性情”
  第二节  “直寻”与“直接的抒写”
  第三节  “自然”与“横竖乱写”
第十章  “诗辨”传统与学衡派“新诗”概念的形成
  第一节  “诗辨”传统与“诗界革命”
  第二节  “诗之文字”与“文之文字”
  第三节  “韵为诗不可缺之要素”
  第四节  中外之辨与新旧之辨
  第五节  “诗界革命”的“常”与“变”
第十一章  “宋诗”传统与梁宗岱、袁可嘉新诗“知性革命”
  第一节  唐宋之争与新诗的知性转向
  第二节  “托物连类”与“概念化成影像”
  第三节  大容量内容的摄入和文体边界的扩展
  第四节  “宋贤之精神”与“感觉曲线”
结语:在“断裂”中开辟“中体西用”的中国新诗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