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辨到分析:历史理性的重建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51.26
6.6折
¥
7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何兆武
出版社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93638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0931071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系统整理,一生学术精华之总结。
作者简介
何兆武(1921-),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曾就学于两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两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目录
导论 从思辨的到分析的历史哲学
辑一 一个世界公民的历史哲学
康德也懂历史吗?
——一个世界公民的历史哲学
“普遍的历史观念”是如何可能的?
——评康德的历史哲学
“普遍的历史观念”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重评康德的历史哲学
一条通向康德体系的新路
——读《论优美感与崇高感》
重读康德
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
批判的哲学与哲学的批判
辑二 历史理性的重建
历史理性的重建
——奥特迦·伽赛特历史体系观散论
论克罗齐的史学思想
论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
评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
反思的历史哲学
——评罗素的历史观
论沃尔什和历史哲学
再论沃尔什和历史哲学
历史和历史解释
——从德雷的新探索谈起
内容摘要
《从思辨到分析:历史理性的重建》是何兆武作品集之一种。何兆武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学贯中西,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华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研究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等领域,有学术专论数十篇,均卓有创见,本书收入何兆武先生关于西方历史哲学的论文,从讨论康德、克罗齐、柯林武德、波普尔、罗素、沃尔什等思想巨匠的思想及学术入手,对“普遍的历史观念”“历史理性的重建”“历史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18世纪以来,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到分析的发展历程。
精彩内容
康德也懂历史吗?——一个世界公民的历史哲学一
康德也懂历史吗?正如同样也可以问:康德懂文艺吗?康德写了一部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其中只引过一首腓特烈大帝写得实在很不高明的诗,此外并没有谈任何文艺。然而但凡研究美学理论的人,大概没有人能忽略这部书。康德的文风,冗长枯涩、佶屈聱牙,适宜阐扬美学的道理吗?只有读过了此书之后,读者才会赞叹这位哲人的思想是何等卓绝。他是从一个更高的、“世界公民”的观点之下观照普遍原理的;相形之下,一切具体的事例和史实都显得微不足道。
《历史理性批判》中的两篇历史哲学论文是:《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和《人类历史起源臆测》(1785)。这两篇论文表明,康德与人们习惯于想象的那位足不出哥尼斯堡、拘谨严肃而又“没有趣味的”哲学家的形象,判若两人。正如他中年所写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与《一个通灵者的梦》一样,这两篇文章文思流畅,清明似水,洋溢着机智和幽默,宛如一阕谐谑的插曲——例如,其中提到城市姑娘总比乡村姑娘漂亮,这必然对于游牧部落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但又始终不失其深邃的洞见。全文体大思精,首尾一气呵成,是一长串理论思维锤炼成的精粹的提纲,并与他整个的批判体系打成一片,成为三大批判之外的第四批判;卡西尔称之为“历史理性批判”,孔波斯托(RenatoComposto)的专著则径直题名为“康德的第四批判”。
启蒙时代的精神,即那种多少过分天真的、乐观的信心和憧憬——即人类历史是不断在走向完美之境的——可以说最集中地表现在当时两部历史哲学著作中: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和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什么保证了人类不断地在朝着美好前进而渐入佳境呢?那保证便是人类理性的自觉。然而两个人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论述,却又大异其趣。孔多塞的重点在于务实,全就史实加以论述;康德则把重点放在务虚上,专就思辨立论而抽空其具体的内容,故而才可能写出《人类历史起源臆测》,同时却又明确指出臆测并不是虚构。康德把历史归结为九条命题,孔多塞则纳入十个阶段;两人都断言经历了种种曲折之后,人类终将步入自由平等的太平盛世。两人开启了下一个世纪的两大潮流;康德开启了黑格尔以降的精神科学,孔多塞则开启了孔德以降的实证主义。两条路线相互颉颃,蔚为近代历史思想史上最为引人入胜的一幕。
如果说,孔多塞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那么康德就不仅体现了而且确实还超越了它。卡西尔以为这一理性时代的缺点恰好在于它过分片面地强调理性,乃至竟要以理性囊括人生的全部(随后的浪漫主义就正是从这里打开缺口)。就在这个简单地“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要么就放弃存在的权利”的时候,康德却匠心独运,对理性自身提出了更高明的看法:他把理性分解为纯粹的、实践的和判断的三个领域,把认识分解为感性的、智性的和理性的三个层次。而此前人们所谓的理性,往往不过是指智性;那是混淆了理性(Vernunft)和悟性(Verstand)的缘故。(尽管今天有人对认识的认识,仍停留在前康德的感性、理性两阶段论上。)一个人要完全超越时代固然是不可能的事,但他的贡献又往往恰好在于他能突破时代的约束而不随波逐流,与世浮沉。评价一个人,并不单看他遗留了多少在后世看来仍然是真确的东西,而更要看他留下有多少创造性的思想仍然值得后人深思。时代提供了传统,至于演出什么则要看个人才能的发挥。(这个题目有艾略特[T.S.Eliot]的专文。参看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andtheIndividualTalent”),收入《艾略特文选》(T.S.Eliot,SelectedEssays,London:Faber&Faber,1934)。)我们今天读史,仍不能不惊叹那个群星灿烂的时代所怒放的思想奇葩。
二两篇论文均甚简短,但表现出作者对历史本质的深思熟虑的考察和见解。《臆测》一篇尤为貌似游戏,其中以基督教神话附会文明进步的史实,信手拈来均成妙谛,简直难以想象世上居然还能有如此之异想天开而又推论严密、如此之风趣盎然而又题材严肃的论文了。它所要表示的无非是:历史是一个理性的开展过程,我们在圣书中就可以找到它的原型。解经而出之以如此别开生面的方式,真可称为“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无怪康德晚年终因《论万物的终结》一文触犯了当时的文网而受到处分,被禁止讲授神学。大抵古今中外大家的即兴之作,虽似小道,亦必极有可观(如杜甫的打油诗、贝多芬的小调之类)。哲学家也不必总是整天道貌岸然地滔滔不绝在说教。
本文写作的年代介于第一(1781)与第二(1788)两批判之间,即美国独立之次岁与法国革命的前夕;文中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第一批判开宗明义就提出:“我们一切知识都始自经验,这是没有疑问的。”但知识始自经验,并非意味着知识就是经验的产物。与经验主义者不同的是,康德认为人心并非是一张白纸,知识的成立尚有赖于先验的(非经验的)成分。经验提供素材,而把材料构造成一座知识大厦的,则有待某种先验东西的加工。同样,史料只是素材,要勾画出完整的历史画面,则有待于某种先验东西的加工。这种先验的东西,康德称之为“观念”(Idee即Idea,以有别于Vorstellung即idea)。观念并不是历史的产物,而是我们强加于历史之上的。观念是前提而不是结论,没有这个前提的引导,我们就无从理解历史;正犹如没有范畴,我们就无从理解物质世界。前些年史学界曾有一个口号“论从史出”,它与康德的作意正好相反。(唯物主义者应该把思想理论看作是现实的产物,而不是从故纸堆中得出来的。)例如,一部二十四史是摆在那里的,古人读史是读它,今人读史也是读它;但古人和今人的理解和观念却截然不同。如果是论从史出,则古人读史早就应该得出和今人相同的理论和观点了。所以康德的先验论,并不像它表面上看去那么有悖于常识。观察历史(正如观察自然),我们总需戴上一副眼镜,观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