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平伯的后半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俞平伯的后半生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32.22 6.4折 5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湜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3816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0元

货号3494771

上书时间2024-10-14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俞平伯先生的白话诗歌、散文妇孺皆知,其文学研究硕果累累,更以红学大家闻名于世。王湜华所著的《俞平伯的后半生》分析评价了俞平伯的思想、学术、生活等各方面的经历,是一本较好的学术纪实性作品。该书着重从俞平伯的学术生涯出发,展现他的精神世界和学者风采,对俞平伯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以俞平伯的影响力,加之王湜华的文学功底,可谓以大师手笔摹写大师。

作者简介
王湜华,字正甫,号音谷,江苏吴县人。1935年10月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贞观胜慨》、《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帖木贞元世祖忽必烈》、《俞平伯的后半生》、《弓弦殉情》、《无冕之王》、《努尔哈赤后妃传奇》、《皇太极后妃传奇》、《红学才子俞平伯》、《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音谷谈往录》、《王伯祥传》等;校点整理古籍若干部。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数十万字;红学类文章论文十数篇,约二十万字。喜爱书法篆刻,亦善作旧体诗联等。

目录
难以忘怀的1954年
“我们必须战斗”
写读《随笔》絮语
从《随笔》到《简论》
“交游零落似晨星”
喜得文孙
北京昆曲研习社
哀念郑振铎
烟卷笔墨
从《词选》到《词选释》
《寒涧诗存》
不可弥补
干校生活
干校诗怀
干校家书
感怀挚友
发还家珍兴奋难抑
“鱼菽曾孙与,苍颜借酒红”
“今日阿谁孚众望”
地震
“晚来非晚借灯明”
同在一地的“两地书”
重圆花烛
重印《古槐书屋词》
《学刊》创办前前后后
欣慰的1980年
《重圆花烛歌》题咏种种
感慨弥深,真切弥笃
相对苦笑
悼亡
“拥衾寒暖不关情”
喜得曾孙
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
《旧时月色》
《兰陵王》
“只有旧醅,却无新酿”
多背诵,少要框框
赴港讲学
港游花絮
讲学归来的点点滴滴
九十大寿
四世印汇
奖掖抄书
翰墨前缘
“千秋功罪,难于辞达”
《乐知儿语说〈红楼〉》
长留遗憾在人间
会永远活下去!
墓木已拱
永恒纪念
附录俞平伯年谱
首版后记
再版后记

内容摘要
 《俞平伯的后半生》详述俞平伯在1954年后的坎坷经历,深度剖析其治学与心境的巨大转变。作者王湜华是俞平伯挚友王伯祥之子,与俞平伯相识数十载,以俞平伯世侄之视角、更是俞平伯后半生生活的一
个见证者的身份,准确捕捉俞平伯在遭到学术上的坎坷之后、许宝驯夫人逝世之后以及后来又得到正式平反等重要事件的心境。
本书以细腻真挚的笔触详叙俞平伯与许宝驯夫妻坎坷而恩爱的后半生。不论是遭受质疑还是下放劳动的日子,夫人始终陪伴在身边,给予支持,携手共渡难关。后来许宝驯先逝,这对俞平伯是又一大打击。
对于红学的研究,晚年的俞平伯曾有过反思。“(我在红学上)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
”“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
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这些都深刻地烙印了俞平伯的后半生,甚至他晚年几乎没有新作,彼时对待红学的心境,更多都是在自我的反思中。
述及俞平伯与挚友王伯祥在特殊时期的交往,感
怀郑振铎、朱自清而作文,以及与叶圣陶因《兰陵王》的乒乓球式书信来往。
引用了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其他的诗词文和往来书信等,还原俞平伯作文时的心路历程。

精彩内容
 难以忘怀的1954年1954年,对俞平伯而言,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但凡群众运动,动力自然是广大革命群众,对象虽是少数、百分之一二三、一小撮……但这次批判的可是《红楼梦研究》这本书中的错误思想,书的作者只是他一个人,书中的错误思想自然都出自他一个脑袋。虽然俞平伯也并不孤立,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胡适
,批的是胡适和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
点。这样的一场群众运动,其压力之大,可能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说这一年不寻常,似乎太一般化了点,可真是难以忘怀啊!
早在1949年1月26日,当时北平已是座被人民解放军包围的孤城,要逃走的反动派早已逃走,还想逃的,就是砍伐了天坛大树,修了城中飞机场,怕是也
难以逃脱了。而被围在城中的老百姓,则早已在盼望解放军进城。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北平文化界著名民主人士,联名写了篇对实现全面和平的书面意见,一
致拥护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十二天前提出的“和平解放北京八项条件”。在这篇书面意见上签名的共有三十余人,其中就有俞平伯。
1949年5月4日,正是五四运动三十周年纪念日,在纪念日前夕,《人民日报》的记者柏生登门访问了俞平伯——这位在“五四”时代就带头写白话文,努力创作白话诗的新诗人。诗人自然十分激动,柏生约他写纪念“五四”的文章,他一口答应,并很快写出。这就是五四运动三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充满激情及对前途充满希望的文章《回顾与前瞻》。
5月17日,俞平伯又写了题为《新文学写作的一
些问题》的文章,文中就“如何写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作品”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是出自他肺腑的真情实感,说明他因解放,再一次焕发出五四运动时的那种活力与激情,真有在人民翻身的日子里,好好为工农兵们多写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的愿望与决心。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当时北平已解放,并正筹备召开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俞平伯为获得解放而感激解放者——中国共产党,更为中国共产党即将缔造新中国而由衷地高兴。那天傍晚,在先农坛体育场——这是国民党时代留给北平的最大的群众会场,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的大会。俞平伯有幸能参加这次群众性的大会,心情非常激动。
他作为群众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坐在高高的看台上,等待着大会的召开。天虽然闷热,天气预报又说“有阵雨”,但俞平伯怀着一团火似的激情,哪还顾什么雨湿衣衫,只是如饥似渴地在听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来为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和史无前例的奋斗史。大会中间,雨果然来了,而且一阵急雨之后,又加添了更急更大的一阵风雨,但年近半百的俞平伯,和血气方刚、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小伙子们坐在一起,丝毫不为风雨所动。突然停了电,全场一片漆黑,会场也丝毫不乱……这一切的一切,都增添了俞平伯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向往。他为了直接表露参加这次大会的激动心情,回家后连夜构思出一首六十多行的白话诗,题为《七月一日红旗的雨》。这首诗今日读来仍令人感
到他当时那片赤诚的心有多么可爱,他是多么愿意永远跟着时代的脚步,并且永远为这中国历史上新的一
页而讴歌。诗中写道:……都来听听这二十八年奋斗史吧!
可歌可泣。
怎么样从艰危里锻炼出坚贞,怎么样从苦难里孕育着光明,我们不久将亲眼看到,这中华人民新国的诞生。
……我深深体认到群众的庄严的秩序和那高度的觉醒。
虽是沉默啊!
比呼喊还要响哩。
确信“大时代”真快到了,迈开了第一步的万里长征。
怎么会到如梦的会场来呢?
怎么会生活在全新的国度里呢?
这是一世纪来所没有的,这是半世纪来所没有经识过的,我不觉得,我还在这古老的北平。
这里不难看出,“五四”时代写白话诗的火焰,被苦难多艰的抗战与三年内战磨难几乎扑得已成死灰,而就在这一次浇灌着风雨的群众大会上,死灰竟又复燃了起来。可见群众的力量有多大,融入群众中的俞平伯心情有多么舒畅。他是多么盼望新中国早日诞生,盼望他的文学研究事业,其中主要的是他的《红楼梦》研究,在新中国能够得到新生,有一个新发展,能跨上一个新台阶。
俞平伯这样一位知名教授,一位具有相当影响的专家学者,在北平刚一解放,便能放下架子,想到如
何为工农兵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说,他是认真跟着共产党走的好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
7月11日,这首《七月一日红旗的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俞平伯十分高兴。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