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美学意蕴/艺术与人文丛书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4.11
4.5折
¥
75
全新
仅1件
作者赖志明|责编:李平//刘洁洁|总主编:胡绍宗//廖明君
出版社上海文艺
ISBN9787532178216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5元
货号31015374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 言 /1
导?言 /5
第一章 仁的内涵
一、仁的核心义/11
二、仁的延伸义/17
第二章 为仁之方
一、中庸/23
二、忠恕/27
三、克己复礼/33
第三章 仁的根本性
一、仁与道的关系/39
二、仁与德的关系/43
三、仁与智的关系/50
第四章 仁作为美和善的统一体
一、美善之辨/61
二、里仁为美/66
第五章 仁人作为仁之美的载体
一、何谓仁人/ 74
二、仁人的人格美特征:文质彬彬/80
三、仁人之质美/86
第六章 仁的美感特征
一、直觉性/98
二、超功利性/100
三、无限性/102
四、超越性/104
第七章 仁的情感作为一种美感
一、仁的情感的性质/110
二、仁的情感的感发和稳固/113
三、仁的情感之投射于自然/115
四、仁的情感之外显于艺术/116
第八章 仁之通向于自由
一、关于自由/119
二、仁如何通向于自由/121
第九章 仁之通向于快乐
一、孔子之乐及其性质/129
二、仁如何通向于快乐/133
第十章 仁与艺术
一、孔子美学中的艺术/139
二、仁对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影响/148
三、仁作为艺术的功能和目的/159
附 录/171
参考文献/255
内容摘要
孔子“仁”的美学意蕴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仁影响着孔子的审美观和文艺观;另一方面,仁具有某些美感特征,它自身就有一定的美学意蕴。历来人们对孔子仁学的美学意蕴的研究都偏重于第一个方面,如孔子的人格美论、自然美论、美善统一的艺术美论、寓教于乐的美育论等等。在孔子美学的这些方面,仁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对美的影响因素体现出它的美学意义。除了“里仁为美”这一美的本质论外,目前的孔子美学研究还很少涉及仁自身的美学意蕴。仁自身的美学意蕴仍然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书在已有孔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基础之上,把焦点投在“仁”这一概念上,深入地探讨了“仁”自身的美学意蕴,对仁自身的美感特征,以及仁所通向的自由、快乐的审美境界等等,都有所深入探究。
精彩内容
仁的情感之外显于艺术仁的心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一方面更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创作。仁的心境(情感)及其感发力量对于中国古代许多艺术作品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在儒、道、禅三大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艺术形成了沉郁、飘逸、空灵这三大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心境决定着艺术家的风格,仁的心境外显于艺术,就会产生一种沉郁的艺术风格。
沉郁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感情的悲概、壮大、深厚。“沉”的本义是没入水中,又引申为程度之深。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沉”字多用来表示深沉含蓄,如“沉着”“沉雄”“沉浑”“沉实”等等。“郁”的本义是指草木的繁盛,而后引申为精神愤结积聚而产生的哀思、幽怨。叶朗把沉郁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沉郁是带有哀怨郁愤、深沉厚重、温厚和平的醇美,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之类;其二,沉郁是一种弥漫着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沧桑感的美。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之类。叶朗指出:“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是由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所引起的,又由于这种哀怨郁愤极其深切浓厚,因而这种情感体验能够升华成为温厚和平的醇美的意象。所以沉郁之美,又是一种‘醇美’。沉郁的再一个特点是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这是由于作者对人生有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体验,不仅对当下的遭际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而且由此对整个人世沧桑有一种哲理性的感受。”所谓的“对人和天地万物的同情、关切、爱”,也就是仁的情感。仁的情感不仅表现为对具体个人的关切,也表现为对整个人类的普遍关怀,因而必然生发浓厚的人生感、历史感。仁的情感是理性的情感,它虽然具有深切浓厚的特点,但始终不会流于极端,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便哀怨郁愤,也不致于愤激或者颓丧,而是不失中正,表现出温厚和平的醇美。这种情感弥漫于整个中国艺术史,这是孔子的仁学对中国艺术所产生的极大的影响的具体体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