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史略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51.97
6.6折
¥
7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谢冕
出版社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84056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30243563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 作者谢冕先生为诗歌界的泰斗级人物,是中国新诗的观察者、参与者、引渡人。他一直站在当代诗歌评论的前沿,关注诗歌的健康发展。
《中国新书史略》为谢冕先生历经十年关于中国新诗研究的成果,为他的代表力作。
《中国新书史略》是一部百年中国新诗史,历时之长:回溯时间之早(1891年),且延时到当下(2010年),是其他诗歌史无法企及的。
书内有259幅关于中国新诗的珍贵老照片,具有资料性,学科史料价值巨大。
本书的特点是用诗性的语言言说历史,又不失学术严谨性,可读性极强,与味同嚼蜡的教科书有天壤之别,有一气读完、回味无穷之感。
目录
\\\\\\\"绪 论 前进的和建设的—中国新诗一百年(1916―2016) 1
百年来一件大事—变革源于忧患—诗体大解放—嬗变从未止步—血脉依然贯通—自由是生命线—音乐的文学—推进一体化—破冰之旅
第一章 昨夜星辰—中国新诗(1891―1915) 31
被遮蔽的风景—形式束缚了内容—末世的辉煌—“诗界革命” 之蓝图—勇敢的实践—一抹绚烂的晚霞—新诗纪事
第二章 凤凰涅槃—中国新诗(1916―1926) 61
中国的青春—微光透过云层—诗体大解放—新诗的发表—向着社会人生—个性大解放—女神之再生—创造的时代—天边一弯新月—他们为新诗“创格”—新诗纪事
第三章 风从远方来—中国新诗(1927―1936) 125
风是在哪个方向吹—红色年代—中国的新梦—初潮之展开— 暴风雨中的海燕—瓶花与前茅—西风东渐—雨巷华丽转身— 新诗纪事
第四章 我爱这土地—中国新诗(1937―1948) 161
灾难降临的时刻—中国怒吼了—抒情的放逐—战斗的鼓点— 从芦笛到号角—延安的想象—民族的和民间的—抉择与坚持—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新诗纪事
第五章 为了一个梦想—中国新诗(1949―1959) 239
放声歌唱的年代—“一体化”的宏图—第一关键词是颂歌—抒情主体的移位—“百花时代”—“新民歌”与“开一代诗风”— 自由与格律再思考—现代主义幽灵—彼岸悲情—新诗纪事
第六章 动乱年代—中国新诗(1960―1975) 299
颂歌仍在继续—阶级斗争主潮—“文革”诗歌模式—红卫兵
战歌—无声的厮杀—定格于四点零八分—持灯的使者— 新诗纪事
第七章 一个世纪的背影—中国新诗(1976―2000) 343
重新开始的时间—悲喜交集的归来—在新的崛起面前—后新诗潮的挑战—心不会被隔绝—世纪绝唱—新诗纪事
第八章 生活永远始于今天—中国新诗(2001―2010) 399
不是开始的开始—遭遇并陷入世俗—平民意识与口语化—欲望表达及“下半身”—另一种乡愁—大地曾经摇撼—诗歌没有陷落—新诗纪事
结语 回望百年—论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 443
后记(一) 谢冕 470
后记(二) 刘福春 472
内容摘要
谢冕作为中国新诗的倡导者、观察者、参与者一直站在当代诗歌评论前沿,关注诗歌的健康发展。《中国新书史略》共分为八章,结合历史与创作,描绘了中国新诗从1891年到2010年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中国诗歌百年发展的脉络,厘清了诗歌在中国文学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为谢冕老师重要代表作品。
诗歌,百年来的一件大事。——谢冕
精彩内容
\\\\\\\"诗体大解放在“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总体追求中,创造新文学,首先就是创造新诗歌,改变中国传统诗歌囿于狭小的文人圈子而严重与民众疾苦、社会兴衰隔绝的状态。“五四”新文学革命两篇宣言式的文字,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对于旧文学的揭露和批判,其核心部分是针对诗歌而言的。胡适文中提及的“八事”,举凡“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话”等都是针对古典诗词的弊端而发的。在陈独秀的文章中,这种批判的锋芒更是直接指向了诗歌的“积弊”:“东晋而后,即细事陈启,亦尚骈丽。演至有唐,遂成骈体。诗之有律,文之有骈,皆发源于南北朝,大成于唐代。更进而为排律,为四六。此等雕琢的、阿谀的、铺张的、空泛的贵族古典文学,极其长技,不过如涂脂抹粉之泥塑美人……”13革新者认为,造成这种诗与人、诗与世隔绝的病根一是文言,二是格律。而在诗界革命的倡导者那里,这二者却是无法逾越的“天堑”—文言和格律令他们的革新难以举步。我们从前引黄遵宪诗歌改革的主张中发现,他为未来诗歌寻求的出路,他的设计蓝图,都被不由自主地限定在原有的古典框架内,冲破文言造成的障碍已非易事,其他如“复古人比兴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理以入诗”,无处不有“旧面孔”的阴影在。首先是言、文脱节,再就是五、七言体的拘束,他即使想立“新”,而脚跟却站在“旧”地,这“新”无论如何是立不起来的。这就是他们的“改良”终致失败的原由。
新诗实践者的以白话取代文言,以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决心就是据此而下的。晚清以来,对于诗歌与万众忧乐的脱节的不满已多有表达,改变诗歌现状,使之能够与现代社会的风云际会相谐,从而能应和日益精进的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此文作于1917年2月1日,原载《新青年》第2卷第6号。
世界潮流,其目标是明确的。白话写诗可使言、文一致,口上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再加上格律的打破,思想情感一如冲破闸门的水,可以无拘束地流淌。胡适清晰地表达了他关于创立新诗的理想,如下一段论述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的:这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道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14这一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在于,指出通过使用白话和冲破格律的自由体以促成诗体的大解放。只有诗体获得解放,那些影响社会进步、民心改造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精神才能得到承载和表达。也唯有如此,才最终使诗歌能够通往民心,影响并最终改善民心、启发民智。前已述及,整个的“五四”文学革命其缘起在于要以文学的革新挽救当前的危机。而他们认为,解救危机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则是使诗歌和文学能够为民众所 接受和亲近,从而提升全民的智慧和觉悟。
“五四”的先行者确认,他们寻找到了拯救中国衰危的“药”。为了疗救病入膏肓的社会,他们不惜以“破坏”精美绝伦的古典美的沉重代价创造新诗。看似一场大破坏的诗体大解放,其实质乃是人的思想冲破障碍的一场思想艺术的空前大建设。
2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星期评论》“双十节纪念号”第五张,1919年。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