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着的关中(秦地国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藏着的关中(秦地国风)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4.46 4.4折 56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武功

出版社西北大学

ISBN9787560434179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2968825

上书时间2024-10-14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胡武功著的《藏着的关中(秦地国风)》讲述的是:自从人文初祖炎黄二帝起,历经周、秦、汉、隋、唐,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在关中这块宽广的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世间悲喜剧,成为至今被引为骄傲的华夏文明史。
在渭河两岸厚厚的黄土原中,埋葬着周、秦、汉、唐时代的帝王及爱妃宠臣的尸骨,形成蔚为壮观的古代帝陵群。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人们一边百般诅咒历代集权者的贪婪腐恶、荒淫无度,一边赞叹西周车马遗址、秦兵马俑坑、汉代石雕和唐墓壁画那无比灿烂的古代文化,尽管这些都已成为华夏民族远去的辉煌。

目录
渭河
秦岭
帝陵
宗教
后记

内容摘要
 胡武功著的《藏着的关中(秦地国风)》选取了于关中最具代表性、并且蕴含丰富人文情怀的自然风景,即母亲河渭河和父亲山秦岭,以及历史文化遗存帝陵和存在于关中地区的各种宗教团体,阐述了孕育关中这块神的土地的物质和精神的源头,体现了关中地区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心理和宗教环境,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关中展现在读者面前。

精彩内容
 渭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关中是渭河的冲积平原
。渭河流经西安附近时容纳了泾、灞、浐、沣、滴、
涝、涌等七水,因此,历史上号称八水绕长安。八水似乎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传说远古时代,女娲在这里补天并缔造了人。考古发现,一百多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灞水之滨。六七千年前,半坡人在浐河岸边开始了新生活,留下闪烁着智慧人光芒的新石器、新住居、新文化。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记载炎帝、黄帝的文字史料是《国语-晋语》,书中说:“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根据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在渭河流域。姜水在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的漆水河,两河都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成全了两位部落首领,后来两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胜,实现了人文初祖的宏图大略,两部落也逐渐融合为华夏大家庭。
(华夏族到汉朝称汉人,到唐朝称唐人,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统称为炎黄子孙。)后来西周人得势,在镐水两岸建都,发布周礼以治天下。再后来星转斗移,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模式,到汉时又以“尊儒”为旗帜,“霸王道杂之”,成为后世统治的永则范式。而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人及其汉字、汉文化等也都因大汉帝国而得其名。秦阿房宫、汉未央宫都建在渭河边上,秦汉两朝并修渭河大桥,把咸阳与长安紧密联系起来……关中人把高而平的地称作原。由于地壳运动,“八水”冲积,西安附近形成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原
。当我们走到渭河与灞河之间的龙首原时,可看见昔日汉王朝的城郭;当我们来到灞河与浐河之间的白鹿原时,可想起项羽驻军灞上摆起鸿门宴的英雄气概;当我们登上浐河与涌河之间的乐游原时,会情不自禁
地吟诵唐朝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绝唱。当然,还有相传出产过6斤重谷穗的神禾原,西汉名将周亚夫驻军的细柳原和出土过世上最
早的纸张实物标本的铜人原。总之,在渭河冲积成的关中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能体会到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的气息。
我出生在灞水之首,成长在浐河之滨,少年时代的情景常常因见到这些河水而回流在眼前。那是一个灿烂的黄昏,在浐河边一片林木丛生的坡地上,有一
群披头散发、腰裹麻片的男女,手握石器砍树拓荒。
背面的山涧,有人手执树权与石块,围猎一只野山羊。而在弯曲的河边,一名少女双膝下跪正在汲水,用的是一只尖底陶瓶,上面印有鱼纹人面图案。这不是我的幻觉,这是当年新建的半坡博物馆中的一幅油画。我的第一节历史课就是在这个博物馆上的,这幅画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从此,我喜欢约小伙伴在河边玩耍。在这昔日的皇家京畿的草丛石滩上,随手可捡得已成碎块的瓦当。我与伙伴常常用瓦当打水漂,看谁的瓦当在水上漂的次数多、抛得远。即便是在闹大饥荒的20世纪60年代初,我仍然喜欢去河滩抓青蛙、
偷红薯。我学着半坡人的样子,头戴柳条圈,穿着补丁短裤,光着上身和脚丫,用自制的小铁叉偷猎在水边喘气的青蛙。夕阳西下,趁农民收工回家,钻进他们的红薯地,偷挖长胖起来的薯茎。然后点起篝火,烧烤我们的猎物。那时我不愿上学,坐在教室里实在挨不住饥饿的折磨。逃学来到河边,虽然更饥饿,但总会有一顿自制的晚餐,可以缓解一下咕咕饥肠的呜叫。我还喜欢农民在田间搭盖的茅草棚,当地人叫它“庵子”,它的外形非常像半坡人那半窖穴式的房子。我常常与伙伴趁无人时钻进去玩耍,那感觉仿佛走进了原始人的居室。
我对渭河系统而理性的认识,始于1992年拍摄《八百里秦川》专题时。那时,我们“陕西摄影群体”中的六七位摄影家,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沿着渭河用照相机记录了两岸的人文地理、习俗风情。后来,我又一次从渭河源头的鸟鼠山出发,对渭河做了更加详细的考察。当我把自己热烈的情感投入到渭河考察
后,深切感到这条既是母亲河又是历史名河的丰腴和贫瘠、古老和沧桑。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