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记忆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0.51
3.6折
¥
2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善培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13013
出版时间2010-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9元
货号1769740
上书时间2024-10-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亲历京城风物,回忆市井街巷;饱含京腔京韵,描绘古都风华;了解一座城市,就从历史开始,从民俗风物开始,从市井街巷的每个剪影开始。
老北京的回忆,描绘旧京风华,饱含京腔京韵。
本书作者张善培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七十余年来居于四九城。作者热爱老北京的民俗文化,笔耕不掇,描绘自己亲历亲睹的古都风物,用平易亲切的文字记录岁月变迁,勾勒出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
作者简介
张善培,1935年生于北京,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自幼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看着京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欣喜之外还有些忧伤,和许多老北京一样,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这片古老的街巷胡同。 改革开放后任铁路中级法院会计主任,业余热爱文学写作,选择用手中的笔而不是相机记录下内心的感受和对北京的热爱。年轻时做单位通讯员,老年辛勤笔耕,成了习惯和乐趣,现七十余岁仍未歇笔。文章多发表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电视报》、《北京娱乐信报》上,常常被“老北京网”等有关网络转载,亦常有报社记者上门采访。
目录
一、岁时佳节
立春的习俗
春分的习俗
谷雨的习俗
立夏的习俗
夏至的习俗
立秋的习俗
秋分的习俗
立冬的习俗
冬至的习俗
元旦
腊八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九燕九节
正月廿五填仓节
二月初一中和节
二月初二龙头节
三月初三上巳节
清明节
四月初八浴佛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初六洗晒节
七月初七乞巧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
八月初八走白塔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二、美食雅趣
老北京的“涮锅子”
蜜供与杂拌儿
消夏冰食
老北京的西瓜
三伏天的食俗
入秋尝秋鲜
砂锅居白肉
天福号酱肉
粥铺 烧饼 油炸鬼
豆汁儿 焦圈儿
糖葫芦
牛筋儿豌豆 芸豆饼 煎灌肠
四合院里的童年游戏
古城墙旁的忆旧
冬养秋虫
冰雪嬉戏
兔儿爷
鸟笼 拨浪鼓 门墩儿
旧京唐花坞
什刹海的荷花
京城何处赏月
三、历史影像
老皇历
北京的春联
灶君庙庙会
旗袍溯源
闲话扇子
天棚 鱼缸 石榴树
菜篮子 荷叶 网兜儿
老北京的冰窖与冰箱
夏日里的叫卖声
老北京的户外广告
老北京的铛铛车
老北京的戏楼
老北京的书肆
四、京城古貌
大钟寺与永乐大钟
梵宫塔影天宁寺
白云观
花儿市大街
帘子胡同与帘子
前门和前门大街
大栅栏儿 门框胡同 青云阁
宝月楼与新华门
九门之外的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
城东南角楼
高梁河与高梁桥
金水河与牛郎织女桥
先农坛和一亩三分地
八大处的“两谜”和 “四宝”
老北京的“四水为镇”
后记
内容摘要
作者张善培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七十余年来居于四九城。作者热爱老北京的民俗文化,笔耕不掇,描绘自己亲历亲睹的古都风物,用平易亲切的文字记录岁月变迁,勾勒出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书中汇聚了老北京的岁时佳节、古老传说、传统美食、旧时风物、人文景观。
这里有上巳节、中元节、重阳节的繁华盛景,有什刹海、唐花坞的良辰美景,还有白云观、古城墙、大栅栏的风情。
这里有戏楼书肆的风流雅趣,有蝈蝈和蛐蛐的悦耳鸣叫,还有孩子们的嬉戏欢笑。
这里有爆肚、焦圈儿、酱肘子、蜜供的唇齿留香,有四合院里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还有胡同深巷里的门墩、鸟笼和小贩们余音袅袅的吆喝……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昔日繁华今何在,《老北京的记忆》帮助我们看懂今日的北京。
精彩内容
旧京时还有农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后众农家敲着锣鼓,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叫做“迎春”。至今也有农家写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兴旺”等红条幅贴在墙上,并摆上果品或春盘,恭候春的到来。因这些迎春礼仪、装饰、服饰及打牛等活动,故立春也被称为“打春”。
立春又叫做“报春”。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在立春日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在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的图画,人们称其为“春帖子”。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在老北京时,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二十四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杜甫《立春》诗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周密《武林旧事》载:“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铛,翠柳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祛寒。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
春盘赏赐大臣近侍,受赐者感涕不尽。
这种吃春盘、春饼之俗,传向民间,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
说到春饼,过去讲究的人家到锅饼铺去买。听老人们讲,民国初时,北京西单报子街有一家叫“宝元斋”的蒸锅铺,那儿烙的春饼质料地道,手艺精湛,在京城首屈一指,买回家来稍加热,夹上羊角葱丝,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酱,夹上“合子菜”,来碗小米粥一吃,那真是一顿节令美食。
如今,春饼随时可在家庭中自制,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形状可大如
团扇,可小如碗碟,一公斤面粉约可烙出十六合(两页为一合)。烙时每张饼
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则吃时很容易揭开。除必备有葱丝、甜面酱外,其他菜可据一家人爱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荤素齐全。其中热菜应必有炒粉丝、豆芽,摊黄菜(鸡蛋),炒韭菜,有豆腐干则最好。这种菜俗称“合菜”(即古称春盘),食春盘、春饼,老北京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俗语叫“有头有尾”。立春日,阖家围桌食之,其乐无穷。
炸春卷,亦是古代装在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岁时广记》云:“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日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如今常吃的“春卷”。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元代用羊肉为馅,现今则多以猪肉、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日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萝卜古时称芦菔,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旧时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
,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
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嚼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红萝卜为最佳。旧京时,以南苑大红门的萝卜最受欢迎,有“大红门的萝卜叫京门”之俗语。
老北京时,卖萝卜的小贩和农民常挑担或推着挑子车串胡同叫卖:“水萝卜哎,又脆又甜哟!”主妇们出院门挑好萝卜后,小贩用小块刀先咔吧一
刀将心里美一刀去顶,再飞快几刀旋开萝卜皮,不切断再将红萝卜芯按方格
样儿横竖几刀切成方形条状,整个萝卜被切得好像一朵盛开的红牡丹花,非常好看。拿回家掰开,全家人嘎巴、嘎巴咬着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点辣的极水灵的好春令食品哟。
春分是我国四时(春夏秋冬)八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一个最重要的节令。民谚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之语,故春分又称“日中”、“日夜分”。这天太阳沿黄道从南向北跨越赤道,处于黄经0°位置直射赤道,此日地球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春分正置于春季3个月的正中,春分节古今都是重要的农业节日,此时正值春雷震响,雨水明显增多之时节。农谚有:“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春分有雨是丰年”等。自春分节起,农乡百姓都会对越冬农作物抓紧灌溉深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以祈盼农作物有个好收成。
由于农民对想象中的太阳极为虔诚,自周代起,历代帝王为表示重视农桑,每年春分节都要进行祭日典仪。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初建成时坛面曾用琉璃砖砌成,象征太阳,极其耀眼壮观。皇帝祭日礼仪很隆重,届时要面向东方太阳升起之处,行三跪九拜大礼祭拜太阳。如今日坛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公园,成为群众休闲健身游乐的场所。P8-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