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漫记(一名驻台记者视野里的全景台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台湾漫记(一名驻台记者视野里的全景台湾)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25.28 4.4折 58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川

出版社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09454

出版时间2012-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2329362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赵川(桂平),深圳报业集团所属《深圳商报》主任记者。2010年,经两岸磋商核准,深圳报业集团成为大陆第五家可派员赴台驻点采访的地方媒体,荣选为集团首任驻台记者。从高校到大众传媒,在新闻一线奋战20年,历任首席记者、主编、驻区办事处主任等职。荣获国家级新闻奖特等奖两次,分获省、市级新闻奖项十数次。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已出版著作两部。

目录
第一辑  光影
  让照片说话——“影像台湾”前言002
第一章  初临宝岛
  台北,原来如此邻近! 003
  首遇大陆文化名人来台007
  误入“国军比武”现场010
  品尝台北美味早点012
  大陆宝贝“跑”到了台湾7  014
  遭遇“地牛翻身”  016
  缝合大地的伤口018
  眷村掠影020
  饭厅阿姨:“你今天再笑一个!”022
第二章  市井百态
  百年“度小月”的镇店之宝025
  西门町:让“文化元素”唤回年轻人027
  活色生香的艋舺  029
  剥皮寮:怪名字有老故事031
  这间教室,似曾相识033
  西门红楼:文化创意者的天堂035
  街头艺人各展其能037
  台北街头的市井百态040
第三章  宝岛踪影
  初访台中 043
  日月潭素描046
  日月潭边避雨记049
  集集车站:还原与怀旧052
  台南最是怀思地  054
  九份:天然一处“外景地”057
  澎湖游踪(一):海岛之夜060
  澎湖游踪(二):诗意的早晨065
  澎湖游踪(三):海碧天蓝068
  金门之旅(上):厦门信号在金门“漫游”07t
  金门之旅(下):战争遗痕随处可见075
  台北“故宫”,百闻不如一见079
  老蒋灵寝前,不见大陆游客鞠躬082
  阿里山之行(一):风情独具  086
  阿里山之行(二):全茶宴,米饭也是茶水煮089
  阿里山之行(三):茶园客栈之夜091
第四章  社会世相
  台湾岳母这样赞女婿  094
  中秋烤肉宴,台湾很盛行096
  台湾人嫁女归宁喜宴  098
  台北,广东同乡会进行时  100
  底层“火大”,警察礼让三分  102
  “麻辣夫妻”:知足常乐刚刚好  104
  目击机器人盛会106
  中山纪念馆:文化设施综合利用的典范108
  街边,一道“简装”的风景  110
  休息日,台北“衙门”洞开  114
第五章  政治生态
  初识台湾“竞选文化”  115
  “总统扁食”,展示蒋经国的另一面  119
  马英九:我看夜市杀蛇长大  121
  老蒋也是博览群书之人  124
  博饼中“状元”,黄昭顺手气比杨秋兴好  128
  萧万长笑眯眯地来了  130
  广场偶遇宋楚瑜先生  132
  马英九:奖金体现对艺术家的尊重  134
  连战很好奇:《潜伏》是部什么戏?137
  街头拜票无处不见141
  凯道上的白玫瑰  143
  花莲人“闹”台北  146
第六章  两岸交流
  曹天度九层石塔命运堪比山居图  148
  盛世秘宝惊艳亮相  151
  扬州冶春高调“试水”  153
  首只陆企股票“拐弯登台”  156
  星云大师:愿为两岸和解做更多的事  159
  ECFA正式实施,台媒呈“两副面孔”  160
  97高龄的他见证中山舰的沉没  162
  两岸“道长”聚圆山  164
  郎朗是个演说家  166
  云迪堪称“乖孩子”  169
第二辑  纪事
  “台湾纪事”开篇絮语  176
第一章  台湾细节
  夜宿花莲  177
  在台湾,个人信息是个“宝”  181
  台北普通人,我想与你聊聊  184
  街边一间蒸笼店  189
  哦,鹿港小镇  191
第二章  另类观察
  记者节餐会“人妖”来抢镜  196
  “黑猫中队”与“快刀计划”  201
  夜探“红包场”  208
  “总统府”里面是啥样?  211
第三章  经济生活
  台湾店铺爱讲“老故事”  216
  “金门刀王”:上好钢料土里挖  224
  陆资赴台,投石问路  232
  金鼎,盛不下他们的艰辛汗水  237
  阿里山,追寻一笔大陆善款的下落  239
第四章  离情别绪
  苏花路,最美一段风景线  244
  难忘苏花搜救一幕幕  247
  一丝离愁袭上心头  252
  宝岛台湾,暂时对你说再见  258
第三辑  印象
  “印象台湾”读者告白  266
第一章  生存之道
  台北老店的经营之道  267
  台湾开发商,图牟暴利比较难  275
  台湾老板:“炒人”岂能当儿戏?  281
  “不卖书活不了,仅卖书活不好”  287
第二章  别样生活
  台湾年轻人,奇思怪想何其多  292
  30万“大陆新娘”嫁过海峡  297
  传统婚介业岛内仍吃香  303
  台湾,你轻易看不到的一面  308
第三章  文明镜鉴
  台北,令人感佩的“排队文化”  314
  按摩房开进台北市政楼  319
  纯人文刊物如何叫好又叫座?  326
  台湾海峡真的“变窄”了!  334

内容摘要
 《台湾漫记——一名驻台记者视野里的全景台湾》为国内第一本以大陆资深媒体人视角,真实呈现宝岛多姿多彩“另一面”的专著。《台湾漫记——一名驻台记者视野里的全景台湾》以纪实手法、通过大量鲜活照片,为读者奉上一份食材丰富、风味独特的精神大餐。
呈示读者的是由表及里的三个层面——第一辑“光影”。主要由大量经遴选的新闻照片及简略文字构成,侧重直击和亲历,讲究独家性和广泛性,力图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人文、风物等做全景式扫描。
第二辑“纪事”。以文字叙述为主,图片为辅。是作者行走台湾的经历和见闻,侧重故事性、趣味性及客观性,也是作者对台湾社会的精微洞悉与思考。
第三辑“印象”。是作者赵川完成首期驻点采访任务后,梳理、反刍累积素材而成的一组深度调查报告,属对所获信息的沉淀及省思。

精彩内容
 剥皮寮:怪名字有老故事在台北老城区逡巡,有时会问当地人:“这附近有什么好玩好看的?”答日:“去剥皮寮啊,从这条街过去很快就到了。”有几次,我特地在晚上去找,结果只看到红砖骑楼门额上写有“剥皮寮”几个字,门却是紧闭的,因为定时开放,时机不巧,好几次扑空。
好在距离很近,总有一天会来目睹你的真容。
时间转眼便到了10月,这天,我采访了贵阳街“排骨大王”之后,顺道向广州街一带走过去。不知不觉中被人流卷进了一处红砖骑楼建筑群中,一
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进了剥皮寮历史街区。于是,我以一个游人的眼光,在这有着百年风华的老街区寻找,寻找老台北行之不远的背影。
说实在的,对于我这位来自大陆的中年人来说,这里并没有多少特别惊讶的发现。我更多地是在心中作对比:假如我们大陆城市能这样做,该会有多少个老街区得以幸存?会有多少个老场景得以再现?同台北相比,他们视为宝贝的东西,我们正在大刀阔斧地拆除,他们从民间到处收罗文化遗存,我们正将其视之为碍眼的垃圾。我们只知道“文革”时期破旧立新,毁掉了价值无法估量的历史文物,却不知道,这种状况迄今依然在延续。数百年历史的长街拆掉,建了成排的崭新门面;屹立千年的庙宇被推倒,因为它站在一处崭新的楼盘边碍手碍脚……台北剥皮寮老街区,给我的启发不是它本身,而在它之外。
马英九先生曾说了一句蛮幽默的话:“我以为剥皮寮原先是剥活人皮的地方,哪知道其实完全不是那回事。”剥皮寮名之所来,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呢?我后来查资料得知,所谓剥皮寮是指由康定路、广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围的街廓。因为清朝时期,台湾的建筑材料需要从福州运来,商船从福建运来红砖和杉木,红砖兼做压仓之用,而木材从海水中拖拽而来,经浸泡之后,运到这里需要剥皮处理方好使用,此处因而得名。
诚然,这仅只是一说。
这间教室,似曾相识台北乡土教育中心,属于剥皮寮历史街区的一部分,紧邻百年老校“老
松国小”。这里主要是“以融入式教育与文化之理念,使其作为推展乡土教育的园地”,将学校教育与小区文化相结合,规划不同的主题展览,以及剥皮寮相关历史特展,并办理各项教育活动,借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功能。如
今,这里已成为台北文化地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部分,而且免费开放,自由进出。
街区内拥有不少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古建筑及店家,如章太炎旅台居所、凤翔浴室、秀英茶室、日祥旅社、太阳制木所等,这些都是台北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展示区内,有一间当年的小学教室,教室的布置尤其有意思,隐约呈现当时公民接受教育的情况。这让我约略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对这样一间教室,相信很多人都会生发出由衷感慨。
那天,正巧有一对母女在这里参观。母女模拟师生,坐在教室里相互拍照,她们在兴奋地交流着什么。从她们的神态中,可以判断,在这里她们找到了共同的乐趣。
这间“台湾教室”,既似曾相识,又觉得距离我们太过遥远……西门红楼:文化创意者的天堂
在台北期间,逛得最多的一个地方就是西门红楼。
因为它临近捷运(地铁)西门出入口,我几乎每天都要从门前经过。也
有的重要新闻发布活动选择在红楼内举行,譬如台湾十大观光夜市评选结果新闻发布会就曾在这里举办。
红楼内常年举办演艺活动,也有来自民间的文物展览,还有台湾原住民的手工制作售卖。在红楼外的广场上有一个舞台,常常有年轻人在自弹自唱。在红楼外围,有一个搞怪市场,出售的是年轻人制作的创意商品,包括文化衫、小瓷杯、装饰品、小摆件等等。再远一点就是街头艺人的表演场了,是奉行“街头,就是最好舞台”的流浪艺人们施展才艺的地盘。
总之,西门红楼,仿佛是创意和灵感的策源地,是文化创意者的天堂。
史载,红楼建筑建于1908年,是台湾第一座由官方兴建的公营市场,也
是台湾现存最古老完整的古迹市场。设计者是当时任职台湾总督府的日籍建筑师近藤十郎。
西门红楼设计采取“八卦造型”,取八方云集之意。整体建筑结合东西建筑风格大胆设计而成。2007年开始,经整合包装,成为文化创意展示场所。
如今,西门红楼热闹非凡,剧场、中央展区、红楼茶坊、精品区、文创发展平台布局其中,并着力打造创新发展空间。随着西门红楼将附近徒步街街头艺人表演等纳入其中,其充满才思的各种演出令各路游客大饱眼福。
据统计,仅2009年度,西门红楼及其外围广场就举办了上千场文艺活动,累计吸引了400多万人次参观。
街头艺人各展其能只要是人流密集的地方,必然有街头艺人。
台北,街头艺人最集中之处当属西门町步行街一带。街头艺人,卖艺为生,靠辛苦劳动吃饭,以一技之长谋生,值得尊重。
每每看到这些街头艺人,我总会将其同大陆的卖艺人作对比。我发现,台北的街头艺人水平一般,但是“包装”得较好。衣饰装扮较为整洁,言行较为文明,不会有强讨强要现象出现,至少不会引起路人的恶感。他们的面前总是放一个“欢迎打赏”的纸箱,多少随喜,不给也没关系,就当是自弹自唱,自我娱乐一番。因此,街头艺人成为街头一景,而非“脏乱差”典犁。
在万华寺对面的露天广场上,入夜后,总有卖艺者出现。一次,我在附近溜达,被一种奇怪的乐器声牵引到了广场亮灯处。原来是一位拉锯琴的女艺人在演奏。伴随乐声,一位身有残疾的男子闭目高唱,并手舞足蹈,深深陶醉其中。围观者不时发出掌声,表达对演奏技艺的认可。我走近一看,原
来还是一位“国宝级锯琴大师”。不过,你千万别惊讶,台北街头这样自封
或他封的“国宝级大师”多了去了。在西门町一带,这样的“国宝级”书法家、画家之类,一找一箩筐。
一次,我在捷运士林站出口处看到一位吹口琴的街头艺人在表演。听众就一位——一名两三岁大的顽童,好奇地盯着演出者,并用手摆弄那只“欢迎打赏”的纸盒。孩子的母亲远远看着孩子,边同旁人聊天,她们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我观察许久,做母亲的并没有干预孩子的行为,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
我曾询问一位街头演奏者,这样做是否迫于生活无奈?这位年轻的吉他演奏者说这是自己23岁之前的一种生存方式,是自己的“街头义演”,不仅可“免费练胆”,还能享受喝彩或接受指教,收获音乐学院里得不到的东西。
信夫!艺术原本来自民间,若能以这种方式回归民间,那不正是“源头活水”吗?
每次上街,遇到有意思的街头表演即拍下来。次数多了,竟能组成一个系列,就此呈现给各位。
P31-3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