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赏中国名联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1.6
4.1折
¥
2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树海//刘金高|主编:王树海
出版社长春
ISBN9787544524889
出版时间2014-0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2779379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上编 对联通说
第一节 印象·对联
第二节 出身成分
一、华夏文化孕育
二、母语汉语独生独养
三、桃符·门神·对联
第三节 对联小传
一、唐代之前:寄人篱下
二、唐代:自营家园
三、宋明:初放光明
四、清代:展露辉煌
第四节 对联特征
一、格律严谨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当
3.结构相称
4.节奏相应
5.平仄相谐
6.内容相关
二、宜美宜用
三、亦庄亦谐
第五节 修辞技巧
一、语音修辞
1.谐音
2.异音
3.同音
4.拟声
5.假称
6.绕口
二、文字修辞
1.析字
2.嵌字
3.同旁
4.换位
5.复辞
6.顶针
7.虚字
8.缺隐
三、词汇修辞
1.叠词
2.回文
3.串组
4.转类
5.用典
6.用数
四、语法修辞
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借代
5.衬托
6.对反
7.双关
8.歧义
9.设问
10.反问
11.反语
12.层递
13.分总
14.排比
15.反复
16.拈连
五、特殊修辞
1.集引
2.增改
第六节 对联欣赏
第七节 对联分类
下编 名联通赏
第一话 励志联
第二话 惜时联
第三话 勤学联
第四话 修身联
第五话 气节联
第六话 治家联
第七话 处世联
第八话 交友联
第九话 忧国联
第十话 妙趣联
第十一话 讽刺联
第十二话 春联
第十三话 婚联
第十四话 寿联
第十五话 挽联
第十六话 行业联
第十七话 胜迹联
第十八话 长联
后记
内容摘要
楹联是中国文学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是“诗中诗”,具有文字精练、平仄韵律对仗工整的鲜明特点,恰因其短小而更见作者之功力。《通赏中国名联》的特点是“通”和“赏”,通过对大量楹联佳作妙构的赏析,引导读者品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妙高佳,提高文化品位;通晓楹联的发展,加深对中国楹联文化意义的认识:滋润文化心理,培养文化兴趣,提升文化修养。
《通赏中国名联》由王树海编著。
精彩内容
一、唐代之前:寄人篱下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诗句,这些对偶诗句可以说是对联的“前世”。它们要么在经文中,要么在大赋中,要么在古体、近体诗等文学体裁中四处流浪,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流传到现在的几句上古三皇五帝时代的歌谣可以看作是对偶句的开端。比如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
到了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了。传说,人文始祖伏羲老先生画有八卦,后来周文王又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这就是《周易》。其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象辞》首句分别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词到现在仍在用,而这两句也是颇为工整的对偶句。另外,经过孔老夫子修订的《诗经》中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意境优美,对偶工整。而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对偶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到了汉代,辞赋兴起,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称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到赋的创作之中。
同时,汉乐府中的对偶句也更趋工整。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偶句的运用更为普遍,以致发展到最后,形成了四字六字交替使用的骈体文,所以这种文体又称“四六”。此类文体全是四字六字,四字六字地押韵。但是,也容易导致为押韵而押韵,读起来虽然朗朗上口,却多是空话。
当然,在骈体文盛行的时候,也有一些诗人写下了对仗极为工整的诗句。如
谢脁的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二、唐代:自营家园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不过要是闹独立也是需
要勇气和时机的。到了唐代,对联的“前世”对偶句历经两千余年的磨难,终于从作为诗文的一个修辞法则独立出来,而自成一家。
大唐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在当时绝对不亚于现在的美国。文化上,诗、
文、书、画都出现了一些登峰造极之作,尤其以唐诗最为著名。唐代初期,绝句和律诗开始成型,李白杜甫们的对仗技巧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律诗和绝句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为对联的写作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练笔平台。
其中,“四声”的发现和“平仄概念”的确立对于律诗和绝句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四声”,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不过对于我们的先辈们来说,汉语四声的发现却极为艰难。
其中,佛教的传人和佛经的翻译对四声的发现起了直接的催化作用,后来又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三声)两大类。这就是平仄的概念。
“四声”的发现和“平仄概念”的确立使人们认识到汉语的音调美。有升有降,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和错综美,这也为极其注重平仄关系的对联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对联在唐代独立,自营家园,还有实实在在的史实证据。据说,才高八斗的李白在游历湖北蕲州三角山会龙池时,诗兴大发,题有一联:山高猛虎啸潭静老龙吟
联句词性大致相合,平仄基本相谐,已经符合对联的特征。
此外,相传当时蕲州三角寺的住持是一位高僧,也为蕲州三角寺题有一联:三角山前三角寺九龙桥上九龙庵三、宋明:初放光明宋、明两朝是对联艺术初放光明的时代。虽说宋代对联仍以桃符名之,但其载体已大大越过了桃符板的限囿,门前柱上,亭台楼
阁,应有尽有,水平也达到相当的高度。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就常为后人怀念。
其实,早在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就十分喜欢对联,并大力推广。到了宋代,一代文豪苏轼,横空出世,诗、词、文、书、
画皆有建树,他偶作的对联也别有一番趣味,其改联的故事至今流传。
年少的苏轼自恃读书多,曾有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老者拿一
本书向苏轼问字,苏轼一看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顿时觉得十分羞愧,于是添加四字成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元末明初,章回体小说也在使用对联,诸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都是如此,只是平仄要求没有后来那么严格。如《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回题就是“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语言通俗易懂,不过读起来却很有气势。
明初,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一
次广泛地普及。春节元日,普天之下,宫苑府第,寒门土族,无不张灯结彩,连春联这个名称亦是朱元璋提出来的。
据说,朱元璋称帝后,要求除夕夜全国各家各户门上都要贴春联。为了检查政令执行情况,便微服私访,并为一个幸运的屠夫亲题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联语虽以阉猪为题,骨子里却是在彰显自己的伟大。
不难想象,朱重八从一个出身贫农的乞丐和尚最终一统江山,不就是靠自己的一
双手吗?由于皇帝的重视,上行下效,于是年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俗。而这又对整个对联家族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清代:展露辉煌说清代是对联的辉煌年代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1)对联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文人墨客,看见优美的风景,写副对联,描写描写;心里苦闷了、累了、乐了,写副对联,抒发抒发。同时,经商的、做官的、务农的等等,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也都喜欢用对联说道说道。
(2)写作技巧和手法层出不穷,多种多样。语音修辞有谐音、异音、同音、拟
声、假称、绕口;文字修辞有析字、嵌字、同旁、换位、复辞、顶针、虚字、缺隐;词汇修辞有叠词、回文、串组、转类、用典、用数;语法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衬托、对反、双关、歧义、设问、反问、反语、层递、
分总、排比、反复、拈连,此外还有特殊修辞集引和增改。P6-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