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43.68 4.9折 9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伍晓明|责编:吴近宇

出版社四川大学

ISBN9787569057270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0元

货号31691622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一本涉及文学、符号学、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的学术心得。基本主题是哲学、文学、文化领域中我/们与另一者——在我们之前、在我们之后、在我们之间、在我们之外的另一者——的关系。本书各章所考虑的是不同主体/主题本身如何面对其另一者。在集合或普遍层面上,是一文学如何面对另一文学(文学之前的比较),一文化如何面对另一文化(文化之间的认同与交流),一语言如何面对另一语言(语言范式与思想范式的关系),一思想如何面对另一思想(或中国思想和欧洲思想如何互相面对),人如何面对其作为另一者的兄弟,人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动物。在具体和个别层面上,则是我们的历史人物如何面对另一者:孔子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问者(孔子的问与知),孟子如何为天子舜设想对待诸多另一者(首先是舜自己之父瞽叟)的方式,以及我们可以如何设想舜自己会采取的不同于孟子为他设想的方式,等等。面对另一者就是对之做出应承或负起责任。因此,本书的最终关切是伦理,是我/们与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伦理关系。



作者简介
伍晓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获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和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Sussex)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现任教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ofCanterbury),研究领域介乎文学与哲学之间。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等,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莱维纳斯《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等。

目录
第一部分  谁是另一者?
  新冠病毒之前的人——关于“我/我们”与“另一者”
    一、新冠病毒之突如其来
    二、“此一者”“另一者”“第三者”“他者”
    三、另一者之为另一者
    四、新冠病毒作为另一者
    五、新冠病毒作为人类的醒来召唤
    六、隔离与孤独
    七、另一者与死亡
    八、共同体与个人
    九、另一者与边界
    十、替罪与牺牲
    十一、余思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如何自我认同?
  “文学”之前的“比较”
    一、存在于文学“之间”
    二、比较之前的文学:汉语传统中“文(与)学”之意义
    三、比较之中的文学:现代汉语中“文学”观念的成形
    四、同时性的“审己  知人”:鲁迅之例的简略分析
    五、“原始比较”:传统之“(事)后构(造)”与认同之追认
    六、文学(家)(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之例
    七、作为伦理学的比较文学
    八、不是结论
  文化之间:认同,别异,交流
    一、“交流”的可能性的条件
    二、“内诸夏而外夷狄”
    三、中国历史之例:内外之必然混淆与难分
    四、外作为内所恐惧和所欲同化的另一者
    五、“文德”的相对性:质疑“文化主义”
    六、文化“势差”与“被动的文化交流”
    七、为另一者负起责任的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语言,范式,概念,解构
  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一、“范式”危机,还是文化危机?
    二、从方法到范式
    三、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度之无度与无度之度——略论李泽厚“人类学本体论第一范畴”
    一、难舍难离的“本体论”
    二、可疑的生存目的论
    三、区别人与动物的“度”何在?
    四、“度”如何可以是人的创造?
    五、从“适一度”到“制度”,再到作为“之间”的度
  “问之有”与“有之间”——从外部解构的(不)可能性
    一、汉语和法语“之间”的“Entre”
    二、“Entre”的存在,“Entre”的之间
    三、“间一距”,“认同”
    四、假如我们走出“母语”
    五、内外解构,解构内外
第四部分  经典如今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吾有知乎哉?”——孔子的问与知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涉及文学、符号学、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的学术心得。基本主题是哲学、文学、文化领域中我/们与另一者——在我们之前、在我们之后、在我们之间、在我们之外的另一者——的关系。本书各章所考虑的是不同主体/主题本身如何面对其另一者。在集合或普遍层面上,是一文学如何面对另一文学(文学之前的比较),一文化如何面对另一文化(文化之间的认同与交流),一语言如何面对另一语言(语言
范式与思想范式的关系),一思想如何面对另一思想(或中国思想和欧洲思想如何互相面对),人如
何面对其作为另一者的兄弟,人如何面对作为另一
者的动物。在具体和个别层面上,则是我们的历史人物如何面对另一者:孔子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问者(孔子的问与知),孟子如何为天子舜设想对待诸多另一者(首先是舜自己之父瞽叟)的方式,以及我们可以如何设想舜自己会采取的不同于孟子为他设想的方式,等等。面对另一者就是对之做出应承或负起责任。因此,本书的最终关切是伦理,是我/们与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伦理关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