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弱有所扶”问题研究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51.58
6.5折
¥
7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成文|责编:顾瑞兰
出版社经济科学
ISBN9787521822250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31698469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商品简介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民生建设目标。本书探讨了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理论基础、对象甄别与制度框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演绎法和规范分析法,探讨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理论根基与制度维度,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制度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来看,本书将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基本理论框架,拓宽社会建设研究的理论视阈,从而丰富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宝库;从实践意义来看,本书将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建设方案,从而有助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最终有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作者简介
陈成文,1966年11月生,湖南隆回人,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系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财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项、 重点项目1项、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主编教材4部;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高等教育研究》等CSSCl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论文7篇。在所发表的论文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要点摘登1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详摘2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详摘7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工作》等分册全文转载47篇。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社会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编委、《社会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编委、《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青年探索》编委。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公正理论
二、社会共享理论
三、贫困类型划分理论
四、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
第三章 新时代“弱有所扶”:对象甄别与制度框架
一、研究背景
二、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对象甄别
三、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
第四章 社会保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社会保险的基本构成
二、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推进器
三、社会保险制度的现实困境
四、优化社会保险制度,推动新时代“弱有所扶”
第五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重要制度安排
二、城乡分割: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困境
三、走向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
第六章 社会救助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社会救助: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助推器”
二、社会救助供给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三、社会救助体制改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第七章 大病医疗救助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大病医疗救助: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助推器
二、契合度偏差:我国大病医疗救助的实践困境
三、拓展制度空间: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治本之举
第八章 教育救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研究背景
二、教育救助: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推进器
三、“碎片化”:我国教育救助的实践困境
四、整体性治理: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现实呼唤
第九章 就业救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研究背景
二、就业救助: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稳定器
三、契合度偏差:我国就业救助的实践困境
四、拓展制度空间: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根本之策
第十章 住房保障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研究背景
二、住房保障: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助推器
三、契合度偏差:当前我国住房保障实践中的困境
四、扩展住房保障的制度空间: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现实呼唤
第十一章 法律援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法律援助: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道坚实防线
二、契合度偏差:我国法律援助的实践困境
三、拓展制度空间: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治本之策
内容摘要
本书探讨了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理论基础、对象甄别与制度框架。社会公正理论、社会共享理论、贫困治理类型划分理论以及关于贫困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收入维度、社会地位维度、体质维度、精神维度、能力维度可以将弱势群体划分为经济型弱势群体、
社会型弱势群体、生理型弱势群体、心理型弱势群体和文化型弱势群体五大类。正确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必须以满足弱势群体的主导性需求为目标取向。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应该由社会保险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优抚安置制度安排和慈善事业制度安排等方面构成。
精彩内容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民生建设目标。本书探讨了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理论基础、对象甄别与制度框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演绎法和规范分析法,探讨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理论根基与制度维度,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制度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来看,本书将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基本理论框架,拓宽社会建设研究的理论视阈,从而丰富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宝库;从实践意义来看,本书将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建设方案,从而有助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最终有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