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19.6
3.4折
¥
5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莫伸
出版社太白文艺
ISBN9787551303972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2524839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莫伸,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西部电影集团编剧、导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出版个人专著16部。长篇小说有《年华》《尘缘》《权力劫》等,长篇纪实文学有《闯荡东欧》《中国第一路》《大京九纪实》等,小说曾获得多种奖项,并改编成影视剧、广播剧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入影视创作,有多部电影剧本及电视连续剧本投入拍摄,其中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有《东方潮》《郭秀明》两部,电影有《支书和他的媳妇》《青春集合号》等3部。影视剧及广播剧曾先后获全国第八届、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建国四十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奖”、“夏衍电影剧本奖”等。
目录
楔子 激动人心的一幕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
一位解放军军官的遭遇
回乡的见闻
历史踪迹的探溯者
直言进谏
可以想见的结局
在困难的日子里
刘雪海一家人
农民思想家杨伟名
暧昧的处理
曰趋严峻的形势
最后的岁月
涝河畔的沉思
第二章 伟大的转折
变化开始了
姚生泉和他的《中国农村变革实录》
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
在质疑声中前进
问题在上面
中央必须说话
安徽率先站起
乍暖还寒的日子
“熊不下”的孟家坪
挡不住的春潮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中流砥柱
历史的关键时刻
我要群众
注定将载入史册
第三章 艰难的步履
怀揣问号走洛川
李新安其人
激情澎湃的岁月
惊人的效益
贫穷压着,你还能有啥选择
我栽下的苹果不让我吃了
凤凰涅槃
步步深入的“一号文件”
转变观念真难
“大珊瑚”前的遐思
人民需要教化和引导
第四章 黄土高原上的绿色革命
安塞腰鼓与陕北老黄风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这究竟是什么逻辑
吴起的破冰起航
郝飚和他的一班人
历史的机遇
绿色的希望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让几亿农民受益
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第五章 身边的人和事
偶然碰上的出租车司机
镇委书记何文辉
闫家坪村印象
农村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闫蛮升和许巧莲
变化中的羊山村
农民太高兴了,太感激了
拥护民主选举制度
故乡十二盘
对村民自治的讨论
农民并不认可民主海选村干部
子女接受教育成为农民普遍的负担
农村儿童的走与留
越念书,家就越穷
低保政策的是与非
问题出在哪里
警惕不良习惯势力的侵蚀
第六章 村庄会消失吗
农村到底怎么了
势不可当的打工潮
朝县上走,朝市上走,朝省城走
栓栓的遭遇
假如能够小十几岁
聪明能干的蛮巧
政府应当作为
年轻人的选择
他们还会回去吗
将来谁来种地
变化中的农村人
迎接未来的村庄
第七章 探讨与思考
既不能说好,也无法说坏
气势磅礴的组歌
专家和农民的两悖
对土地私有化的探讨
盘古开天地这是头一回
不能仅从书本和理论上去破解“三农”
事情真的这样简单吗
第八章 田野依然充满希望
靖边的《七笔勾》
黄家峁为什么获得成功
摆脱贫穷的根本出路
池河畔的明星村
全新的养猪水平和养猪理念
许多事情仅靠农民自身是难以实现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田野依然充满希望
第九章 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从神木人的暴富说起
韩老四一家人
这日子,好到天堂了
富裕起来的背后
幸福在哪里
经济发展必须有道德支撑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政策不能只有享用和鼓励
从吃饭说起
政府该不该管
为什么就不能慢一些
想想生活的本质
难道中华文化肩负的任务就是这些
恰恰是被自己的“聪明”所害
刻不容缓地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后记
内容摘要
长篇文学《一号文件》不仅是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更是一部真正立足于真实国家发展、农村生活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艺作品。
中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就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体现。《一号文件》从令人高度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视角切入,以生动鲜明的历史故事为题材,从中国农业遭受“左”的思潮以至于由此带来的巨大挫折的反思开始,截取当代中国农村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事迹,反映了中国农村发生的空前深刻的变化,进而追寻当代农业发展的崭新道路;探讨、思索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未来。
本书由莫伸著。
精彩内容
有人对此不满说:“过去单干时人家可以加把油,几天内把活做完,剩下的时间也可以去逛逛会,看看戏,休息休息。现在把人逼得天天弄,天天弄,真
把人挣死了。”据说我村陈忠瑞就是做活挣死的。他家五口人,就只自己一个劳力,人又软,过去是教学的,没做过庄稼,现在五口人全凭自己养活,因之一天老发愁,饭也不想吃。天下白雨了,人家都回家了,他还在地里冒雨抓稻子,因为不这样就没啥吃,结果回家一病不起,临死前还指着六岁孩子不断叹息:“咋了呢!咋了呢!”因之,最近在农村中流行了这样几句话,恐怕妇孺皆知了:“单干轻,互助重,建了社,要人命。”活做不完的另一个原因,据说是目前用于生产的劳力少了,用于非生产和参加行政管理的人员多了。
如社主任、社管委员经常脱离生产。就拿六月来说,为了清理去年的账项,就有十二三个人在办公室算了五六天账。
有一天,我在场里收麦,场边有一大堆麦粒因无人扫,芽子生得多长,东闻就指着那堆麦苗感慨地对我说:“这放在单干时代,人家一定扫得干干净净的,可是现在就没人管,多可惜呀!”我笑着问:“你为什么不扫?”他说:“又没定工分,我扫它干啥,瞎了让他瞎去,这就是合作化的‘优越性’么!”诸如此类的反话很多。粮食分得少了,他们说:“不愁吃不完,这是合作化的优越性。”柴分得少了,他们说:“不愁没处放,案板底下也能摞麦秸垛,这就是合作化的优越性”。由于经营不良,大批耕牛死去,人们天天吃牛肉,他们也称之为“优越性”。
由于建社产生了上述许多“优越性”,许多农民对建社都敬而远之了。
目前,各村都建社了,只有涝河东一个村子名叫向家堡,由于修第三电厂,迁移至曲抱村东侧,因迁
移尚未建社。今年春天,政府派人去建社,他们一致不肯。政府坚持要建,他们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条件说:“咱们在大路上等着,如果过去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说建社好,我们马上就建。”不知问的结果怎样,至今未建。
有人说:“‘瞎猫好猫,逮住老鼠为妙。’建社既然不增产,政府为啥一定要叫人建社?”有人说:“土改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拥护,统购统
销百分之五十的人拥护,建社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拥护。”除了自己家所在的伦二社,陈同台还写到伦三社的情况:直到七月中旬,包谷长得多高了,一遍也没有锄,社员人心惶惶,不愿下地,闹着要分社。政府无法,只得把社划小,每村一个,现在,已经划分完毕。
南斑原来是全社最落后的村子了,但分社后最积极,有的人天不明就在地里等着做活呢,几天之内就把过去所耽误的活做完了。而有些尚未分社的村子,却依然落后如故……为今之计,出路何在?大多数农民都认为把社划小,每村一个,是解决当前矛盾最有效的办法。这样,不管在劳动质量上、组织上、粮食分配上,等等方面,问题会大大减少。发生了问题,也好解决得多。
事隔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陈同台的这一段话,禁不住让人感慨万千。
事实上,由于后来农民以消极怠工来对抗当时的“一大二公”,以致中国的粮食越来越紧张,农村越来越贫穷,最终政府还是不得不把生产组织形式一再划小。如果说从前曾有人设想以县为核算单位组织起人民公社,那么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只好一步一步地朝后退,先是退到大致是乡镇规模的人民公社为核算单位,接着又退到村级规模的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最终退到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尽管从上到下一
片呼声要求继续朝后退,但是有关方面动用了强力手段阻止再退。
1961年的国庆节——此时的陈同台已经由于直言
忠谏而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并因此经历了一段非人的生活——他回到户县农村家中参加农业生产。当年的伦二社早已不复存在。他所在的玉蝉乡中斑竹园村也
已经成为中斑生产大队,大队分成四个独立核算的生
产小队——这比他当初提出的以每村为一个核算单位更小。
应当说,实践最终证明,陈同台早在多年前提出的划小核算单位的设想,不仅后来被政府接受并实行了,而且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没有人敢来证明他的正确,更没有人敢来为他伸张正义。
在《农村见闻录》中,陈同台还写到农村干部的选举,选举时,政府早已经定好了人选,但还是要让农民来过一遍程序。农民对此意见很大。
有一次选举完后,周大坐在十字口气呼呼地说:“我说不来,不来,人家选谁咱没意见,还是硬把我叫来,结果你们事先都商量好了,还叫我×锤子来咧!”其他都笑着说:“算咧算咧!快回去睡觉,把你气上鼓胀病了还没钱请医生呢。”陈同台问农民:政府提出的人,是否都是大家所
拥护的、能为大家办事的人?他们说:“有些是,有些不是。就社主任陈益茂
来说,过去抽烟、赌钱,把一份家产踢光了,人都叫他二流子,但因为成分好,又能说会道,爱和干部接近,表现假积极,便入了党。政府在选举时,净提的是党员,因此谁能不选人家呢!”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叫陈益茂的社主任,土改时候原本是个没落地主。之所以没落,是因为他抽大烟
和赌博,把好好的一个家败了。
土改是根据土改前三年家庭经济状况来定成分的。陈益茂的败家恰好在土改前三年,于是原本应当是没落地主的他摇身一变,成了苦大仇深的贫雇农。
再下来,他被内定为社主任的人选了。P35-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