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俗/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3.66
4.3折
¥
5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梓夫|责编:卢祥秋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24384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31138594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梓夫,北京通州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供职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编剧,原创作室主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异母兄弟》,“漕运三部曲”:《漕运码头》《漕运古镇》《漕运船帮》,《遭遇复仇》,《梨花渡》;中短篇小说集《昨夜西风》《蜜月日记》《都市里的11种爱情》《格外》《王梓夫小说选》《男人气象》《报告政府》;散文集《往事门前》《感悟生命》《通州赋》《漫长漫长的冬天》《撒谎不是人》;长篇随笔《寻求活法》;《王梓夫自选集》(3卷);《王梓夫小说精品》(5卷);《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王梓夫卷》(15卷)及影视剧作品多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其中长篇小说《异母兄弟》获北京市建国45周年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漕运码头》获北京市建国55周年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并拍摄成40集电视连续剧作为北京电视台建国60周年开年大戏。《漕运码头》曾在台湾地区出版繁体字版本。
目录
第一辑
故乡的井
孩提时代
生活的峡谷
青蛙的禁忌
少年徒步者
充满恐惧的小院
漫长漫长的冬季
我那匹可怜的老马
挽不住的乡愁
北京的雨季
第二辑
筑巢而居
柴禾灶
煤火炉
北方的大土炕
脚与鞋
我心目中的城里人
乡村里的“工作人”
故乡的裸俗
庄户人家的看家菜
舌尖儿上的乡愁
庄稼人的职称与晋升
女人和月亮
第三辑
蝉蜕
生命的黄金白银
田野又是青纱帐
麦田守望者
黄澄澄的狼尾巴
救命的红薯
菽水承欢
黑牙村的神话
吟哦在乡间小路上
关于玩儿的随想
我的勤工俭学
我的文学出路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家王梓夫的一
部散文作品集。收录了作者精选的《漫长漫长的冬季》《我那匹可怜的老马》《我心目中的城里人》《乡村里的“工作人”》《故乡的裸俗》《庄户人家的看家菜》《田野又是青纱帐》《黄澄澄的狼尾巴》《救命的红薯》《我的勤工俭学》《我的文学出路》等三十四篇精彩文章。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早期
回忆少年时期的家乡生活的代表作,生活虽然艰苦,但更能表现出人们为了生活下去的聪明才智。本书主题积极,思想深刻,语言生动幽默,具有出版价值。
精彩内容
我那匹可怜的老马每当我听到有人唱起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的时候,便会想起我那匹可怜的老马。三十多年过去了,它那瘦骨嶙峋、摇摇欲摔的身影,总在我眼前晃动,让我挥之不去,忆起心酸。
庄稼人的孩子天生地喜欢牲口,这跟祖祖辈辈原始的生产方式有关。从上小学的时候起,我们每逢星期天或寒暑假,都要到生产队去参加劳动,为的是挣一点儿工分,辅助父母维持生计。没有谁提出我们是童工,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生产队的工种有多种,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让我们侍弄牲口了。主要的活计有跟车(跟着大车把式装车卸车)、拉墒(我们在前面拉着牲口,把式在后面扶着犁)、打磙子(我们拉着牲口,牲口拉着一个石磙,轧土或轧苗)。牲口也有多种,骡马驴牛、青壮老弱。最幸运的就是能轮上一匹马,再健壮一点儿更好。因为除了干活儿,收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骑在它的背上往村里赶,威风得像凯旋的战士,这是我们的特权,连真正的把式都无此殊荣。
我倒是轮上了一匹马,青灰色的,高高大大。可是它太老了,太瘦了。皮包着骨,身上的骨架子像是干劈柴绑扎起来的。骑在它的身上,加上我也瘦,瘦骨硌瘦骨,没进村屁股就硌出了血,好几天走路都哈巴着腿。
那正是三年大饥馑时期,人都吃糠吃树皮,还能有牲口的份儿?它们能活下来就不易了。我那匹老马越来越瘦了,走路都摇摇晃晃,四条腿绊蒜,总像是要摔倒的样子。不能骑,我不骑就是了,无非少了几分少年难得的威风。急的是它干不了活儿,拉一个石磙子,本来算不了什么,它却很吃力。走两步,就停下来。我用鞭子抽它,它无动于衷;我用鞭杆打它,鞭杆在它的瘦骨上嘎嘎地弹跳,把我虎口都震裂了。它拉着石磙子不走,低着头拱着地上的泥土。我明白它是饿的,本能让它向土地索取活命的“进口物”。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光秃秃的大地上什么也没有。然而它仍然不失望,任你吆喝任你打,它就是不向前移动。
打磙子或轧土或轧苗,都是有定额的。我们的那一份定额完不成,谁也别想回家吃饭。尽管回去之后我吃的是糠它吃的是草,肚子可早就等不及了。它饿我也饿,可是活儿还得干。为了让它干活儿,我就到田头折了几枝刚刚发青的柳条儿,放在它的鼻子下。它刚要伸嘴去叼,我就把柳条儿向前移,它只好拉着磙子往前追。就这样,我又哄又骗,勉强让它把磙子往前拉。那情景,现在想来,不仅非常滑稽,也令人心酸。
终于有一天,我的老马倒下了。它是倒在饲养室的门口的,任谁怎么拉怎么打,再也起不来了。终于,队长说话了,杀了分肉吧。
当时,农村流行着这么一句话,队里的大骡子大马死了,没有人心疼;要是谁家的小鸡崽丢了,女主人能骂三天三夜。我的老马死了,何止是没有人心疼,不少人都像过年一样的高兴。仅仅是因为能分到一点儿可怜的马肉。
我不知道那一天是怎么过来的,人们奔走相告,端盆端碗抢着来分马肉。我却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着,我气愤人们的幸灾乐祸,不忍看着我的老马被一小块一小块地宰割,可又不愿意离去。肉分光了,剩下的只是马头和骨架子。按照当时的规矩,这不能分的一部分,就放在炒料的大锅里煮。煮熟了,村干部和饲养员可以来吃,孩子们也可以来吃。晚上,小伙伴们都兴高采烈地往队部跑,为的是啃那马骨头。我也去了,却没有往锅边凑。我那饥肠辘辘的肚子,一点儿也没被煮马骨的香味所诱惑。
那张青灰色的马皮就钉在饲养室的土墙上,殷红的鲜血顺着墙根流到了地上,星星点点的,招来一群同样饥肠辘辘的苍蝇。紧绷的马皮上,还留着我鞭杆敲打的伤痕。我摸着那干涩的皮毛,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1997年10月24日于桑梓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