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6.38
4.7折
¥
78
全新
仅1件
作者谭小琴|责编:秦琥|总主编:颜晓峰
出版社重庆
ISBN978722917464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1755490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谭小琴,安徽黄山人,清华大学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领航学者”“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师团”专家成员。
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天津大学第九届师德表彰‘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十余项。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18项,出版著作(含合著)14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总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
前 言
第一章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第一节 科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2 第二节 科学精神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26
第三节 科学家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气质/43
第二章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实质
第一节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核心/62 第二节 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最鲜明的本质/68 第三节 求实精神是科技发展进步的源动力/80 第四节 奉献精神成就科学家高尚人格风范/88 第五节 协同精神是科技全球化时代之必需/96 第六节 育人精神关乎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102
第三章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科学家精神的民族凝聚功能/110
第二节 科学家精神的精神激励功能/116
第三节 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整合功能/122
第四章科学家精神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科学家精神与国家兴衰/130 第二节 科学家精神与人性塑造/142 第三节 科学家精神与人类命运/155
第五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价值维度
第一节 一片冰心在报国—— 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162 第二节 创新敢为天下先—— 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171 第三节 千淘万漉只为真—— 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176 第四节 不为名利遮望眼—— 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181 第五节 集智攻关无不成—— 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187 第六节 甘为育人“铺路石”—— 弘扬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93
第六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文化维度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文化滋养/200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注入了文化力量/217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奠定了文化基调/228
第七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维度
第一节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42 第二节 阐释好“中国特色”/255
第三节 构建好中国话语体系/260
第四节 做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264
第八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践维度
第一节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完善人才机制/268 第二节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优化学术环境/279 第三节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营造社会氛围/288
第四节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298
第九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处理好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318
第二节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321
第三节 勤学善思、吸收借鉴,坚持自然科学与政治的良性互动/324 第四节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328
结语 用精神的力量点亮中国科学的浩瀚星空/345
后记/347
内容摘要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什么样的科学家精神、怎样坚持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个重要时代课题,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实质、社会功能和当代意义,并力图从价值维度、文化维度、时代维度、实践维度、基本原则等视角向读者展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容。本书适合高校师生作为教材选用,也可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丛书”,作为一套开放式的研究丛书,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理论和实践问题,分专题分批次,组织力量、研究撰写,由点而面、展开推进,传播成果、交流思想,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著作出版重要平台,力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理论贡献。
2020年9月11日,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就有科学家精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努力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精神指引和根本遵循,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增强国民的精神力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科学精神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科学家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气质。一个国家繁荣兴盛,离不开科学。科学、高科技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显然已经无法离开。进入新时代,科技强国更是所有人必须追求的使命。发扬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精彩内容
第一章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代以来的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都会引发产业变革,导致大国兴衰和世界格局的调整。因此,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学家精神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今天仍在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一节科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科学不仅是一种拓展人类知识范畴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过程。“从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来看,科学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孕育出来的,因而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早期更是如此。”[1]“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化的活动,科学显示出独特的制度文化和规范文化特征。”[2]科学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或从文化的角度揭示科学本质,是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深入认识科学本质的结果。“科学文化的兴起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关系密切。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亚文化系统,科学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不断获得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先进文化。”[3]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经济力、物质力,也是第一文化力、精神力,并主要通过这两个方面发挥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科学释义“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其本义是“学问”或“知识”。进入19世纪后用来特指自然科学,实证主义兴起之后又开始用来泛指基于数学分析和经验研究的一切学问。在作为“science”译语的“科学”由日本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主要用“格致”来对译“science”。
这样,“格致”除了继续指代与“正心”“诚意”相关联的修身、明德方法,还被用来指称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以及物理学等。当“science”在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影响下演变成泛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之后,要不要扩大“格致”的解释范围以适应“science”概念的演变便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结果是熟悉西方科学发展情况的严复和梁启超选择了“科学”。于是,放弃语义多歧的“格致”,选用“科学”便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潮流,以至于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之后,“科学”迅速取代了“格致”。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罗伯特·默顿(RobertKingMerton)认为:“科学是一个难以概括的词语,它所指的是一些不同的、尽管是相关的事项。它通常被用于指:(1)一套特定的方法,知识的证实依靠这套方法;(2)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一些积累性的知识;(3)一套支配所谓的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或者(4)上述任何方面的组合。”科学学的创始人约翰·贝尔纳(JohnDesmondBernal)也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发生如此重要的变化,以至于无法下一个合适 的定义。科学在其历史发展中表现为多种形相,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科学这一概念是难以用定义的方式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诠解,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来作为唯一的表达方法。贝尔纳在对科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指出,完整意义上的科学至少包含以下五层含义:“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按照贝尔纳的观点,科学具有至少五种形相,每个形相都反映了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只有把这些形相综合在一起考察,才能抽取科学较为完整的含义。 “贝尔纳对于科学的多种形相的观点,对于把握科学的本质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实际上,中国学术界关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袭了贝尔纳的观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