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44.33
6.5折
¥
6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姚立发、张礼庆、 张书云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22067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694828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姚立发(现名姚兵),江苏盐城人。著有建筑专业作品十余部,出版长篇小说《广厦万象》《叱咤龙城》《匠人天下》《筑梦精建》。
张礼庆,江苏扬州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现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编审。
张书云,江苏盐城人。农工党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艺术评论专著《伊犁七家艺术赏析》《夜的缪斯——张书云艺术评论集》,参与《中国美术史·20世纪卷》编撰。
目录
目录
第一章?三拜传承树乡风 001
桃镇有三处地方在人们心中举足轻重,分别是新四军烈士陵园、孔子庙、百家祠堂。这三处胜地留下多少崇德向善的佳话?
第二章?风雨磨砺少年志 012
一向重视孩子教育的曹援朝家为何要让老三曹商辍学?老三得知父母的打算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全家出动寻找,结果会如何?
第三章?英雄回乡育五孙 024
曹仁杰是抗美援朝英雄,从省级机关离休后,为何放弃省城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到老家?他是如何挑起了一个苦难的家?
第四章?一片丹心报桑梓 036
曹工在省城读研究生时,与导师郑旺的女儿相恋,但曹工决心毕业后回乡建设桃镇回报乡亲。郑旺全家将如何抉择?
第五章?保粮护耕寻良方 048
桃镇召开保粮护耕会议,却遭到副镇长胡立等种植经济作物的利益团体的反对,工作一时陷入僵局。镇长谭成仁如何寻求改革良方?
第六章?各领风骚皆风采 055
曹家五个孙子女都已长大成人,老五曹兵没上大学,他们如何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步入事业正轨,成为佼佼者?
第七章?屋漏偏逢连夜雨 063
一场风暴导致村民房屋倒塌,由此引发镇里有关危房改造的计划,他们如何齐头并进推动保粮护耕和古镇建设?
第八章?比翼双飞同回乡 069
曹工快毕业了,郑晓煜读研一,郑母则希望曹工把老家发展好再让女儿过去。郑旺全家如何同意随曹工一起回桃镇过春节?
第九章?家国相依绘蓝图 076
除夕夜,郑旺全家与曹家爷孙大团圆,镇长谭成仁的到来,激发起全家关于土地集中耕作的讨论,他们对家乡这项改革有何设想?
第十章?龙腾虎跃过大年 089
桃镇的春节传统而现代,热烈而喜庆,来自城里的准孙媳郑晓煜如何适应乡风民俗?一出舞龙灯又为何使曹工浮想联翩、热泪盈眶?
第十一章?走马上任挑重担 097
曹工毕业后从省城回到桃镇,他新官上任面对棘手难题,如何配合镇长谭成仁实施耕地集中的改革?
第十二章?雄关漫道真如铁 106
桃镇正式召开耕地集中村集体会议,会上引发争论。曹工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农村工作的复杂艰巨和肩上的责任,他又会如何做?
第十三章?安得广厦千万间 113
桃镇农民的耕地集中起来了,住宅集中的同时解决了危房问题,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这一难题,他们如何缓解?
第十四章?踏破铁鞋无觅处 124
桃镇土地确权,一向唱反调的胡家村反应如何?正当曹工为供暖问题绞尽脑汁时,家中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轻松化解这个长期的“老大难”。
第十五章?集体经济新引擎 133
村集体总经理竞选演讲,桃镇回乡大学生周长富脱颖而出。各村集体干得红火,谭家和、胡小利他们这些非种粮集体会怎么做?
第十六章?妙手生花各千秋 143
桃镇有户王家,前辈属名门望族,王家奶奶有个绝活儿——双面绣,并一手抚养三个孙女长大。这三个孙女如何心灵手巧,各有千秋?
第十七章?文旅古镇开新花 150
桃镇危房改造时,曹兵办起了建材总汇商场,后来直接建成“未来家样板营”民宿。对于镇文旅街的建设和招商,聪明的曹兵会如何做?
第十八章?栽下梧桐引凤来 157
一个个优秀人才被吸引到桃镇,并都在这里落户,他们在建设桃镇这个大家园的同时,又是如何在这里筑起自己的爱巢?
第十九章?吹尽狂沙始到金 170
桃镇土地集中三周年总结会上,市长王为民为何突然到来?曹工在会上总结时,为何发出倡议摘下“农民”的帽子?
第二十章?选举风波浪潮起 179
在镇新一届镇长的选举中,为何代理镇长曹工意外落选了,而副镇长胡立却赢得了多数选票?选举将何去何从?
第二十一章?正义逆转除邪恶 185
出了什么事,让曹工、曹商、曹兵分别被上级纪委和派出所带走查问?为何曹老爷子对此却并不担心?结果又会如何?
第二十二章?四喜临门结良缘 193
曹农与王牡准备举行婚礼,为何原本作为伴郎、伴娘的曹兵与王花也一起举行了婚礼?这其中又演绎了怎样一出人间悲喜剧?
第二十三章?殚精竭虑结硕果 200
谭家和负责的桃镇盐碱地改良,小蚯蚓发挥了大作用,使荒地变废为宝。然而一场蹊跷事发生了,结果会如何?
第二十四章?幡然悔悟树新风 212
桃镇人渐渐富起来,有些麻将场也冠冕堂皇开起来,曹商被几个工程分包头夜夜追捧玩麻将。一场家庭聚会上,曹老爷子将如何规劝?
第二十五章?未雨绸缪保平安 228
长江下游一带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其他乡镇纷纷转移居民,桃镇为何在洪灾中损失最小,在抗洪中,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第二十六章?迭代更新共担责 241
洪灾后,桃镇与另三个受灾严重的邻镇合并为桃园镇,面对倒塌的房屋、淹渍的农田,作为新任镇党委书记的曹工如何力挽狂澜?
第二十七章?为民解忧扬正气 249
新官上任的曹工在一次暗访中发现了原临海镇一家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造纸厂,这一事件如何牵出一起贪腐案?
第二十八章?沧海桑田潮起落 262
桃园新开了降解制品厂,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实现循环经济,然而好事多磨,他们如何面对一场将自身推到风口浪尖的网暴?
第二十九章?智慧时代踏浪来 275
为适应智能生活需求,桃园主动申请作为全省“智慧城市”样板,他们如何从一张白纸绘就农业、商贸、居住等生活的全智慧化蓝图?
第三十章?春风得意马蹄疾 286
新上任省体育局局长的程石来桃园考察,看一场因万亩花海长廊和十里桃花大道带来的“马拉松比赛”,将会给桃园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
第三十一章?金秋红叶谱新篇 296
当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桃园如何建设养老的乐土?义市代表团慕名来访,陆市长与桃园又有着怎样刻骨铭心的缘分?
第三十二章?锦绣世界针线牵 311
桃州农产品订货会上,一幅百米刺绣版桃园“清明上河图”引起一位意大利小伙的关注,从而如何开启一段跨国姻缘,促进异国两地大农业的发展交融?
第三十三章?而今迈步从头越 328
桃园镇的大农业发展迎来了国际化合作,而在此时,桃州市委一项新的任命将曹工调离了桃园镇。曹工如何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更重要的责任?
后?记 332
内容摘要
长篇小说《巨变》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苏北地区一个典型的水乡——桃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桃镇人仍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农业生产落后,乡镇企业几乎没有,危旧房屋很多,老百姓面临着供电难、取暖难的实际困难,生活停留在温饱水平。
主人公曹家爷爷曹仁杰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战功的英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转业后在省委部门工作,和几位幸存的战友立下“血盟书”,以救济牺牲战友的家庭,却无法顾及自己在农村艰难度日的儿孙们的生活。八十年代后期,曹仁杰离休后放弃留在省城养老,回到桃镇服务乡村建设并培养五个孙子女读书成长。
在爷爷曹仁杰的影响下,九十年代后期,老大曹工研究生毕业后主动回乡发展;老二曹农在读博士期间,带着光电项目回乡创业;老三曹商、老四曹学、老五曹兵,也都以自身的努力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在镇长谭成仁和曹工大力推行村级和镇级集体经济的改革中,发展中的桃镇吸引了一批知识青年创业,大家紧紧抓住国家的方针政策,发扬穷则思变、苦干实干、大胆创新的精神,凭借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胆识,开拓思路谋发展,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和兄弟乡镇集体化联合发展,最终使桃园镇形成了大农业的发展格局,并以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带动乡镇农文旅一体化的特色产业,使一方土地初步实现了种植集体化、农业规模化、乡民知识化、乡村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的转型,昔日的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迭代更新的桃园镇实现了华丽的巨变。
《巨变》小说人物塑造角度多样化,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以桃镇发展变迁的宏大叙事,生动再现中国风云跌宕的时代转折,凝聚了主笔作者、建设部老领导姚兵同志几十年工作中的研究思考与丰富实践,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作者审视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大变量”的匠心思考。小说可谓一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乡村振兴史、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一位老领导倾注毕生心血的报国呈献、一群返乡青年以奋斗致青春的实践场,带着命题探讨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对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奋斗目标,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精彩内容
第一章?三拜传承树乡风这个冬天来得有点早。傍晚晴空突转阴沉,北风呼啸,夹着雨点猛烈地袭击着苏北沿海的桃镇。树叶尚未凋零的树木甩动着一身的枝叶,浮摇在风雨的“浪涡”里。秋收后翻耕整地的人们冻得瑟瑟发抖,都早早收工。曹援朝夫妇从田里回来,麻利地把猪食分舀到猪槽里,把鸡赶回鸡窝,正好孩子们也放学了,一家人关上门生火做饭,红彤彤的灶火,热气缭绕的蒸锅,暖融融,香喷喷。家,简陋贫寒,总归是一个安宁的避风港。
全家人围着方桌喝着热腾腾的玉米糁粥,浑身暖和起来。晚饭后,曹援朝编起箩筐,妻子王翠兰拾掇家务,刚上初中的老大曹工、老二曹农开始在煤灯下写作业,上小学的老三曹商和老四曹学一起趴着看借来的小人书,老五曹兵拿着小木枪自个儿玩耍,一家子其乐融融的。
突然,传来“砰砰砰”急促的拍门声:“曹家大哥,翠兰,快开门,我儿媳妇要生了!”曹援朝立刻停下手里的活,开门瞬间,一阵风雨袭来,带着寒气,差点吹灭了油灯。东边邻舍的周大婶浑身湿漉漉地站在门口,看到曹援朝就一把拉住他往外走;王翠兰急忙放下家务活,边穿雨衣边交代曹工照顾好弟弟妹妹,随手拿上一件雨衣赶紧追了上去。
东舍周家平时就婆媳俩在家,儿子长年跑船。这不,媳妇预产期要到了,说儿子这几天要回来,不巧的是,媳妇提前临产又碰上这风雨天。
跟着周大婶进了房间,曹援朝夫妇看到周家媳妇疼得身躯蜷缩着发抖,额头上出着细密的汗,孱弱地说:“肚子好疼,我好像是要生了。”“快送去镇卫生所!”曹援朝急中生智,套上妻子递来的雨衣,冲到自家屋后,拖出一辆前几天拉肥的板车,王翠兰眼疾手快铺上稻草覆上被子,又给周家媳妇套上大雨衣,三个人小心地把她抬到板车上。周大婶拿出包袱和手电筒准备出发。曹援朝迟疑了一下,说:“大婶,这晚上黑灯瞎火的,路上坑坑洼洼,你若有个闪失会耽误时间,不如这些都给翠兰,你就留在家里,顺便帮我们照看着孩子,这边有我们呢!”周大婶激动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连声道谢。顾不上多说话,曹援朝在前面拉起板车,王翠兰把周大婶的包袱放到板车上让周家媳妇枕着,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扶着周家媳妇往卫生所赶。
“等等,我们也来了。”曹援朝转过头,看到老大曹工、老二曹农气喘吁吁赶了上来。
“叫你们在家照顾弟弟妹妹,这生孩子可不是小事,凑什么热闹,快回去。”王翠兰呵斥道。
“家里有老三照看呢,我们也来帮个忙。”老大曹工说着在后面推起板车。
“算了,让他们跟着吧,我们快走!”两个儿子在后面使劲推,曹援朝一下子感觉板车轻快了许多。
寒风裹挟着雨点打到脸上阵阵刺痛,强风密雨下,眼睛难以睁开,借着手电筒的一束微光,几个人行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茫茫风雨之夜。村子离桃镇卫生所足足有六七里远,风雨交加,冰冷刺骨,路上坑洼泥泞,曹援朝夫妇和两个儿子,他们仿佛不是用脚去跋涉,而是用生命去奔跑,与时间赛跑,要在黑暗中掘出生命之光。
远远地看到了卫生所的灯光,曹援朝的心头敞亮起来,用劲拉着板车,曹工、曹农也愈发使劲推,一路小跑起来。到了医院,值班的妇产科女医生见状也毫不懈怠,忙着给周家媳妇检查,发现羊水破了,宫口也已经开了五指,赶紧让扶到产房。周家媳妇进了产房,曹援朝夫妇总算松了口气,王翠兰去办手续交钱,曹家父子三人摊开身子,坐在产房外的长椅上等着。
产房里,周家媳妇疼痛剧烈,有医生帮助接生,心情也放松下来,配合女医生的手法使劲。过了二十来分钟,眼见小孩的头要出来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停电了!
产房内外,一片黑暗。曹援朝夫妇和两个儿子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在外干着急。产房里也一阵忙乱,护士赶紧去点蜡烛。女医生则靠着经验,一边让周家媳妇继续使劲,一边摩挲着继续接生,周家媳妇变得紧张,分娩时撕心裂肺的叫声听得人焦灼不安。
曹援朝夫妇也跟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就在心急如焚时,产房里传来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此时,蜡烛也点好了,产房内外一片欢呼声。
火红的烛光映照在孩子粉红的脸庞上,好像冲破长夜初升的朝阳。医生一看还是个男孩,告诉产房外等候的曹援朝夫妇,可把他们乐坏了。过了一会儿,周家媳妇被护士推了出来,转移到了病房。看着身边的孩子,周家媳妇微笑着对女医生轻声说:“女先生,请给孩子起个名吧,今天要不是您医术高超,我们母子指不定会出什么情况。”说实在的,在农村的医院,可能其他科的医生水平不一定高,但是有经验的产科医生的医术一定是高的,所以很多人都称呼医生为“先生”,以示尊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产妇生孩子都是到卫生所,很少会到县医院的,产科医生干得多,而且没什么先进医疗设备,主要靠医生自己的经验。所以,这位产科医生也自然成为接生高手。女医生也没有谦虚,想了想,说:“如果真让我来起这个名字,我就推荐用‘迎光’,因为孩子出生时正好是蜡烛点亮的时候,而且又是晚上生的,正好是黑暗中迎接光明的时刻,叫‘迎光’是不是正好应景啊!”周家媳妇一听连声说“好”,曹援朝夫妇也一个劲地点头说:“周迎光,很好的名字!”民间说,孩子的命大,或许就会有好的运气,这孩子后来还真考上了大学,而且干的就是与光、电有关的工作,也许是命,也许是人的引导。成长中的风雨必定让人刻骨铭心,就在这场风雨之夜,受到洗礼的还有曹家两兄弟,少年的心灵在风雨泥泞中,在看得见的生死角逐下,在倔强生存的潜意识里,埋下种子、绽放光芒、辉映未来。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话回到这片叫桃镇的苏北水乡。这是一个离县城约三十公里的古镇,约有一万多户人家繁衍生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春种秋收,看天吃饭,日子再苦再累也还过得去。
桃镇可谓苏北的江南水乡,清亮秀雅,充满灵秀之气。小镇中间有两条河,一条由西北向东南流入大海,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汇入大运河。这两条河把小镇分为镇北、镇西、镇南、镇东四块,两条河交汇处形成的一个弧形半岛就成了小镇的中心,处于镇东,所以镇上的人主要就住在这里。历史上运盐的商人和帮派都是乘船从这两条大河来到桃镇,他们建成的会馆驿站成了今天这里的古建筑,有些古建筑毁于战争,也有些保留了下来,从中可以一窥江淮贩盐船只往来河上的古风遗迹,感受到这里的历史文化韵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桃镇虽然地方不大,却有三处特殊的地方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分别是新四军烈士陵园、孔子庙、百家祠堂。
新四军烈士陵园位于镇北,坐北朝南。那个地方高,建设者想着烈士们能福佑整个桃镇。那里的每条河流上都有两三座小桥,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野趣。也有在外的学者回乡,途经此处,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不禁吟诗:“竹溪村道小桥斜,先祖遗风传百家。”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桃镇并不安宁和乐,和其他地方一样,笼罩于民族救亡的战火硝烟中。抗日战争时期,镇上家家户户都送儿郎参军。新四军紧紧依靠人民打游击战,几场伏击战把日军和伪军打得落荒而逃,后来,吓得日本鬼子到了桃镇就绕道走。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又想趁机抢占新四军建立起来的根据地,桃镇的很多年轻人加入了新的保卫战,在惊心动魄的淮海战役中奋力拼杀。在炮火洗礼下,桃镇成长起一批军官,同时也有许多桃镇儿女壮烈牺牲。几乎每家都有血洒战场、以身殉国的烈士。曹援朝的父亲曹仁杰就是打日本鬼子时参的军,后一路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斗,立了功,转业后在省委部门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桃镇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竖起了一座高高的纪念碑。每年清明之际,这古朴的小镇人山人海,热闹却又悲壮。大半个县城的男女老少纷纷前来烈士陵园拜谒。全县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要前往,一些邻镇学校的专车停在镇口,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长队步行而来,很多他们的先辈就埋葬在这里。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集体组织起来,面向党旗,举行入党宣誓仪式。还有远道辗转而来的烈士后代,一路风尘仆仆,手捧鲜花,当地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总会热情地指路。
每到这时,烈士陵园周边人流如潮却井然有序。与别的地方悲悲戚戚的氛围不同的是,桃镇的清明节仿佛是一场庄严肃穆的盛会,充满了令人振奋的生命力。一块块水泥墓碑整齐地立在生养它们碑主的水乡大地上,一如它们的碑主生前那般勇武。桃镇因红色革命历史而声名远扬,大多时候,外地人可能并不知道苏北有个桃镇,只知道有一个新四军烈士陵园,埋葬着为国捐躯的先烈。
除拜谒陵园祭祀烈士外,桃镇还有一件大事,就是祭拜孔子庙。每年进入六月,值中考、高考前夕,四周七里八乡的人们带着孩子向这里涌来。说来也怪,人们都说桃镇风水好,到这里祭拜能助人事兴旺,可令后代富贵显达。
孔子庙建在镇西,里面有座孔子塑像,两边站着栩栩如生的彩塑书童像。受益于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这里也是香火不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突然闯来一帮红卫兵喊着“破四旧”,要砸孔。桃镇的老人们冒着危险,偷偷把孔子像和两个书童像搬走,藏在镇西以西的一个抗日战争遗留下来的土堡里,外边用土封得严严实实的,前面还栽上了两排白杨树。也许是受孔老夫子的庇护,白杨树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根本不像是新栽的。为了防备被搜查,老人们说新四军打日本鬼子的地方,很多先烈就战死在土堡这里,不允许外人来惊扰他们的魂魄,所以这些从外面来的红卫兵才没敢进去。在这方水土的滋润下,白杨树高大挺拔,在空中摇曳,微风吹过,叶子哗哗作响,倒像是白杨树得了新四军先烈们的嘱咐来庇佑孔老夫子了。
受先烈们庇护的还有孩子们,他们在桃镇的田间、沟河、树头、草丛雀跃,度过了与泥、与水在一起的快乐的乡野童年。镇中的两条大河边上栽了一路杨柳树,初春的时候,杨柳冒出嫩黄色的小芽,渐渐一点点变绿,好一派“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的诗意。
有时候孩子们会折下柳条编织成帽箍戴在头上,好似电影里面的新四军战士埋伏伪装的装扮。柳树间隙还有几棵桑树,暮春时节,孩子们常常爬上去摘桑葚,把小嘴吃得黑里透红。长得最大最熟的桑葚往往都在高高的枝头上,孩子们一般都摘不到,经常是被小鸟抢着吃了,能摘到那些桑葚的往往能成为孩子王,所以会有调皮且灵活的孩子冒险往树梢爬,当然也有从树上掉下来摔得很惨的,回家还得挨父母一顿打。孩子们偶尔能掏个鸟窝,抓几个鸟蛋,心里甭提多快活了。
孩子们更大的乐趣是到河边玩甲鱼。他们用小青蛙做诱饵,到河边去总能钓得几只一斤左右重的甲鱼,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战利品!钓甲鱼就是为了玩,拿根树枝捅甲鱼的头,看着甲鱼缩头躲回壳里,孩子们则一起大笑,接着用树枝捅缩进去的甲鱼头。当然,也有勇猛的甲鱼咬住树枝,孩子们就会提起树枝拎起甲鱼,晃来晃去,甲鱼则会紧紧咬住,仿佛也知道如果松口肯定会摔得很惨。有时孩子们把甲鱼翻过来,看它肚子朝上,看着甲鱼笨拙地翻身,往往这个过程很漫长,但孩子们乐此不疲,在一旁观察着、说笑着。快乐的时光就这样在水波荡漾的嬉闹中匆匆度过,回想起来却也历历在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镇上的老人修缮庙宇,又把孔老夫子像请了回来,重新上漆,装扮一新。孔子庙有了香火,老人就对孩童们管得严了,七岁上学,六岁就要识一百个字,否则到时跟不上、学不好,被老师用板子打手心。
桃镇偏居苏北东部,但这里船只南来北往,信息倒也不闭塞。战争年代从这里走出去出人头地的大有人在,现在家家都把走出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都想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光宗耀祖、改变命运。镇上只有一所中学,很多成绩好的学生考到县里读高中,也有几个拔尖的学生考到市重点中学。通常每个村一个小学,因为教师特别少,所以经常是一间教室里坐着两个年级的学生,也就是复式班。学生们面向不同方向的黑板,一个年级上语文课时,另外一个年级就自习,或者上数学课,老师布置一黑板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自己先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孩子们轮流学,有些聪明的孩子还能实现两边都学,一学年下来就跳级。曹援朝家老大曹工、老二曹农就在一个复式班里上课,到三年级时,聪明的曹农已跟哥哥同步学习了。老人们每年要家里的孩子跪在孔夫子像前表决心,希望他们不负众望,一定要学好云云。这就是桃镇的第二拜。
第三拜是在百家祠堂,这也是桃镇的一个特殊地方。当年很多老百姓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牺牲,基本各家都有,尸体堆积如山,分不清是哪家的,就统一埋葬了。所以新中国成立后,镇上就在新四军烈士陵园不远的地方建了一个百家祠堂,供各家祭奠先人,也将各家的家谱都请进百家祠堂了,各家生了儿子的都要去祠堂在家谱上续上。这些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点了,大家又出资将百家祠堂修葺一新,这也是桃镇重要的祭拜场所。当然拜祭自家祖先是各家自己的事情,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最热闹,家家户户都来拜祖先。
这就是桃镇的“三拜三继承”:一拜老祖宗,不忘家风家德,做个孝顺的孩子;二拜新四军烈士陵园,继承先烈遗志,爱国爱民,做个大英雄;三拜孔夫子,要刻苦读书,修身齐家,带着家族的希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