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变局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44.53
5.1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连平|责编:李巧媚
出版社上海三联
ISBN9787542670687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0995402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连平,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2019年连续13年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中植企业集团首席战略顾问、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名誉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运行与货币金融政策、外汇与汇率、离岸金融和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
目录
写在前面
Part 1 发展动能与经济结构转型
理性认识当前“通缩”问题
经济运行七大分化与两个“双管齐下”
双管齐下促进“三去一降一补”
经济或步人新常态目标区间
新时代的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
寻求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我国经济将持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双管齐下推进结构性稳杠杆
中美货币政策趋同对中国经济有利
Part 2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和灵活
流动性问题再反思
三率运行将呈现新格局
货币政策要平衡降杠杆、控泡沫、稳汇率需求
不要把“双降”当成量化宽松
M2结构性嬗变及其启示
“三率”基本稳定符合主体需求
住房信贷政策应该“爱憎分明”
当前货币政策需要积极开展适度逆向调节
金融调控应稳字当头平衡好三项需求
关注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上升问题
理性审视M2的宏观指标意义
M1与M2增速宜保持合理区间
货币政策需审慎应对“双双重”挑战
Part 3 银行业稳健运行和转型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与风险状况评估
疏缓银行存款瓶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民营银行批量问世面临两大挑战
2015年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关键之年
我国银行业需要行业立法
为民营银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三五”时期银行业创新:改革图存,转型超越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商业银行转型
流动性和盈利双重压力下的银行风险
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提升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积极探索银行业结构调整优化
——择优转制小贷公司为小型银行的建议
构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建议
积极发展小型银行,优化金融体系结构
Part 4 管控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利率市场化,风险如影随形
利率市场化之路怎么走
如何防范与化解联保联贷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一举多得
理性看待我国政府债务
当前重要金融领域内风险总体可控
量化宽松时间越长负面效应越大
Part 5 人民币汇率保持战略稳定
汇率政策需要兼顾国际收支两大构成
全球战略与新常态下人民币汇率对策
汇率基本稳定是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
人民币贬值已成新的风险源和压力源
汇率市场化改革砥砺前行
三大变量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
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贬值
美元进入新一轮贬值周期了吗
美国经济政策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坚持有管理的浮动
人民币汇率应具有合理的弹性
Part 6 拓展人民币国际化和审慎管理资本流动
理性审慎地推进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渐入深水区
人民币加入SDR是水到渠成
黄金储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压舱石”
“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储备管理
—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分析
以更宽的视角看黄金
人民币国际化迈向新征程
Part 7 深入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
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需要考量的问题
金融业怎样服务好供给侧改革
锐意推进税制改革,重塑我国全球竞争力
—中美税制比较和特朗普减税方案的启示
房地产长效机制应在供给侧着力
金稳会将开启金融监管新时代
反思融资结构转型
发展科技金融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规范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优化金融体系内部循环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整合”或是大方向
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公里怎么走
推进利率市场化,助力货币政策提质增效
Part 8 加大力度实施金融对外开放
自贸区金融改革与银行业发展机遇
金砖金融合作符合时代潮流
“债券通”推动资本市场开放再起航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跨上新台阶
统筹协调新时代金融开放
以扩大开放推动我国银行业稳健发展
金融开放应在审慎中阔步前行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部分文章和演讲稿的文集,共计79篇,约47万字。内容涵盖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值得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即发展动能与经济结构转型、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和灵活、银行业稳健运行和转型发展、管控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保持战略稳定、拓展人民币国际化和审慎管理资本流动、深入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力度实施金融对外开放。通过这些问题,可以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有助于拓展观察和分析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的角度和维度,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政策和市场的发展趋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主编推荐
1.研究问题、揭示真相、寻找答案、提出建议、前瞻务实、客观理性……应成为经济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连平作为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而不是象牙塔里的经济学者,作者既有深厚的经济学养,又无时不在关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关键领域、热点问题,因此其研究结果既兼具敏感性、前瞻性、务实性与准确性,值得参考。2.回望来处,为了更准确地判断未来——本书复盘了中国金融一路走来的运行轨迹,似一卷电影,为金融行业从业者与相关专业学生展示了中国经济从何处来,并以此为基础有序探寻中国经济将要到何处去。3.人民币靠前化、汇率、货币政策……经济金融8大重要前沿领域一书看尽。
精彩内容
理性认识当前“通缩”问题2012年3月至今,我国PPI已连续35个月负增长。
2015年伊始,PPI降幅继续扩大;与此同时,CPI持续低位运行,同比仅上涨0.8%。这些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通缩”问题的普遍担忧,要求大幅放松货币
政策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并未发生全面通缩,只是工业领域存在结构性通缩。在总需求回落至相对合理水平的过程中,供给相对过剩是造成工业领域结构性通缩的主要原因。这种结构性通缩对经济金融领域的整体负面影响相对有限,但应高度关注其持
续发展的不利影响。治理结构性通缩的重点在于消化过剩产能,而不是大规模地刺激需求。针对当前现状,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以及开放政策,同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改善投资者预期,针对性地缓解结构性通缩,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等各项目标。
我国经济并未陷入全面通缩工业领域存在结构性通缩多项相关指标综合表明当前经济并未呈全面通缩状态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由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的物价、工资、利率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通缩通常伴随着“货币
增长相对缓慢一需求相对不足一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过程。如何界定与衡量通缩,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各类物价指数无疑是判断通缩的核心指标。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CPI连续3个月以上出现负增长,则可认定为出现了通货紧缩。
目前,从CPI来看,我国消费领域存在低通胀现象,而非通缩状态尽管CPI增幅持续走低,但依旧处于正区间。消费品价格水平呈总体稳定、温和上涨态
势。随着冬季的来临以及部分食品供求关系特殊条件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初步判断,未来几个月CPI保持温和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PPI连续35个月下跌,表明工业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通缩。PPI下跌受产能过剩、国内外需求低迷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过剩产能未被出清之前,负增长态势仍将持续较长时间。
从分项来看,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低迷是PPI下跌的主要原因。其中,钢铁、原
油和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跌幅较大。可见,PPI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的结果,反映了“调结构”带来的阵痛。
与CPI、PPI指数相比,GDP平减指数是一个范围更广、更能反映总体物价水平变化的指标。2014年,我国GDP平减指数变动率为0.8%,比上年低0.9个百分点,但依然为正。从这个角度来看,总体物价水平同样未表现出明显的通缩。
除物价指标外,对通缩的判断通常还需结合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及就业等方面的指标。2014年,我国GDP增长7.4%,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基本稳定;M2余额增长12.16%,尽管较前两年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高于实际GDP和物价增速之和;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22万人,就业形势依然较为稳定;收入仍在平稳上涨,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0%,超过GDP增速。
本轮PPI下行持续时间应当引起关注从历史上看,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曾出现过两轮较为严重的通缩。第一轮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PPI曾于1997年6月至1999年12月、2001年4月至2002年11月出现负增长,降幅最大达到5.7%。第二轮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PPI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出现大幅下降,降幅最大达到8.2%。这两轮通缩均是在受到外部危机的强烈冲击,流动性急剧收缩的情况下产生的,通缩程度较为严重,但持续时间均不长。
P3-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