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2023新版)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21.17
3.7折
¥
58
全新
库存218件
作者济群 周国平
出版社巴蜀
ISBN9787553119915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1750842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济群:童真入道,出家四十余载。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1980年就读于中国佛学院,随后于闽南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等地任教。从事教育几十年来,对如何有效修学,有着深入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由此,提出修学五大要素,创建次第修学体系,令许多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会及高校举办讲座,开国内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内外。同时笔耕不辍,出版“智慧人生、修学引导、以戒为师”等丛书四百多万字。以纯正的佛法知见,剖析社会问题,厘清修学误区,提出切实的解决之道。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目录
本来空,本来满/周国平
问心寻路/济群法师
◎时代与责任
两个“自由主义者”
什么卡住了你?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
学佛要有次第和方法
向古希腊学园看齐
回归佛陀的本怀
◎哲学与宗教
智慧与爱智慧
佛学补中国哲学之不足
禅宗与净土缘何流行?
万能的佛难以成立
人类用理性探索世界
佛怎么帮助人?
◎本性与空性
理性不能抵达真相
空性不可言说
佛教的认识论
唯识的三性理论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相?
潜意识的力量
◎自我与无我
不要一辈子为身体打工
自我观念的来源
自我像一个皮包公司
我执是烦恼的根源
洗干净的衣服还是衣服吗?
因为无我,所以慈悲
◎自由与命运
因缘和合,由因感果
心的能动性
命运的可变和不可变
谁为前世的恶买单?
种子和现行
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生死与轮回
直面生死的困惑
自得其乐的人需要被唤醒吗?
生命是大海,今生是浪花
无常是硬道理
生命在轮回中流转
活着也可以涅槃
◎生命与苦乐
生命是虚幻的吗?
迷惑是苦,觉醒是乐
佛教是悲欢主义吗?
净土在何方?
佛法是对生命的如实现
理性对于生命的利弊
◎道德与修行
道德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尊严感和惭愧心
以无所得之心求利益
成佛不是评职称
把修行落实到生活
人性有差别吗?
◎觉醒与解脱
解脱是当务之急
点亮智慧,照破无明
从觉醒到解脱
人皆有自救的能力
内容摘要
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丰富,而生命的品质却不升反降。我们被时代的步伐驱赶,也同样受困于自我的谜题。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我究竟应该怎样立足于这个被误解的世界?古希腊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警醒世人:“认识你自己!”那么,如何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世界的真实面目,归根到底,就是要消除我们对自己的误解。
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周国平与济群法师的一系列深度对谈。两人从各自专研的领域出发,围绕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人生的苦与乐、觉醒与解脱、无常与永恒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辩论,探讨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智慧与哲思。
在当下这个喧嚣迷茫的时代,两位智者的对话,为读者指引出一条保持天真自省、归于内心和平的途径。
精彩内容
★不要一辈子为身体打工济:我是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佛法角度来说,我们现在认定的“自我”,其实是一种错觉。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我,但是否想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我们一定以为,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其实深究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个回答充满着不确定性:或者觉得身体是“我”,或者觉得身份是“我”,或者觉得想法是“我”,或者觉得情绪是“我”,诸如此类。事实上,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些东西,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些东西和我们只有暂时的关系,即使这个须臾不离的身体,也不过是今生的一个载体。当这个身体尚未出生或已败坏时,“我”在哪里?
周:在所有的认定中,身体是“我”是最牢固的认定,因为没有了身体,也就没有了今世的生命,没有了今世的“我”。
济:所以说,这种对“我”的认定,只是盲目的、一厢情愿的附会。如果把这种暂时的关系作为“我”的存在,我们就会对此产生深深的依赖,乃至永恒的幻想,痛苦就随之而来了。把身体当作是“我”,就害怕这个身体的死亡;把身份当作是“我”,就担心这个身份的失去。包括这样那样的情绪:我在生气,我在沮丧,我在痛苦……但情绪又是什么呢?就像身上长了一个肿瘤,虽然和我们有关,但并不能真正代表“我”,更不能说这个肿瘤就是“我”。我们之所以会被情绪所控制,就因为把情绪当作是“我”。然后还会找很多理由,让这些情绪合理化。其实,不过是你被控制了而已。
周: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大多数哲学家,在这个价值判断上是共同的,就是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重要,心灵比身体重要。在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去掉以后,内在的东西是什么?一辈子为身体打工很糟糕,身体是工具,它是什么东西的工具,它应该为谁打工?人们把非我当作“我”,我们要否定的是非我,而不是“我”。那么“我”是什么?无我的“我”不是我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
济:无我,主要是否定对自我的错误认定。我们把自己设定的一些东西当作“我”的存在,当作“本来面目”,就使我们迷失得越来越深。只有去除这个错误设定,我们才有能力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
周:但我们还要追问,真正的“我”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佛教实际上是否定这个真正的“我”的存在的。“我”没有实体,诸法无我,包括你这个个体,是没有内在的、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佛教否定这个东西。很多人迷恋自我,觉得这个“我”是天下最重要的,其实这个东西是非常偶然的,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没有自身的本质。这里特别关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我”,所谓的“我”只是一个偶然造成的现象。对这个观点,一般人在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这个道理我懂,但我也无法接受。
济: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从缘起现象的层面,佛教讲无我,是要否定在五蕴的生命现象中有个恒常、不变、主宰的自我。至于缘起的“我”,并不是佛教要否定的。这个因缘和合形成的生命体,会无尽地延续下去,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周:按照我的理解,空性归根到底是对“我”的否定。当然,这个“我”是“小我”,所以空性也可以说是“大我”。
★现代人为什么没有安全感?
周:我觉得我的疑问还没有解决,把对“我”的错觉排除之后,还剩下什么?
济:“我”的存在由三种感觉造成。第一是重要感,凡是我的东西都特别重要;第二是优越感,凡是和我有关的都要超过别人;第三是主宰欲,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于我。这三种感觉也需要依托基础,然后通过不断强化而形成。当你觉得自己很重要,到底因为什么重要?是相貌很重要,还是身份很重要,还是学历很重要?总要有一个依托点。优越感也是同样,或是因为能力很优越,或是因为出身很优越,或是因为身份很优越,或是因为相貌很优越……总之,需要有一个依托基础。但我们通过审视会发现,所有这些只是短暂的存在,都在不断变化中。可以说,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抓得住。而作为自我本质性的存在,必须是永久的。正因为没有一种本质性的存在,所以这个自我就像皮包公司那样,只是一个没有实际内容的概念。现代人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们越来越发现,自我所依托的东西是靠不住的。如果自我本身是一个独立不变的存在,我们不可能没有安全感,也不需要依赖外界支撑,更不需要刷什么存在感。正因为我们现在赖以支撑的一切是变化的,不稳定的,才会让我们患得患失,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周:把这些社会的和外在的东西去掉后,就一个心理个体来说,我所有的心理活动,包括我的感觉、记忆和思想等,都在我这个个体中发生。至于别人发生什么心理活动,我只能去观察和判断,不能直接感知。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人和人之间截然分开,我不能代替你成为你心理活动的主体,你也不能代替我成为我心理活动的主体,这在哲学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想说的是,能不能把作为一个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的承载者称为自我?如果没有载体,心理活动怎么办?
济:作为生命个体的承载者,阿赖耶识就扮演着类似“自我”或“灵魂”的角色,而五蕴构成的生命现象,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和特质性,以此作为个体生命延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生命之所在。
周:很多迷惑是出于自我的存在。别人的自我不能代替我的自我,只有我的自我才能成为我的一切精神活动的载体。我死了,这个自我就没有了。
济:精神活动是不是由内在的、统一的自我在决定?其实不见得。比如有些人人格分裂,严重的可能同时展现十种甚至二十多种人格。他可能一会儿进入这个状态,一会儿进入那个状态,自己是不知道的。心理治疗的时候,会把这些不同人格状态整理出来,让患者了解,这种了解有助于他进行心理整合。常人虽然称不上人格分裂,但在不同状态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展现不同的人格特征。高兴或生气的时候,面对朋友或仇敌的时候,往往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每种心理都会遵循自身的活动惯性,基本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生气的时候,想让自己马上不要生气,多数人做不到。你很在乎某个东西,想让自己马上放下,也同样做不到。所以,我们认为的那个具有主宰作用的“我”,其实是不存在的。
周:“我”不是心理活动的主宰,尼采也谈到了,弗洛伊德还把这个观点发展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
济:如果说“我”是生命系统,或是一种综合的作用,那这只是一种缘起的假我。这种假我的思想,佛教也是承认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自我”的认定蕴藏着自性见,并将这种自性见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高兴,觉得“我”在高兴;不高兴,觉得“我”在不高兴;干坏事,是“我”在干坏事;干好事,是“我”在干好事。这种强烈的自我感,是潜意识进入意识后形成的一种感觉,使我们的任何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会带着这种感觉,贴上“我”的标签。因为有了“我”的标签,我们就看不清事物真相,进而带来种种烦恼。
★直面生死的困惑周:人生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烦恼,比如生存的压力、利益的得失、爱怨的困扰等等。二是永恒的困惑,就是生死之惑,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其实,社会性的得失是比较容易看破的,最难看破的是生死。有的人始终陷在现实的烦恼之中,好像完全不存在永恒的困惑,我觉得这种人慧根太差,比较不可救药。尼采说过:面对有根本缺陷的人生竟然不发问,这是可耻的。人有根本性的困惑,这是有灵性的表现。困惑是觉悟的起点,没有困惑的人绝对不可能觉悟。
济:禅宗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可见,产生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有问题的人,你要为他解决问题。至于没问题的人,你要给他制造问题,让他意识到人生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需要找到答案。
周:生命的永恒困惑是根,其他都是枝叶。
济:是体和用。永恒的困惑没解决,就会不断制造现实问题。如果仅仅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涉及永恒的问题,内心是不会踏实的。除非他吃饱喝足就没问题了,但那是动物式的活法。作为有一定思想的人,必然会碰到永恒问题。
周:早期的西方哲学很重视这个问题,比如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预习死亡。斯多葛派哲学家讨论的一个重大主题也是生死问题,在他们看来,哲学的使命就是帮助你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
济:有段时间,我对介绍宇宙和太空的东西很感兴趣。科学家讲到,大概过一、二百亿年,宇宙大爆炸后的所有能量会用完,天地会变得一片死寂,什么都没了。
周:如果结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没有意义,等于是现在发生的一样,时间长短不是个问题。所以这个东西一定要推翻,宗教、哲学必定会产生,因为人不能忍受无意义。宇宙必须有意义,如果人类只有科学,再发达有什么意思?宇宙间为什么会有人类出现?就是因为宇宙要证明自己是有意义的。
济:对芸芸众生来说,没有意义一样可以活得欢天喜地,不需要探讨什么特别的意义。必须有意义才能活着的人,只是少部分的思考者,如哲学家、艺术家、修行人等。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不可想象的。
周:多数人其实也会有感到恐慌的瞬间,因为想到没有意义而恐慌,但很多人都在逃避,感到无奈,觉得想也没有用。我相信每一个有理性的人,总会有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平时看起来就是芸芸众生,但和他深入交谈,发现他心中有这个恐慌。
济:但是不敢去面对,就会本能地回避。
周:最后能找到意义并且让自己真正相信这个意义的人,我觉得是幸运的,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找到都是好的。在这一点上,所有宗教和精神性的哲学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只是路径有所不同。
济:中国古代三不朽的人生,立德、立功、立言,也是一种解决方式。但作为比较唯物的思想,还是解决得不透彻,这种意义的说服力没有达到百分之百。
周:我觉得还是比较功利性的东西,不论是立功还是立言、立德,无非是说你的功业、文字、品德会流传下去,后人会敬仰你,你的名声可以万古长存。真正的不朽不是名声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流芳百世的问题。
济:古人对宇宙没有太多了解,会觉得世界是永恒的。但在今天来看,地球乃至宇宙都是非常脆弱而渺小的。世间的一切,无论建立多少功业,或者名声流传多久,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