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散文研究(增订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代散文研究(增订版)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65.39 6.8折 96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庆存 郑倩茹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75598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96元

货号31674983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庆存,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山东平邑,先后就读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师从王水照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儒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新华文摘》《文史》等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宋代散文研究》《黄庭坚研究》《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等多部。
郑倩茹,生于宁夏银川,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博士后。兰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应用心理学双学士,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发表《论欧阳修文道观的生成创构与文化实践》《论苏轼的人文史观:“功与天地并”》等论文多篇

目录
目 录

序  王水照
引言

第一章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考
第一节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怪圈与散文文体的始源形态:
散文的产生并不晚于诗 
第二节内涵的扑朔迷离与出处的似是实非:
“散文”概念辨析与渊源新考

第二章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
第一节散文范畴与文本确定之讨论 
第二节学人对赋与骈文的直观认识
第三节诗、文的原生属性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
第四节骈文属性 
第五节赋之归隶

第三章古代散文的演进与宋代散文的定位
第一节古人对前代散文发展轨辙的宏观审视与阶段厘分
第二节古代散文的演进分期与特征简述
第三节宋代散文的历史定位

第四章宋文繁荣的表象景观与深层底蕴
第一节作家投入与作品产出:数量统计及其图表显示
第二节运行机制:多元并存与整合驱动
第三节发展模式:群体式创作与流派型衍传
第四节社会环境:崇文意识与文化氛围
第五节创作主体透视:知识结构与群体意识

 第五章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与发展(上)
 第一节宋初骈、散两派的并峙
 第二节五代派:“沿溯燕许”与华实并重
一、后进宗师徐铉 
二、五代派的重要代表作家
三、五代派的历史贡献
 第三节复古派:宗经尊韩与垂教尚散
一、复古派的理论主张
二、文风复古的首倡者柳开
三、复古派的重要作家
四、“雄文直道”的王禹偁
五、主张文风复古的重要作家

第六章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与发展(下)
第一节时文古文对垒相埒的时代氛围
第二节西昆派:崇尚骈俪与盛世风采
一、西昆派的中坚作家
二、西昆领袖杨亿
三、西昆派重要作家晏殊
第三节古文派:力涤排偶与独高古文
一、古文派的创作主张
二、古文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穆修
三、古文派的其他重要作家
第四节文风新变与“有愧于古”
第七章北宋中叶的散文演进与体派鹊起(上)
第一节时间断限、古文一统与总体特征
第二节欧阳修时期的散文成就
第三节体派共生的多元复合群体:欧、苏古文派
第四节一代文章宗师欧阳修的历史贡献

第八章北宋中叶的散文演进与体派鹊起(下)
第一节文章派、经术派与议论派 
一、文章派
二、经术派
三、议论派
第二节苏门派、太学派与道学派
一、苏门派
二、太学派
三、道学派
第三节黄庭坚散文的艺术境界 
一、现存山谷散文数量统计
二、前人视野中的山谷散文
三、山谷散文分类考察 
四、山谷散文的艺术特征及其人文精神

第九章南渡前后文采派与抗战派的崛起
第一节“穷极华丽”的文采派
第二节“文采第一”的李清照之散文
一、易安传世的散文作品及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抒写性情,广寓识见:易安散文的立意与旨趣
三、含纳丰富,意蕴深厚:易安散文的储存信息与潜在意识
四、灵活变化,跌宕多姿:易安散文的结构方法与布局安排
五、典赡博雅,精秀清婉:易安散文的语言文采与艺术风格
第三节“刚大愤激”的抗战派

第十章南宋中兴诸派的联袂与踵武
第一节事功派与“文中之虎”陈亮
第二节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成就 
一、人格与文格的统一:稼轩散文的立意与境界 
二、抗战实践的艺术结晶:稼轩散文的针对性、现实性与社会性
三、兵法与文法的融合: 稼轩散文的结构与层次
四、学养与笔力的造型: 稼轩散文的语言与节奏
第三节理学派与一代贤哲朱熹的散文创作
第四节永嘉派与道学辞章派
一、永嘉派与叶适 
二、道学辞章派与真德秀

第十一章宋代散文的终结与爱国派的绝响 
第一节宋室的衰落与散文的式微
第二节民族爱国派与文天祥的慷慨悲歌

 第十二章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
第一节“记”体散文的勃兴与新领域的开拓
第二节书序的美学变化与长足发展
第三节题跋的创制及其趣韵风神
第四节文赋的脱颖与文艺散文的诞生
第五节诗话、随笔的创造与日记范式的确立
第六节宋文体式创新的时代基因与宋代文人的体裁意识

第十三章宋代书序的创新繁荣与艺术境界(上)
第一节宋代书序创作的宏观概览
一、作家作品的数量统计与类型分析
二、宋至清末经典文选中的宋代书序
第二节宋代书序历时发展的“双峰”呈现
一、北宋前期:“师祖前人”与“以儒立教”
二、北宋中期:“名家辈出”与“佳作如林”
三、南渡前后:“兵火肆虐”与“无复故态”
四、南宋中期:“中兴立国”与“至是为盛”
五、南宋晚期:“致思婉巧”与“哀痛激烈”

第十四章宋代书序的创新繁荣与艺术境界(下)
第一节宋代书序的境界创新与美学开拓
一、内容广博与人为轴心
二、形式灵活与文无定法
三、自由表达与风格各异
四、以人为本与抒发性情
五、叙议结合与探讨学术
六、视野开阔与理学色彩
第二节宋代书序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
一、“以文治国”与“儒学立国”
二、“以学为务”与典籍印售
三、“教化之本”与图书收藏
四、“文学为务”与文化生态

第十五章欧阳修文道观生成与散文创作实践
第一节欧阳修文道观的生成创构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欧阳修文道观的表述媒介与内涵创新
第三节欧阳修文道观的文化实践与革新策略

第十六章苏轼人文史观与“尊道贵德”散文理念
第一节苏轼人文史观的引出:“言有大而非夸”
第二节苏轼人文史观的文化诠释:“功与天地并”
第三节苏轼人文史观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第四节苏轼人文史观的生成基础:“奋厉有当世志”
第五节苏轼人文史观的文化实践:“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第六节苏轼人文史观的思考启迪:“国家之存亡,
在道德之深浅”

附录
一参考引用书目
二文话二种
三宋文品鉴
四专家评语
五思理绵密,叩问文心——评杨庆存先生
《宋代散文研究》颜翔林
六文风革新与文德之治——读杨庆存
《宋代散文研究》肖鹰
七至宋始是真文字:评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韩伟

Abstract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宋代散文研究(增订版)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演进,造极于两宋。 宋人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几乎都有辉前烛后的新创获。由此拔萃而出的宋代散文,“抗汉唐而出其上”,“轶周秦”而“冠前古”,成就卓越辉煌,为世艳称。其馨烈所及,不仅直接沾溉后代学人,启渥了众多的散文作手,而且播芳海外,光彩汉学,大量名篇隽章,成为世界文库中的瑰宝,盛传不衰,炳烁艺林。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界对于宋代散文的研究,目前还相当薄弱。有鉴于此,笔者试图在考源辨流和清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有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系统绎理、全面考察宋代散文发展的实际状况和体派衍传的独特模式,并多侧面地审视宋代散文发展过程中同其他文化层面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及其社会效应,进而探讨其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为当今文学的发展和新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本书初版于2002年,此次推出增订版,增加了近20万字的全新内容。

精彩内容
第一节 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怪圈与散文文体的始源形态:散文的产生并不晚于诗“散文的产生晚于诗歌”论者称“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这种粗看似乎有理而细想并非科学的论断,实际上是既不符合客观事实又违反逻辑常识,欠缺客观、公正、严密和准确。约而言之,其误有三:一是混淆了口头创作与书面创作的界限;二是忽略了散文口头创作的始源形态;三是衡鉴诗歌、散文发生的标准不统一,谈诗以口头创作为据,说文则转以文字创作为准。
散文和诗歌均隶属于文学。文学“就是人类的言语”,是人类语言的艺术。它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发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自从人类有了语言,也就开始有了文学,所谓“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的观点,实际上早就成为学界的共识。因此,文学的产生并不以文字的出现为前提。正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学一样,“中国文学在其文字诞生以前就已经产生了”。未有文字之前的文学,当然只能是口头创作的文学、口耳相传的文学。黑格尔称未有文字之前的文学为“前艺术”,我们姑且称之为文学的“始源形态”。人类自有文字之后,便有了书面语言。伴随着语言之口头与书面的区分,文学则有了口头与文本的分别。探讨文学的发生,探讨文学各类文体的始源,必然使用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前提条件,时代的统一性与表现形态(口头或文字)的统一性尤其重要。或用逻辑的方法追溯“前艺术”时期的情形,或用历史的方法依据传世之文本考辨其先后。而“散文的产生晚于诗歌”说,正是违背了这一原则,探讨诗歌的产生是从口头创作时期寻找源头,研究散文的产生则转而依据文字产生之后的文本资料,故其结论必然错误。苏联文学理论家格·尼·波斯彼洛夫在他的《文学原理》第十章《文学的体裁》中,曾批评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首章《远古诗歌的混合性和文学各类分化的开始》,“只把有韵律的口头歌谣作品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和作结论的根据,故意不提所有古代的口头散文作品(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散文的产生晚于诗歌”论者与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使用的方法正是同一套路数。
毫无疑问,研究文学样式的起源,必须追溯到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始时期,必须从人类先民的口头创作起步,从人类语言的诞生开始,而不应以文字的出现为依据。鲁迅指出: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
这段众所周知的文字,常常被用来阐述诗歌的产生。其实,鲁迅在这里谈的乃是口头创作,是文学的产生,而并非单指诗歌。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这里灵活运用《吕氏春秋·淫词》(“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舆邪,后亦应之。”)与《淮南子·道应训》(“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里的材料,将人类语言的产生与文学的发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不以文字的产生为限。其基本观点,我们可称之为“口头发表”说。
马克思在谈到人类语言的产生时曾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这就是说,人类语言的产生是基于人类交往、意识交流的需要。由于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由简单渐趋复杂,语言也不能例外,则知最初的语言是极其简单的、质直的、自然的、实用的,这些因素,大都为后来的文字散文所保留。按照鲁迅先生的“口头发表”说,人类初祖在相互交流意识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一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的发表,那么,这些语言便可视作散文的始源形态。美国学者弗朗兹·博厄斯指出:“原始散文是口头表达的艺术。”是亦将散文的产生追溯到文字出现以前的远古时期。弗朗兹还进而指出:“原始的散文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叙述的,另一种是宣讲性质的。”这种类分的科学性或可商榷,而大体接近事理,合于逻辑。
要之,没有文字之前,便有“口头文学”。而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具体交际中,无论是协调动作、交流思想,还是讲说故事、描述事物,都是使用质朴、自然、简单、浅化、直接的表达方式,这便是“口头散文”,这便是散文的始源形态。可以断定,这种散文始源形态的出现,是绝不会晚于口头创作的诗歌。而“散文的产生晚于诗歌论”者,恰恰忽略了这种散文的始源形态,将散文的产生推至文字出现以后,故其结论必然难以令人信服。即便以文字的出现为前提,仅就今存传世文本而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收入的作品“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最早的作品是大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时期的作品,而中国的第一部散文总集《尚书》记载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上古文献,其最早的作品虞书大约出现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较《诗经》中最早的作品早了近千年。可见,“散文的产生晚于诗歌”说,在文本研究中也是难以成立的。有学者指出:“在美国文学中,散文作为语言传达信息的基本媒介,是最早亦最广泛使用的形式。”其实,这种情形又何止美国文学独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