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5.86
4.1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唐明燕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39502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31739803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唐明燕:哲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教学能手”,长期从事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在该方向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上海市社科基金一项,辽宁省社科基金二项;出版学术专著三部,教材二部,教辅用书一部;主持建设的课程“先秦儒家哲学六讲”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主持建设的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
第一章 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3
一、 民族精神的一般含义及基本特征4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1
第二章 创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25
一、 中华民族萌生的历史起点25
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初步形成26
三、 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与发展29
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31
第三章 追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33
一、 从自然环境中寻访中华民族精神的端倪33
二、 从生产方式与政治结构中探索中华民族精神的成因35
三、 从神话传说中觅寻中华民族精神的踪迹37
四、 从思想文化中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的营养之源39
第四章 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43
一、 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系统的培育45
二、 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教化系统的培育55
三、 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协调系统的培育69
四、 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系统的培育85
五、 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安慰系统的培育100
第二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发展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115
一、 儒学对道德的意义以及道德修养目标的认识115
二、 中国古代家训、俗训所建构的道德教化方式对现代德育的启迪120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132
一、 《荀子》思想的生命教育意蕴132
二、 《文子》的生命哲学思想141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148
一、 儒学核心理念对当今社会治理的意义148
二、 道家治国理政的智慧——以《文子》为例160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友善社会风气的价值167
古典文献参考书目198
内容摘要
本书为复旦知名学者唐明燕的一部教育论著。全书主体分为三大板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所注入的思想观念,所奠定的基调、底色,以及介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方式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寻求解决办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探索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之处,并从思想资源层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可能性贡献。
主编推荐
本书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中国社会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着眼点,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所注入的思想观念,所奠定的基调、底色,以及介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方式方法;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治理以及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价值和可能性贡献。本书稿从中华民族精神切入,从写作宗旨出发,指‘民族的精神’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这样处理是题中应有之义,符合“课程思政”的德育思路。
精彩内容
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问题作为关系民族兴衰的重大课题,自近代以来每至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时刻都会被提起和强化。迄今为止,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关注大致经历了三次热潮。第一次热潮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刻民族危机,在此情况下,有识之士开始自觉地审视、检讨民族精神,积极地探索复兴、重铸民族精神之路。资产阶级革命派、西化论者、文化保守主义者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等,纷纷发表见解并彼此间展开激烈论争,这一时期出现的关于东西文化之争、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关于儒学与传统道德之争等均与此有关。第二次热潮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前十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期,如何应对全球化,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在学术界,学者开始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思索,讨论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民族精神问题经由十六大报告的阐述,由学术层面上升到了国策要求,振奋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提法频见报道,“国学热”也如火如荼地兴起。这次热潮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特征。第三次热潮发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软实力等成为时代热词。尽管这一时期从表面上来看,“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等提法直接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从实质来看,涵养、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就蕴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和那些时代热词之中。
一、 民族精神的一般含义及基本特征
近百年来,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由感性到理性、由肤浅到深入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关于“什么是民族精神”,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纵观目前已经出现的诸多民族精神的概念,如果按照价值判断来划分,可将其大致归为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民族精神定位成进步的、积极的精神,认为真正的民族精神应体现民族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不包括落后和消极的因素。例如,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应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对民族精神的认识是理论界的主流看法。第二种观点认为“民族精神”优劣并存,既包含进步、优秀的成分,又包含落后、劣根的一面,具有双重性。例如,有学者认为:“一方面民族精神中包含有凝聚力强、崇尚群体、刻苦耐劳、朴实宽厚、和谐谦逊、注重精神价值等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又有因循守旧、消极依赖、不倡个体、排斥创新的消极内容。”第三种观点视“民族精神”为中性概念。例如,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只是个中性概念,正如文化传统是中性概念一样,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而不是价值判断。”第四种观点则对民族精神做广义和狭义两种区分,认为广义的民族精神是精华与糟粕的共同体,而狭义的民族精神则仅指正面的、积极的精神因素。例如,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是相对的,两者都是可以成立的……广义的民族精神包含了狭义的民族精神……广狭二义立论民族精神也各有长处和短处……只要确定参照系,界定明确,自圆其说,那就不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立论民族精神都是可行的。”本书赞同第一种观点,将“民族精神”作为一个为该民族提供发展动力、帮助该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专有名词来对待,认为“民族精神”仅指“民族的精神”中积极向上的部分,不包括消极、落后的方面,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撑,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民族精神,可以提升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可以提升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可以提升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把握民族精神的含义,有必要将民族精神与一些相关概念做一下区分,有必要对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做一厘清。
(一)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民族性/国民性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民族性/国民性是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文化现象,都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具有同一血脉;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点,其形成都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都具有全民性、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其变化都是渐进的、缓慢而细微的;它们都是维系本民族生存的力量,都可以抗拒其他民族的心理和精神的渗入,都是保持民族界限的屏障。但是这几个概念又存在不同,在日常使用中它们各有侧重。
民族意识是指一个民族在与外族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自觉,是对本民族特点以及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的意识,是一种民族归属感,它从自我方面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形成。梁启超先生说:“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这一概括切中“民族意识”的要点。熊锡元先生将“民族意识”的含义更为详细地归纳为两点:“第一,它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第二,在国家生活中,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括民族意识,但要比民族意识的含义更为宽泛和复杂。它是一个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它与民族性格和民族性/国民性是近义词。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民族性/国民性都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心理上的反应,并通过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表现出来,为全民族所共有,反映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其中既有积极的、能促进民族发展的优点,也含有消极的、阻碍民族进步的因素。例如,在恩格斯所著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就有一段评论爱尔兰民族性格的话:“他们机警而又轻率、急躁,没有耐性而又缺乏远见;他们生来就勇敢、落落大方;受到侮辱就马上报复或立即宽恕,交朋友快,绝交也快;他们天才四溢,但是判断力却差得可怜。”虽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民族性/国民性这几个概念含义近似,但在具体使用中,往往又根据具体场合而有所区别。例如,在谈到一个民族的内心活动时,常常使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谈到某一民族外在的行为特点时,常常使用的是“民族性格”;在谈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世界中消极落后的方面时,最常使用的是“国民性”或“民族性”。
民族精神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民族性/国民性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民族精神采集了它们的精华,不包含消极落后的方面,全部内容都呈现出积极的风采。民族精神能净化民族的心理环境,吐故纳新,从而能起到增强民族意识、改善民族性/国民性的作用。
(二)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也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当代语境中,民族主义至少有这样三种基本含义:一是作为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主义,即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来的认同、归属等强烈情感和持久意识,它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社会心理;二是作为社会思潮的民族主义,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维护本民族利益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政治诉求和社会潮流,它在不同时期往往有不同的焦点和兴奋点;三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即为谋求民族利益而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上形成的一套行动准则和价值观念,它往往成为一个民族对待民族问题和国际问题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思想”。可以说,相对于民族精神,民族主义是一种更加宽泛、复杂的概念,它可以以民族意识的面目出现,也可以以社会思潮的面目出现,还可以以意识形态的面目出现;就性质而言,与民族精神仅指一个民族的精神中进步的、积极的一面相比,民族主义则很难笼统地以优劣来判定,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合理的、健康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潮流,既崇尚本国民族利益和价值理念,又能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利益和价值理念,在本国利益受到威胁时,能够以一种理性的尽量不伤害第三者的态度来积极地争取自身利益,这种合理健康的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展现,也会促进民族精神的发展。而狭隘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则主要表现为极端标榜本民族的利益和价值理念,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利益和价值理念视为异端,在二者发生冲突时以一种非理性的攻击、谩骂甚至暴力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这种狭隘、病态的民族主义貌似非常热爱本国和本民族,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不能适应全球化的潮流,会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并且会对本民族的民族精神造成伤害,甚至会葬送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
(三)民族精神与民族个体精神民族精神是历史对民族个体成员的精神进行选择、积淀的产物,它以民族个体精神为基础,它最终要具体依赖每个民族个体成员来认同、接受、实现和传承,没有民族个体精神就不可能有民族精神。每个民族个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对该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或大或小、或短暂或持久的影响,其中民族成员中的精英人物对缔造该民族的民族精神贡献最大。民族成员中的精英人物通过自身的历史业绩在民族成员的精神世界中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民族成员对精英人物的推崇,精英们的思想、人格便成为一种典范被该民族所效法和传承,由此成为该民族的整体精神追求。民族精英人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比如中华民族所塑造的女娲、神农、伏羲、夸父等形象,希腊民族所塑造的普罗米修斯、奥德修斯、赫拉克勒斯等人物;另一类是现实中的杰出人物,主要指该民族历史上出现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民间的某一精神的杰出代表等,例如,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的以思想著称的孔子、老子,以爱国精神著称的岳飞,以孝亲精神著称的闵子骞等人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精神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惯性,它又会反作用于民族个体成员,深深地影响民族个体成员的精神世界,规范和制约民族个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影响的发生大致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民族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向导会在该民族中营造一种符合民族精神价值导向的社会氛围,生活在此氛围内的民族个体成员耳濡目染,其中民族精神中那些契合民族个体成员内在价值需要的因素就被个体所认可,内化到个体的心中,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例如,中华民族精神中“助人为乐”的精神因素被中华民族的个体成员“雷锋”所认可和接受,这种精神因素就内化于“雷锋”心中,并促使“雷锋”做出了“助人为乐”的行为;“雷锋”又通过自己的行为,强化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助人为乐”的精神因素,为培育此种精神因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某一民族精神由特定民族来创造,与该民族共存亡。民族精神依靠汲取该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来孕育,依靠吸收时代精神与外来精神的精华来实现更新和发展,因此,应该从民族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考察民族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民族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即主体。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对“民族”下了定义,他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总要与特定的民族联系在一起。民族精神是在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完善的,某一民族是其民族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民族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深深地渗透到该民族的文化生活中,融合于该民族成员的心理意识里,成为该民族团结与前进的动力,并能够起到净化民族心理、振奋民族士气的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民族精神“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机械的技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民族精神与其承载者即该民族命运一致,当一个民族被异民族同化或消灭后,其民族精神或者湮灭,或者被征服民族吸收,成为新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例如曾在中华大地上活跃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因为被汉族所同化而丧失了独立性,其民族精神也便丧失了独立性,只能以碎片形式融入汉族,成为汉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某一民族精神的面貌,与该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遭遇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因此,理解某一民族精神要从理解该民族入手,如果不顾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而抽象地谈论民族精神,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愚蠢和虚假的。
第二,民族精神植根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较强的历史惯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和历史经验的结晶,最能代表该民族的特色。它汇集了一个民族过去的思想文化中与该民族最切合的部分,内容丰富,历经各个时代的锤炼,生命力特别顽强,影响力异常深远。历史是割不断的,也是回避不了的,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该民族继续发展的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民族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丧失了传统的民族就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就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离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命运也就不远了。民族精神由传统文化所孕育,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传统文化中最符合该民族利益、最能促进该民族发展的优秀思想就构成了民族精神。总之,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基石,研究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要深入探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三,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民族精神虽然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它并非一成不变。作为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与一个民族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息息相关,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该民族精神发生质的或量的改变。民族精神质的变化,即变成另一类型的民族精神,一般发生在该民族被同化或消亡之时。虽然在人类历史上这种状况经常发生,但并不是所有民族精神的共同命运,它只发生在部分民族身上。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不是这种质变,而是缓慢而持久的量的变化,这是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必经的历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引起民族精神变化的深层动因,这种动因要借助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外来精神的碰撞,经过纵向及横向的比较和选择才能发生现实的作用。
时代精神反映了某一最新时代思想文化的内在特质,是民族精神新鲜血液的来源。民族精神要永葆其精华性与先进性,就不能固守传统,而要以民族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以淘汰和更新一部分不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落后因素,这样才能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民族精神。例如中国封建社会所倡导的“三纲”,曾经是封建社会的民族精神,但是它最终没有经受住时代的检验,发展到今天则作为糟粕被中华民族精神彻底抛弃了。而同样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就产生的“吃苦耐劳”“刚健有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精神却代代相传,依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隽永的生命力。
民族精神的演进,除了要经历前后相继的纵向发展历程,不断从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中汲取力量之外,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还要与其他国家或民族发生横向上的联系。“民族精神也是在发现‘他者’的时候和地方出现的,即以‘他者’的形象作为参照,以差异特性作为叙述动力,形成自己族群的历史故事和民族性格的叙述系统。”一个民族与“他民族”的接触交往会促使该民族反省自身、总结自身、更新自身,从而促进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国家、民族间的交流从来就没有终止过,只不过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种跨国家跨民族的交流范围很有限而已。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金、原料、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被重新分配,加之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改良,人们的交往越来越便利了。在当代,“全球化”“地球村”不仅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也成为各个国家、民族的切身体会。交流的深层次必然是思想文化的碰撞,各个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领域几乎都面临着异民族、异国家的精神文化大量涌入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对各种精神文化现象进行鉴别,能够在保持自身民族独立性的前提下,自觉地吸收有利于本民族生存、发展的优秀外来精神的民族,就会不断发展壮大,其民族精神当然也会不断发扬光大。而那些对外来精神全盘拒绝或者全盘接受、欠缺消化吸收能力的民族,则或者会被历史淘汰,或者会被异民族同化,其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也便终结了。
总之,那些能够延续并不断繁荣的民族一定是能够对外界挑战做出恰当反应的民族,这种恰当反应是指:既懂得珍视自身的传统,又知道自觉地吸收时代精华,还能够不断在横向比较中从异民族和异国家那里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来充实自己。因此,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传统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外来精神的精华,每一样都不应忽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