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注(精)/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0.51
6.4折
¥
4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旧题)(西汉)孔安国 传 (旧题)(东汉)郑玄 (唐)李隆基 注 陆一 整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6593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728819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著名经学大家。曾入太学受业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并从马融学古文经。聚徒讲学,弟子多至千人。因遭党锢之祸,遂潜心著述,遍注群经,另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等。
李隆基(685-762),亦称唐明皇,唐朝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景云元年(710),与太平公主合谋攻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受禅改元。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改革武周后期以来的弊政,社会安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进入唐朝的全盛时期,号称“开元之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又沉湎于声色,官吏贪渎,政治腐败。天宝十四载(755),爆发“安史之乱”。次年逃往四川,太子亨即位灵武,遥尊其为太上皇。至德中返回长安,后抑郁而死。
陆一,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现任复旦大学高教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导,《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专著《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十多篇论文获《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整理説明
整理凡例
孔傳古文孝經
古文孝經序
開宗明誼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孝平章第七
三才章第八
孝治章第九
聖治章第十
父母生績章第十一
孝優劣章第十二
紀孝行章第十三
五刑章第十四
廣要道章第十五
廣至德章第十六
應感章第十七
廣揚名章第十八
閨門章第十九
諫爭章第二十
事君章第二十一
喪親章第二十二
鄭注孝經
鄭注孝經序
鄭注孝經
御注孝經
開元御注孝經序
天寶御注孝經序
開宗明義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爭章第十五
應感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内容摘要
《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著作,名列唐宋“十三经”之一。《孝经》主要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成书于东周时代。西汉首出《孝经》文本为河间献王所献,凡十八章,属于今文系统。而《古文孝经》为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孝经》今文、古文两个系统分别流传,今文一脉传承者居多。孔子后裔孔安国所传《孝经》属于古文系统,凡二十二章,但隋代以后有学者怀疑并非孔安国所传,疑为后人伪作。东汉大儒郑玄遍注群经,亦为《孝经》作注,于晋元帝大兴年间始立于学官。唐玄宗时诏群儒集议《孝经》古文、今文优劣,后裁定郑注与孔传并存,并御注《孝经》,颁于天下。天宝年间,诏令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中唐以后,由于唐玄宗御注得到广泛尊崇,郑玄注逐渐衰微。
此次整理古注,收录了旧题孔安国传《古文孝经》、旧题郑玄《孝经注》、唐玄宗李隆基《孝经注》三种最重要的注本。其中孔传《古文孝经》以《知不足斋丛书》翻刻日本太宰纯整理本为底本,以重庆大足宋代石刻范祖禹书《古文孝经》、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清原文库藏镰仓末孔传《古文孝经》抄本、早稻田大学藏日本延享元年(1744)菅恺《古文孝经》抄本、日本栃木县足利学校藏《古文孝经》抄本为参校本;郑玄《孝经注》以日本天明七年《群书治要》所收郑玄《孝经注》为底本,以日本宽政本《孝经郑注》、《知不足斋丛书》所收《孝经郑注》为参校本;唐玄宗《孝经注》以唐开元六年(718)刻石台《孝经》为底本,以《古逸丛书》覆旧抄卷子本唐开元御注《孝经》、开成石经《孝经》、《四部丛刊》刻传是楼影宋岳氏本《御注孝经》、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学刻阮元《重刊宋本孝经注疏附校勘记》为参校本。同时又都参考了在敦煌发现的《孝经》残卷。
精彩内容
古文孝經序孔安國《孝經》者何也?孝者,人之高行;經,常也。自有天地人民以來,而孝道著矣〔一〕。上有明王,則大化滂流,充塞六合;若其無也,則斯道滅息。當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諸侯力爭,道德既隱,禮誼又廢,至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亂逆無紀,莫之能正。是以夫子每於閒居而歎述古之孝道也〔二〕。
夫子敷先王之教於魯之洙?泗,門徒三千,而達者七十有二也。貫首弟子顔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性也至孝之自然,皆不待諭而寤者也;其餘則悱悱憤憤,若存若亡。唯曾參躬行匹夫之孝,而未達天子、諸侯以下揚名顯親之事,因侍坐而諮問焉。故夫子告其誼,於是曾子喟然知孝之爲大也,遂集而録之,名曰《孝經》,與《五經》竝行於世〔三〕。逮乎六國,學校衰廢。
及秦始皇焚書坑儒,《孝經》由是絶而不傳也。至漢興,建元之初,河間王得而獻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誤,博士頗以教授。後魯共王使人壞夫子講堂〔一〕,於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經》二十二章〔二〕。載在竹牒,其長尺有二寸,字科斗形。魯三老孔子惠抱詣京師,獻之天子。天子使金馬門待詔學士與博士群儒,從隸字寫之;還子惠一通,以一通賜所幸侍中霍光。光甚好之,言爲口實。時王公貴人,咸神祕焉,比於禁方。天下競欲求學,莫能得者。每使者至魯,輒以人事請索〔三〕。或好事者,募以錢帛,用相問遺。魯吏有至帝都者,無不齎持以爲行路之資。故古文《孝經》初出於孔氏,而今文十八章,諸儒各任意巧説,分爲數家之誼,淺學者以當《六經》,其大車載不勝;反云孔氏無古文《孝經》〔四〕,欲矇時人。度其爲説,誣亦甚矣。吾愍其如此,發憤精思,爲之訓傳,悉載本文,萬有餘言,朱以發經,墨以起傳,庶後學者,覩正誼之有在也。今中祕書皆以魯三老所獻古文爲正〔五〕。河間王所上雖多誤,然以先出之故,諸國往往有之。漢先帝發詔稱其辭者,皆言“《傳》曰”,其實今文《孝經》也。
昔吾逮從伏生論古文《尚書》誼,時學士會,云出叔孫氏之門,自道知《孝經》有師法〔六〕。其説“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謂爲天子用樂,省萬邦之風,以知其盛衰。衰則移之以貞盛之教,淫則移之以貞固之風,皆以樂聲知之,知則移之。故云“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也。又師曠云“吾驟歌南風,多死聲,楚必無功”,即其類也。且曰:“庶民之愚,安能識音,而可以樂移之乎?”當時衆人僉以爲善。吾嫌其説迂,然無以難之。後推尋其意,殊不得爾也〔一〕。子游爲武城宰,作絃歌以化民。武城之下邑〔二〕,而猶化之以樂,故《傳》曰:“夫樂,以關山川之風,以曜德於廣遠。風德以廣之,風物以聽之,脩詩以詠之,脩禮以節之。”又曰:“用之邦國焉,用之鄉人焉。”此非唯天子用樂明矣。夫雲集而龍興,虎嘯而風起,物之相感,有自然者,不可謂毋也。胡笳吟動,馬蹀而悲;黃老之彈,嬰兒起舞。庶民之愚,愈於胡馬與嬰兒也,何爲不可以樂化之?
《經》又云“敬其父則子説,敬其君則臣説”,而説者以爲各自敬其爲君父之道,臣子乃説也。余謂不然。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雖不父,子不可以不子。若君父不敬其爲君父之道,則臣子便可以忿之邪〔三〕?此説不通矣。吾爲《傳》,皆弗之從焉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