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0.56
4.5折
¥
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南门太守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56261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425739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南门太守,本名陈忠海,2005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专栏作家和多家知名自媒体平台的专栏作家。
多年来致力于后汉、三国历史的研究,穷搜广集,遍访各地历史遗迹,自2009年起先后以“南门太守”为笔名创作出版了《曹操秘史》《曹操》《三国往事》《孙权大传》《刘备大传》《诸葛亮传》《吕布传》《司马懿》《三国英雄记》等30余部三国题材作品,并开通抖音号“南门太守盘三国”。写史态度严谨、考证详实、忠于史实、文笔轻松,不戏说亦不正襟危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目录
序言:不经虚构,历史依旧精彩 /01
第一章 邺城(一至五月) /01
一、一声狮吼 /02
二、痛失郭奉孝 /08
三、玄武池练兵 /14
四、爱子与名医 /20
五、田畴让封事件 /29
六、才女蔡文姬 /33
第二章 许县(六月) /43
一、罢三公,任丞相 /44
二、“奉”与“挟 /53
三、名士之死 /61
四、一个伐木工的选择 /71
五、益州来使 /75
六、辽东的异动 /83
第三章 襄阳(七至九月) /91
一、南征兵团 /92
二、刘表的背疽 /98
三、烦恼的家事 /108
四、刘表让荆州 /115
五、秘密投降 /125
六、刘备的愤怒 /133
第四章 当阳(九月) /143
一、“兵贵神速” /144
二、激战长坂 /149
三、脱险之谜 /154
四、徐庶的痛苦选择 /161
五、谁缔造了联盟 /167
第五章 江陵(九月) /175
一、两次“屠城” /176
二、大赏 /184
三、贾诩欲言又止 /193
四、张松的愤怒 /199
五、兵分两路 /208
第六章 柴桑(九至十月) /213
一、诸葛亮的激将法 /214
二、一封恐吓信 /220
三、周瑜算的账 /224
四、刘备的疑虑 /232
五、诸葛亮的选择 /237
第七章 赤壁(十至十一月) /241
一、江上遭遇战 /242
二、火烧乌林 /247
三、败走华容道 /254
四、一场被“高估”的战役 /257
五、北路兵团 /262
六、大瘟疫 /267
七、是否“阻碍了历史进程” /272
第八章 合肥(十二月) /277
一、出击合肥 /278
二、江陵之战 /282
三、分享战果 /287
四、“借荆州”真相 /292
五、周瑜之死 /297
六、刘备进军江南 /305
七、三分天下 /311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大事记 /317
主要参考书目 /359
内容摘要
本书将建安十三年作为解读汉末三国历史的切入口,以八个不同地点分为八章,讲述了赤壁之战、孔融被杀、蔡文姬归汉、孙权围攻合肥等多个著名历史事件,抽去虚构的情节,盘点真实的历史,将这一年发生的大小事件按时间重新排列,还原这一年的真实状况,从全新角度解读谜题背后的历史逻辑,分析这一年发生的事件对之后历史的影响。
主编推荐
翻开本书,看刘备如何逆风翻盘,看孙权如何伺机而动,看曹操如何由胜而败!看后汉三国的历史大转折与大变局!
《三国英雄记》《三国冷知识》《三国全史》作者 南门太守 全新力作!
将建安十三年发生的事件钩沉串联,解读谜题背后的历史逻辑,盘点这一年对后世历史之影响。
精彩内容
不经虚构,三国依旧精彩南门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农历戊子年,鼠年,公元208年。
这一年发生了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对历史走向产生了关键性影响,在最有可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时间点,却拉开了分裂的序幕。围绕这场战役,人们有许多熟知的故事: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周瑜打黄盖、蒋干盗书、华容道义释曹操、三气周瑜等。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是广义的三国时期,历时约一百年,建安十三年虽仅占百分之一,其间发生的故事却占据着人们印象中的三国的很大一部分。
只是,以上这些精彩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未发生过:诸葛亮没有跟张昭等人舌战群儒,他与张昭有亲戚关系,张昭很欣赏诸葛亮,曾向孙权举荐过他;诸葛亮没有借东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是周瑜;庞统没有献连环计,因为他并不在赤壁现场;周瑜、黄盖用诈降计和火攻计打败了曹操,但诈降过中没有发生过“打黄盖”事件;蒋干奉曹操之命策反周瑜,但那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情了,也没有“盗书”的情节;曹操兵败赤壁,确实走的是华容道,但在那里没有遭遇关羽的伏兵;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就去世了,但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抽去那些精彩的片段再看赤壁之战,也许会觉得沉闷枯燥,但这确实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战国策》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英国诗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前面三句里的“史”应该是指真实的历史,是过去真切发生过的事,而不是经过加工的历史。
作为一个宽泛概念,“历史”有着不同的形态:一是“田野里的历史”,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旧址、重要历史设施留下的遗迹、各类历史文物及其他各类考古发现,它们是“原汁原味”的历史;二是“史书上的历史”,一些被大家公认的史书,是组织历史学家根据可靠史料编写的,虽然有组织者、写作者个人主观因素在其中,但比较接近真实的历史;三是“艺术化的历史”,以历史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戏剧、小说、影视剧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三种“历史”分属不同门类,各有特点,没有“高低”之分,但它们的目标和功用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
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艺术化的历史”功不可没。人们喜欢三国,喜欢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物,记住了建安十三年曾经发生过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人说《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但梳理其内容,会发现书中重点描写刻画的往往集中于虚构的地方:一开始是桃园三结义,之后是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紧接着是过五关、斩六将,后面有三气周瑜、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上面这些情节大多数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删掉这些虚构的文字,仅保留有史可查的部分,大概只剩“三分”了。
离开虚构,历史就不精彩了吗?其实,真实的历史依旧很精彩。以建安十三年为例,除了赤壁之战这一年还发生过很多事,华佗之死、曹冲之死、孔融之死都在这一年,还有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归来,这些事虽不如赤壁之战知名,但背后也有着很多故事。就赤壁之战而言,离开那些不存在的故事仍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细节不是刻意创造的,保留了历史的真实与鲜活,都充满了趣味。再者,围绕赤壁之战还有许多疑问:曹操为什么急于发动这样一场战役?刘备、孙权为什么坚决不投降?几万人真的能打败几十万人吗?
刘备为什么“借荆州”?孙权为什么愿意借给他?赤壁之战阻挡了曹操的统一进程,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等人真的是“历史罪人”吗?挖掘细节,解答疑问,将这一年发生的事件钩沉串联,依然充满可读性。
站在大历史角度看,建安十三年造成了历史的转折。赤壁之战前,曹操在各方割据势力中异军突起,又掌握着汉献帝和朝廷,最有希望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结束自汉灵帝驾崩以来近二十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但一场赤壁之战使形势发生逆转,由“三分荆州”渐至“三分天下”,开启了之后长达六十年的分裂时期,没有赤壁之战,也许这段分裂史有避免的可能。但历史不容假设,大概这才是历史的真谛。就孙权、刘备等人而言,他们也渴望国家统一,诸葛亮、周瑜、鲁肃分别为他们提出过统一的方案,如同曹操将他们视为统一之前要解决的问题一样,他们也将曹操视为国家统一的障碍。
建安十三年,天下仍处在群雄混战阶段,曹操集团显示出统一的优势,但还不是唯一的选项,孙权、刘备同样认为打败曹操也是实现向国家统一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人重视家庭,除强调孝道与亲情外,还强调团圆。中国人对国家也有着同样的情结,希望天下是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这不仅是家国情怀的内涵之一,也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人们如同渴望家庭团圆一样渴望国家统一,尤其在每一个分裂时期,呼唤统一、为统一不懈奋斗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一点在汉末三国表现得也非常突出。曹操称颂“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诸葛亮强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他们心中的目标都是国家统一,他们虽然承认分裂是现实,却不承认分裂是最终的结果,他们为国家统一而不懈努力,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是汉末三国最突出的时代精神。
本书将建安十三年作为解读汉末三国历史的切入口,抽去虚构的情节,盘点真实的历史,将这一年发生的大小事件按时间重新排列,还原这一年的真实状况,解读谜题背后的历史逻辑,分析这一年发生的事件对之后历史的影响。对笔者而言,这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新尝试,但限于水平,书中难免有不足或错漏之处,还请读者朋友们给予批评指正。
媒体评论
南门太守的文风还是一如既往的简练易懂,很好贴近普通读者,让人很快就能了解到三国时期的一些趣事。—— 小花猪0813
孩子刚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它迷住了,竟然一口气从头看到了尾,看完后还给爸爸妈妈讲,还又从头至尾的听了一遍凯叔三国演义。我也翻了翻这本书,竟然也被吸引得不顾的做别的事了,一直看完才停下。——爱笑大叔
内容耳目一新,作者功力深厚!看过的所有三国书,这一本最独特,值得拥有。——了不起的沙师妹
鲜为人知的细节,让三国迷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三国。——读书响当当
南门太守的作品一向深入浅出,依托史料,又给人惊喜。——阿尔伯特的大法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