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7.54 4.2折 42 全新

库存6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世襄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0734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3318291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世襄(1914—2009),号畅安,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毕生从事文物研究,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王世襄先生学识渊博,研究广泛,撰成多部专著,涉及书画、家具、漆器、竹刻、金石牙角雕刻等多方面。王世襄先生的舅父金西厓为民国竹刻名家,王世襄受其影响,对竹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金西厓著有《刻竹小言》,后经王世襄整理、增补,成《竹刻艺术》,对竹刻的简史、刻技、传品及艺术价值均有细致深刻的记述与评价,在竹刻界影响极大。
  范遥青,1943年生于江苏常州,当代竹刻家,中国留青竹刻五杰之一,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祖辈熏陶,自幼擅作鸟笼及竹雕刻,对竹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刻苦钻研。早年曾得著名竹刻家白士风先生指导,学习留青竹刻,后在王世襄先生指导下,潜心研究陷地深刻技术。
  荣宏君,山东曹县人,1973年出生,画家、文化学者,绘画之余从事文史研究,师承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曾出版《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文博大家史树青》《徐悲鸿与刘海粟》《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等书。现为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序怀念王世襄先生
1983年5月30日
1983年6月23日
1984年1月3日
1985年4月9日
1985年4月30日
1985年5月15日
1985年6月29日
1985年8月24日
1985年10月14日
1985年10月24日
1985年11月11日
1986年1月31日
1986年2月17日
1986年2月20日
1986年3月15日
1986年4月8日
1986年4月15日
1986年4月24日
1986年5月2日
1986年5月24日
1986年6月20日
1986年7月1日
1986年7月12日
1986年9月16日
1986年10月12日
1987年1月20日
1987年3月20日
1987年4月5日
1987年4月14日
1987年4月18日
1987年4月24日
1987年4月28日
1987年4月30日
1987年5月8日
1987年5月12日
1987年5月14日
1987年5月22日
1987年6月7日
1987年8月22日
1987年9月10日
1987年10月2日
1987年10月7日
1987年10月19日
1987年10月29日
1987年11月6日
1987年12月1日
1988年1月2日
1988年1月16日
1988年2月14日
1988年3月7日
1988年3月24日
1988年3月27日
1988年3月30日
1988年4月28日
1988年6月20日
1988年7月1日
1988年7月6日
1988年8月1日
1988年10月5日
1989年1月1日
1989年3月1日
1989年4月11日
1989年4月12日
1989年5月2日
1989年5月22日
1989年6月1日
1989年6月17日
1989年8月13日
1989年9月15日
1989年9月22日
1989年9月24日
1989年9月28日
1989年10月6日
1990年1月6日
1990年4月24日
1992年1月11日
1993年2月21日
1993年3月24日
1993年4月4日
1993年4月28日
1993年6月21日
1993年8月30日
1994年3月12日
1994年4月20日
1994年6月8日
1994年7月8日
1994年7月21日
1994年7月31日
1994年8月16日
1994年8月22日
1994年8月25日
1994年9月17日
1994年9月20日
1994年9月25日
1994年10月16日
1994年12月19日
1995年1月2日
1995年1月14日
1995年1月28日
1995年2月3日
1995年2月24日
1995年2月27日
1995年4月4日
1995年4月14日
1995年7月
1995年10月29日
1997年2月3日
1997年2月20日
1997年4月2日
1997年4月13日
1997年6月8日
1997年7月18日
1997年8月3日
1997年8月16日
1997年9月24日
1997年11月18日
1998年3月1日
1998年4月23日
1998年5月13日
1998年5月31日
1998年7月11日
1998年7月19日
1998年7月20日
1998年7月28日
1998年8月1日
1998年8月17日
2000年3月19日
2000年4月6日
2000年5月22日
2000年7月10日
2002年4月16日
2003年4月10日
2004年3月8日
2007年8月2日
2007年10月5日
后记我与王世襄先生的鸿雪因缘

内容摘要
 竹刻艺术盛行于明清时代,至清末开始衰落,其后几至绝响。王世襄先生受家学影响,对竹刻历史及其艺术鉴赏深有心得。20世纪80年代,常州农民范遥青一边务农,一边摸索留青竹刻,王世襄先生赞赏其作品与精神,两人开始密切的书信交流。从1983年至2007年,二十五年时间中,通信一百余封。在信中,王世襄先生不仅向范遥青指点竹刻艺术的审美要求,更鼓励他用功刻苦,试恢复竹刻史上失传已久的陷地深刻、透雕、高浮雕等手法。
王世襄编著的《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首次将王世襄先生的书信与手稿呈献给读者。通过这一百三十五封书信,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王世襄先生对后辈先进不遗余力的培养与提携,也可深入了解竹刻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与魅力,以及范遥青是怎样从一个农民手艺人成长为一代留青竹刻大师的。

精彩内容
 91985年10月14日遥青同志:上月廿七日从香港经澳门、广州回到北京。《明式家具珍赏》一书总算出了,并得到全世界研究者的公认,是有此专著以来第一部权威著作,超过所有的西方学者的专著,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气!
汇上人民币一百元,想已收到。希望你再添些钱,今冬入山多搞些竹子来。苗子兄想要副竹对联(即大竹筒对劈开的,约三四尺长),做好后给他一个尺寸,他根据尺寸写好再请你刻。这要看大效果,不需
要精雕细琢。你给李老刻的笔筒,他嫌你的名字不突
出,而且黄苗兄有一首诗未写上,所以又请苗兄写了,并题了“毗陵范遥青刻”六个字。我准备交给尧荣,等有便人带回去请你刻,刻阴文字就行了。图章有的已贴上,有的附印样,请你缩小后刻上。如实在没有便人带,我将挂号寄给你。
《文化与生活》文章刊出后不知反映如何,恐怕又有人不高兴了吧?内封要占满是事先讲好的。不同意我就将文章给别的刊物。他们还是照办了。只是把我的诗印错一个字,“妙手轻镌到竹肤”,他们把“到”误排成“刻”。一字之差却有关诗学修养,因“刻”就是“镌”。误排之后,未免“叠床架屋”了。
欣闻荷花臂搁已刻好,加些留青,有些变化更好。一味临摹没有意思。我很想看一看。李老还问起不知你凑了多少件了。他认为有二三十件就可以找个地方展出一下。你的鸳鸯、丛竹雉鸡、嬉秋、双竿比玉四件都在我这里。荷花翠鸟送给了启老,芙蓉鸟送给了苗子,要展出都可以拿回来参加展览。你问我荷花臂搁能卖多少钱,我实在说不出,完全看对方要不要
。如以前卖给英国博物馆,他们很痛快。前些时我想把你的嬉秋卖给我那个美国博士学生(参加翻译我书的人),我替你要了四百元,她踌躇了半天还是不买了,因她要去旅游,手头不敷馀。所以较好的竹刻没有定价,完全看对方要不要,手头有没有钱。
《竹刻艺术》增订本稿已交出,加了两倍材料,准备加大到12开本(改为直排,如线装书),有20件彩版,黑白竹刻约一百件,文字也有非常重要的材料,最陕也要明年出来,价钱恐须20元一30元一本了。
来信提到端木,此人是老作家,应当尊重,但诗和字都一般,和启、黄二老没法比。这倒不是文人相轻,我总是实事求是的。还有那位姓殷的,我不感冒。和我通了一次信便要我替他求启老的字。大家都这样求起来,启老岂不要累死!以上只是对你说,你知道就行了,千万别外传,使得人家不高兴。千万千万。
《文化与生活》我这里还有若干本。你如要我还可以寄给你几本。
今年入山采竹除臂搁外恐还须多搞几个笔筒、几副对联。还有竹根也值得注意,应当刨些个来,放在一边,让它慢慢干,并设计刻什么器物。买竹根可能不用什么钱,只是刨起来费力气。 祝你稻田竹刻双丰收。
王世襄十月十四日101985年10月24日遥青同志:家具书名,因原名太长,所以改为今名。另一本将为《明式家具研究》。此书对你用处不大,将来有机会不妨看看,但我认为不必要买。
竹联即如照片所示,但可能要长一些。写七个字或更多。联语主意不错,只是(第二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而“下”为仄声。如修改可改为:手理丝纶业足登锦绣程寄去100元就是为买竹的,决不可移作他用,镇纸几位都有,不必送。如移作他用,我反而不高兴。
李老笔筒已由尧荣的内侄放回石景山,等有妥当的便人带给你。因知现在农忙,所以没有寄。务请刻好再托妥当的人带来,或挂号寄来。但不必忙。刻字阴刻即可。 希望你多买一些竹子来,存起来,干透之后用更好。 白老前来信,提到你曾在常州工艺研究所工作过一段,从他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徐秉方也
提到这一点。我记得你也提起过此事。我这个人就是讲实事求是,对事实不夸大,也不缩小。因此将来《竹木艺术》…增订本印出《琅□镂罢耕春雨》一文时,我将加一句,说你“曾在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过一段,得到白老的指点”。我希望你能同意。 有人看了拙文居然写信给我。原信附上。我复信只告他我反对微雕,因为文(这)是杂技而不是艺术。建议他去图书馆借《竹刻艺术》,或等明年买增订本。此外我也无可奉告了。
祝好!
王世襄P19-2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